玄武门之变的三天后,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渊册立为皇太子。虽然李世民还没有登基,可朝野上下都很清楚,从这一天起,李渊已经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皇帝,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国真正的掌舵者。

李世民没有对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东宫官员们斩尽杀绝,而是利用招抚政策,将魏徵、薛万彻、冯立等原太子集团中的骨干人物招至麾下,仍然委以重任。这种宽大为怀、既往不咎的政治姿态,让这些李世民原来的敌人们,很快便成了李世民的拥护者。

就这样,玄武门之变后短短数日,长安的政局便基本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李世民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手都这么仁慈,对于原来站在大哥李建成边的宗室,特别是手上有兵权的宗室,他的态度就很坚决,那就是一定要斩草除根。

时任幽州大都督的庐江王李瑗,是李渊的族侄,也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死党。两人早就暗中结盟,李世民也视这个李瑗为心腹大患。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就命大将王君廓攻入幽州,缢杀李瑗之后,将其首级送到了长安。李瑗死后,李世民也没放过他的家人,将其家人全部籍没为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瑗被杀之事,李渊过了很久才知道。当他质问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不和自己说一声时,李世民的回答让李渊哑口无言。

原来在被立为太子的当天,李渊便下诏:“军国庶事,悉委太子处决”,所以李世民便用这道诏书,将李渊顶了回去。

从李世民当时的态度来看,他压根就不想,也懒得和李渊解释。因为李渊这个皇上已经形同摆设,不管李世民怎么做,李渊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没有人知道李渊当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因为李渊知道,主动接受交权的结局总比被动接受要明智得多,同时也要好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渊终于在那一年的八月八日正式传位于李世民。在长安显德殿,李世民即位为帝,成了大唐第二位皇帝唐太宗。

从那天起,李渊便委屈地当起了那个窝囊的“太上皇”。

李渊总共当了九年皇帝,客观地说,他并不是个昏君。许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如果没有他打下的底子,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辉煌。

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不假,但托起他的丰功伟业的,也有他的父皇的一份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上皇帝后,李渊改变以隋炀帝横征暴敛的做法,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促进生产。

轻徭薄赋,安定人心,让人民安居乐业修养生息,他在位的九年中,国家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经济也有了初步复苏,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这样评价李渊这个皇帝的:“唐高祖是中国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统治的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暴虐的隋炀帝,他后面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玄武门之变”是一出流血的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次夺嫡之争。李世民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数月后又逼李渊“主动”禅位,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之路。

有些读者可能有疑问,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在争夺皇位呢?其他儿子当时都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站队的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在唐朝建立时的公元626年,李渊只有5个儿子,其他的17个儿子都是唐朝开国以后出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其余17个儿子大多都还没有出生,就算有几个出生了的,年龄也很小,比如这17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第六子李元景,当时也不过9岁,哪里又会有什么“夺嫡”的想法?

李渊还有两个与李建成、李世民年龄相差不大的儿子,分别是第三子卫王李玄霸和第五子楚王李智云,但这两个儿子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前都已夭折,所以自然也不会和李世民争夺帝位。

这场血腥的夺嫡政变,李世民虽然笑到了最后,但也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纵观整个唐朝,围绕着帝位发生的政变可以说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儿子李承乾就想效仿父亲李世民,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后被李世民废为庶民。

唐朝另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联合姑妈太平公主共同发动“唐隆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将父亲李旦推上皇帝宝座,才被立为皇太子的。后来李隆基又设计铲除了太平公主,最后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非常怕自己的儿子也效仿自己,采取武力手段夺取权力,甚至一口气处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可谓历代罕见。而这一切,都是李世民那场血腥政变带来的后遗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李渊当上皇帝后,曾在武德六年一次和裴寂喝酒的时候感慨地说过:“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

我们不知道李渊说这话是不是出自真心,但李渊对那位汉朝的“太上皇”——刘邦的父亲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个农民,这个老头在儿子当上皇帝后被遵为“太上皇”,晚年好好享受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对父亲还是很不错的,封老爹为太上皇后,不管有多忙,隔几日都要去看一看老爹。

