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上海市作家协会公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作品奖励”名单,嘉定作家楼耀福的散文集《寻茶续记》入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走进楼耀福家中时,他和妻子殷慧芬正坐在客厅的苏式榉木双拼圆桌前,等待水沸沏茶。

在此间隙,楼耀福从竹筐中取出一块茶饼,打开后小心翼翼地用茶刀撬下一小块,投入壶中。用沸水冲泡后,红浓剔透的汤色瞬间呈现。伴随普洱茶韵在屋子里弥漫,眼前这位七旬老作家用脚步丈量山水、探古寻幽的画面也仿佛浮现眼前。

遍访茶山 用文字构建茶世界

楼耀福的《寻茶记》在2018年出版后,他觉得还有许多好茶未能写入,于是继续遍访茶山,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云南等多地茶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与茶、茶人、茶乡接触的过程中,那些或欢愉、或感动、或震撼的瞬间,都在《寻茶续记》里一一记录。

“大地,是他的诗笺”篇章,写兼有前卫诗人、教师、茶人等身份的王有泉,如何让茶叶产业和历史文化互为交融;“妹妹卖茶哥种茶”一篇讲述了一间茶叶小店如何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茶企……通过这些文字,楼耀福构建了一个带着香气和鲜活感的茶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寻茶的过程并非仅是诗意之旅,也有不少磕磕绊绊。每次外出寻茶,妻子殷慧芬都相伴左右。“别看他在家里蛮文雅的,每天上午写写东西,下午我们一起喝茶、散步。但一看到茶树,他就像小孩子一样忘记年龄了。”殷慧芬介绍,许多茶树都长在深山里,路难走,茶树也高。楼耀福却总是跟着年轻人,徒手攀山路,爬梯采茶叶。

楼耀福(左一)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去常规景点,却钟爱攀登险峻山岭,穿越原始森林,行走荒凉古道,在山野乡村与茶农共宿大通铺,通宵参与制茶。其间,我们遭遇过地震和恶劣天气,也迷过路、摔过跤、受过伤。”楼耀福说,然而一想到能够把中国好茶介绍给国内外爱茶人士,他都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寻根究源 让文化与茶生动结合

通过不倦行走,楼耀福切实感受到肉桂、大红袍、金毛猴、佛手的生长环境,也证实了不少历史名茶的来龙去脉。

《红楼梦》中的“老君眉”究竟是什么茶?为了寻找答案,他两上湖南,十去福建。在《寻茶续记》开篇“寻找老君眉”中,楼耀福详细记录了武夷山茶人如何重新发现、培育“老君眉”的经过。

文章发表后,远在英国伦敦的茶友赵巨燕感叹道,“我曾在罗伯特·福琼的《两访中国茶乡》中看到一张插图,茶农的箩筐上就写着‘君眉’两字,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了文章才终于找到答案。”来自国内外读者的反馈,让楼耀福感到,十多年的翻山越岭、寻根究源,值得!

说起写茶的缘由,要追溯到2007年的一次偶然,楼耀福前去探望陕西作家陈忠实,在他下榻的宾馆品尝到了陕西的紫阳毛尖茶。“那茶有一股清香,鲜爽无比。”楼耀福说,这杯茶让他不禁思索,全国有多少好茶他还闻所未闻。于是,楼耀福开始阅读古今茶书,有意识地按图索“茶”,并根据寻茶经历创作《吃茶笔记》《寻茶记》等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发前,楼耀福总会认真地做好功课。正因如此,他在看茶时,脑海中总能钩沉出某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希望通过文化与茶的生动结合,让人觉得茶书也很好看、有趣,我想这也是寻茶系列受欢迎的原因。”楼耀福说。

如今,《寻茶三记》已在酝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77岁的楼耀福坦言:“茶文化还有许多文章,一个人是做不完的。再走个几年,我就要静静坐在书桌前,与文字为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继续喜欢茶,继续从茶文化的角度写中国茶。”

撰稿:司舒舒

摄像:姚卓林(见习)

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