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只推荐好片的拳姐。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悲情三角》这部电影,它称得上是今年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凭借《悲情三角》,继代表作《方形》之后,再度在戛纳斩获金棕榈。

未满50岁两次摘冠,可见戛纳评审团对他的偏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样是揭露人性肤浅伪善的作品,《方形》口碑近乎炸裂,《悲情三角》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

法国《电影手册》给它打出四个零的“极限差评”,《好莱坞报道者》直接怒批本片是“用肤浅讽刺肤浅”。

国内的网友也是锐评——“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他导演过剧情相似的《一出好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悲情三角》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一对职业为模特的情侣,参加了由超级富豪举办的豪华游艇派对。但出人意料的暴风雨来临,一群人被迫流落荒岛,上演一场关于生存的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片时长将近150分钟,导演将故事分为了三幕,多方位对富人和资本家进行极致的戏谑和嘲讽。

对此时长,导演还解释“希望观众有过山车般的丰富体验,它很有趣,这部电影就是为成年人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拳姐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幕的《卡尔与亚雅》,再者是第三幕的《荒岛》,最后才是第二幕《游艇》,尽管它在视觉和剧情上,都最接近“刺激”。

接下来,拳姐和大家深度拆解《悲情三角》中三幕的故事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幕: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两性角色的对调。

《悲情三角》虽然大量群像戏,但真正的主角其实就两位——卡尔和亚雅。

卡尔是一位准备重回时尚圈的帅气模特,亚雅是一位当下炙手可热的超模、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之所以将新片选择以时尚圈为切入口,理由很直白——“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比如关于群体伪装。

时尚记者在卡尔等待面试时采访他,询问“你今天面试的是笑脸品牌,还是臭脸品牌?”

什么意思呢?笑脸品牌是便宜货,臭脸品牌是高奢

——一如我们在线下的逛街实感,品牌越高阶,销售员的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道理在模特圈通用。

如果你代表“臭脸品牌”走秀,那就能穿着高定衣服藐视台下观众。

恰如时尚圈流行的那句——想要在人群中显得高高在上,就必须展示实实在在的贵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经典的一幕来了。

以卡尔为首的众多面试男模们,在“巴黎世家”“HM”的来回切换表情——一会蔑视、一会讨好。

“服饰”代表阶级,“外表”伪装本质,导演确实把讽刺感拉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就是两性角色的对调。

在时尚圈,男模的工资是女模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在大众刻板的认知里,处于“弱势”地位。

也基于此,卡尔和亚雅约会时,会因为“谁支付账单”而开始争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尔一直渴望和亚雅深度沟通关于“钱”的问题,并强调这和性别紧密相连

——女性主义明明强调男女平等,但女性和社会似乎默认约会费用男方支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话锋一转,导演想讨论的,已经不仅仅是男女话语权的问题。

他开始展现当互为个体的两人结合后,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

在冷静对谈中,亚雅承认是故意无视账单,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她会害怕,同时也在测试

——如果她怀孕无法工作,谁会真心愿意照顾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卡尔的回应则显柔情,他希望亚雅能真正意义上的爱上他,不仅仅是喜欢,也不考虑需求。

其实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卡尔不仅在收入方面和亚雅角色对调了,他在情感需求上也是。

亚雅冷静、强势、坦然自若,甚至还会通过勾搭异性让卡尔吃醋。

卡尔则是更敏感、更软弱、更为被依靠,更渴求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从来都只是一个引子,卡尔真正在意的不是约会谁买单,也不是男女平等的问题,而是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

我明明用一百分的真心对你,而是永远都以风轻云淡的姿势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拳姐最喜欢第一幕,主要是因为在真实且平实的剧情中,感受到讽刺和思考。

这一幕有点“反版伍迪艾伦”的意思,两个人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从情感上升到性别、社会、再到政治,台词的巧思让两人的对谈充满戏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幕:海上一场暴风雨,赤裸揭穿人性的虚伪。

影片来到第二幕,卡尔和亚雅免费搭上一架富人云集的豪华游艇。

这里有自称自己卖“屎”的俄罗斯资本家,是身价超千亿的顶层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靠卖精密仪器发家的高层,骄傲于他们的公司产品维护了“民主和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精通游戏设计的中年大叔,刚卖掉公司是个超级富翁,正在积极“狩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光鲜亮丽、优雅得体,在餐厅里从容微笑地交谈着。

但岁月静好的画面很短暂,因为导演的目的是直白、赤裸的揭露富人虚荣至极的伪善。

影片中的第二次身份置换,来自俄罗斯寡头妻子薇拉和服务员。

因为无聊,薇拉和服务员提议进行“主仆互换”。说是提议,其实就是利用身份强制的命令——你说不?你对客户说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薇拉还要求船员上的所有员工都去玩水滑梯,扬言对方要学会“及时享受”。

她认为这是善意的恩典,全然不在乎员工们的想法——我需要吗?