有一次老爹手下人对刘老爹说,“天无二日,土无二主”,皇上虽然是你的儿子,但你是臣下啊,你怎么能让皇上向你这个臣下行礼呢?老太爷一听吓坏了,第二天刘邦来看他时,老太爷不等刘邦行礼,自己抢先向儿子跪下叩头,把刘邦吓一跳,赶紧去扶父亲。

在宫中呆久了,刘老太爷觉得不快乐,刘邦为了讨老爹欢心,还给老爹按照老乡的样子搞了个“宫中村”,把老家的街坊请来陪老爹解闷,谱写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戏。刘太公也在安乐中渡过了自己的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渊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仅仅三年以后,这句玩笑话便变成了现实。真的当了太上皇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这个太上皇根本没办法和刘老爹相比,滋味并不好受。

尤其是对于他这种曾经掌握过国家最高权力的人来说,没有了权力的“太上皇”,就是聋子的耳朵,根本无人理睬,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武德九年十月,刚登上皇位两个月的李世民就在朝堂上公然对李渊的各项政治举措进行公开抨击,尤其指责李渊大封宗室,于“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的作法。

李世民当着各位大臣的面指责父亲“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认为李渊这样大肆封王,把天下子民不当一回事,对国家并无一点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的态度是:天子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天子怎么可以让老百姓再来养自己的宗族呢?于是他将李渊分封的那些宗室的王爵,除立有殊勋者外,通通降为县公。

李世民这种做法没错,但站在李渊的角度去想,绝对认为这是儿子在给自己找难堪。李渊并也清楚这只是个开始,以后类似的事例还会经常发生。

贞观三年,大将军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又一次借题发挥,指责父亲当年对突厥俯首称臣的政策。

李世民说,对于父亲的这一政策,自己一直痛心疾首,以至于“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立志要消灭突厥。今天大唐取得对突厥之战的胜利,总算雪了之前的耻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的这番话可谓毫不留情,算得上是彻底地打了李渊的脸面。也许李世民是想通过与父亲的对比来突出自己,因为毕竟从那之后,周围的少数民族都把李世民视为“天可汗”,再也不敢对大唐存有任何非份之想。

据说听到李世民那番话后,李渊心里虽然不舒服(儿子这样打自己脸,谁会舒服?)但在表面上仍然不得不表现出一幅心悦诚服的样子。

《资治通鉴》里说:“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什么意思?就是李渊听到大唐大胜突劂的消息后,召集了亲近大臣和儿子、媳妇们一起庆贺,喝到高兴处,李渊亲自弹起琵琶给跳舞的李世民伴奏,完全是一幅父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种其乐融融毕竟只是假象,其实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还是存有很深的芥蒂的。贞观七年底,被俘虏的突厥颉利可汗被押到长安,李渊令颉利可汗在自己面前跳舞给自己取乐,还笑着说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渊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毫无政治经验,李世民很是不满。但碍于面子不好直接反驳,于是借敬酒的机会均对李渊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李世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拉出汉高祖刘邦和刘太公的故事呢?

其实这背后大有深意。刘邦少时因游手好闲,刘太公经常骂刘邦,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后,曾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你老是说我游手好闲,现在你睁开眼睛看看,我都当了皇上了,还算是游手好闲吗?

李世民提这个典故是想借古喻今,把自己比做纵横天下的刘邦,把自己的父亲比喻成那个稀里糊涂的太上皇刘太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落得个这种结局,李渊也怪不得别人。

唐朝建立后,李渊倒也励精图治了几年,可当全国政治局面趋于安定,经济有了发展的苗头后,李渊便开始耽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了,一天到晚只知与嫔妃们寻欢作乐。裴寂劝诫他时,李渊还说自己年过五旬,要抓紧时间享受一番,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诫。

李渊身上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太子不算是什么大事,自己总有办法摆平这两个儿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一直以来,他从没想过彻底解决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而是在两个儿子之间抹稀泥、搞平衡,其他的事情都交给宰相裴寂,自己只顾抓紧时间享受生活。

早在起兵造反之时,李渊的想法,皇位还是要传给大儿子李建成的,李世民的主要任务是打天下。

可打着打着,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大,又收罗了一大堆人才,越来越不好控制,于是李渊开始想办法搞平衡,不让李世民带兵了。比如在平定山东刘黑闼反叛时,李渊就不让李世民去,让李建成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武门兵变那年,突厥来犯,李世民满以为父亲会让自己出征,秦王府的人也都做好了出征的准备,可没想到李渊却点了李元吉的将。

李元吉在出兵前和李建成商量,准备在李世民给自己送行时弄死李世民,然后逼李渊传位给李建成。没想到李世民却先下手为强,反转了局势。

做了太上皇的李渊,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一件事可干,那就是拼命生孩子。在当太上皇的几年间,李渊这个老头,居然又生了30多个儿子和女儿,其中最小的儿子居然比李渊的重孙子还小,也算得上是创了一个记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李渊这么做是想“报复:一下李世民,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么做的确让李世民很是尴尬,同时又无可奈何。

按常理来说,李渊在当太上皇之后又生了这么多孩子,李世民应该是不开心的。虽然这些弟弟妹妹是在李世民坐稳了皇帝宝座之后出生的,不一定能对李世民的统治并产生威胁,但这么多的弟弟如果长大了都留在长安,谁能保证自己死后,弟弟们中间就没有人想再来一出"玄武门之变"?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李世民便在弟弟们长大成人后,封他们为藩王,并将他们赶到自己的封地,不让他们留在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渊给李世民生的这些弟妹中,确实没有人想过夺权当皇帝的,但有好几个也确实让李世民操够了心。比如李渊最后一个儿子王李元婴,在李渊死后被李世民封为滕王,封地定在山东滕州。

但李元婴在滕州却骄奢淫逸,大兴土木 ,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将贬到苏州,后又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在洪州时,李元婴在赣江之滨修建了著名的滕王阁,这座建筑也因为诗人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死后,李元婴还不消停,让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十分头痛。公元662年,李元婴被李治安排到四川阆中,但他依然骄奢放纵,简直就是到哪祸害哪的“混世魔王”。

李治经常被这个小叔叔整得头昏脑胀,但李元婴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又不能拿他真的怎么样。

可以说李元婴就是李世民、李治父子的“噩梦”。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李渊看到这个结果,是不是心情会好受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渊生命的最后几年,与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差。贞观六年,李世民想去九成宫避暑,临走前甚至不想告诉李渊一句。

大臣马周对李世民说:“陛下要去九成宫避暑,太上皇年事已高了,陛下是不是应该走之前去看看太上皇呢?

九成宫离长安有三百余里,那里景色清幽,是个避暑胜地,皇上是不是应该带上太上皇一起去比较好点?不然皇上自己去避暑,把太上皇放在炎热的长安,恐怕别人有话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周的这番话表面是劝诫,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尖锐的批评,贞观天子依然不顾父子之。但李世民却像没听到似的,自顾自地去了九成宫。不过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世民下令在长安为李渊建一座避暑的大明宫,结果还没建成,李渊便病死了。

李渊人生的最后几年,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异常苍凉,甚至死后儿子对他也是异常冷淡。李渊死后,被李世民葬在献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

贞观十年六月,李世民的长孙文德皇后去世,十一月葬于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登高远眺,李世民手指着西北方向问魏征看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征知道李世民是想让他说看到昭陵,但魏征故意装作不知,说臣怎么看也没看到太上皇的献陵啊?

李世民一时没反应过来,就用手指着西北方说,那边的昭陵你看到没?

魏征这才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我以为您让我看献陵呢,要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相比太上皇的献陵,文德皇后的昭陵那么大,谁看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李渊生的这么多子女,最后得到善终的也不多。武则天当上女皇后,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纪王李慎、东平王李续、汝南王李炜、常乐公主等等宗室,都被武则天几乎屠杀一空。

正如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写道的那样:“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

李渊当年那么费尽力气生下的那么多子女,都在短短几年中被武则天啄食殆尽,即使有少数漏网之鱼,也被武则天开除宗籍,改姓为“虺”、“腹”之类的恶姓。这应该是李渊没有想到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温州网:《唐高祖的晚年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