说到底,薇拉无非是在他者没有选择权的前提下,满足自己恶性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位委婉向领班和船长提出清理“灰色船帆”建议的女士

——尽管事实是,这是艘机动船,压根没有船帆。

与其说客户是坚信自己的双眼,倒不如说是利用财富和权力,压迫他人和自己共谋眼前这场假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人虚假的文明世界彻底被击碎,是因为一场早有预兆的暴风雨。

船长一向对虚伪的资本家感到不屑,所以他故意选择在风暴天举办船长晚宴——就是要看在对方在不舒适的环境下,如何继续维持所谓身份的体面。

无人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还在玩“身份互换”的薇拉,直接在宴会上止不住的疯狂呕吐。

她拒绝喝纯净水,迫不及待用香槟舒缓状态——

她固执的认为,只要自己在喝香槟,端庄优雅的形象就没有坍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游艇“爆仓”,薇拉躺在被屎尿屁充斥的卫生间里,随着游艇的摇晃,像个毫无生气的物件,左右撞击一动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富人们各自穿好救生衣,呆坐在游艇上的各个角落,浸泡在一片刺鼻的污秽物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所有顾客陷入狼狈不堪的局面时,具有最高话语权的船长在做什么呢?

他和俄罗斯寡头在反锁的房间里不断酗酒,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着各国的政治

——摆出悲悯世界的姿态,却对“近处的哭声”充耳不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上的中层和底层在做什么呢?

中层严格遵守“顾客是上帝”的规训,用漂亮理性的话术尽可能维持客户的体面;

底层戴着耳机半跪在地上,面无表情地清理着客人的呕吐物,似乎外界再波涛汹涌都与自己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夜过后,风平浪静,落日余晖,海风习习,狼狈似乎从未发生过。

靠着“精密仪器”发家的夫妻,最终死在了海盗投掷过来,自己生产的手榴弹中。

一场失控荒诞的戏剧过后,象征财富的游艇自此分崩,亦如世界的下沉。

众人四处流散,在一封闭的生存空间里,迎来身份的“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幕:底层反杀权反转,重建“母系社会”。

最终漂流在“荒岛”上的幸存者,只有八个人:

俄罗斯资本家、中年大叔、残疾失语者太太、卡尔和亚雅、领班宝拉,黑人小哥,厕所管理员阿比盖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荒岛的必备生存技能:捕食、生火。

八个人唯一会做这两件事的人,只有厕所管理员阿比盖尔。

自此,荒岛上的资源再分配,阶层结构开始改变——底层反杀,阿比盖尔翻身做主人,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船长”。

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去指挥在场的人如何进行工作分配。

这也是《悲情三角》中,第三次男女角色对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卡尔将帅气的外表当成上位的“资本”时,《悲情三角》迎来了第四次男女角色对调。

他主动勾引阿比盖尔,顺利成为“侍寝者”,也得到了想要的好处

——睡在几百万手表都换不来一晚的救生艇里,和正牌女友亚雅一起吃饼干。

那句坦诚的“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直接承认了人性最原始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阿比盖尔,在利用权力和资源抢走他人男朋友这件事上,也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愧疚。

不仅会让卡尔在公共场合为他服务,还会在卡尔提出会考虑和亚雅分手时,说出那句男性经典语录

——“应该你做决定,而不是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他人对于两人关系的私下非议时,阿比盖尔也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做了那么多,不能得到一些好处吗?”

随着阿比盖尔彻底变成原先社会结构下,那个姿态强势、趾高气昂的角色时,我们可能会忽然顿悟

——哦,原来导演想映射讽刺的,从来不是一类人、一群人,而是所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人获得了绝对的权力,无论性别、出身、年龄,都会在他人虚伪又真诚的献媚和讨好中,慢慢变成霸道、可怖,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社会一个大染缸,谁又能孑然一身的纯白无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结尾,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阿比盖尔和亚雅原本是上山寻找一些食物,意外发现这个所谓的荒岛,其实是某个度假村,有直梯到达酒店内部。

讽刺吧?一部分人眼里的绝境空间,是富人世界里的世外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高明的暗讽是什么呢?

是明明生机就在不远处,但幸存的富人们因为习惯“寄生”的状态,没有想过自己去探索离开的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重回正常生活的选择上,阿比盖尔犹豫了。

她生出了杀死亚雅的恶心,以上厕所的借口偷偷拿起一块石头,怒目圆睁想要从背后偷袭。

上岸,意味着阿比盖尔权力的失去,“母系社会”结构的崩塌

——没有男宠,没有追捧,没有高高在上的快感,将重回最底层任人践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后阿比盖尔杀没杀人,观众无从得知。只有亚尔发疯般穿梭在登山路上,被遍布的树枝划伤脸,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如果阿比盖尔杀人,无疑是欲望打败了道德,没杀则相反。

你愿意相信哪个结局,就选择了相信哪种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拳姐想给大家解释一下《悲情三角》这个电影名字,导演说灵感是“眉心三角的皱纹”。

打一针就能抚平,也代表人们对外表的迷恋和过分信任。

我觉得更像三角形的等级制度——最开始是底层,后来登上顶峰,最后又可能回归底层。

就像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曾经谈到的观点

——强者从前是弱者,总有一天还会变成弱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无论哪个国家,有着怎样的信仰和制度,都要追求一个“能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的社会。

不要再进行阶级攻击、嘲弄、戏虐、对立,要创造一个让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同时大家也承认自己的弱小,彼此相互理解地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