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斗实现独立组网之前,国内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几乎是智能手机必备。但是如今北斗已经实现独立组网,并全面推广到家家户户身边。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北斗在国内的使用量碾压美国GPS。具体有怎样的水准呢?北斗大众化进程如何?
北斗的广泛应用
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一直是美国GPS占据主导地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制GPS,并且1989年发射了第一颗GPS卫星,从此开启了全球组网的历程。
美国用了20年的时间建成GPS,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实时定位,总共耗费200多亿美元。
那个时代的200亿美元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可以想象美国为了建设GPS花费了多少功夫。当然,美国也凭借GPS赚取巨大的回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定位系统服务,大大小小的终端设备几乎都搭载了GPS。
尤其是在国内,我国还未完成自研北斗卫星的独立组网之前,GPS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搭载了GPS,打开定位服务功能也显示“GPS”的字样。
但是这一切随着北斗实现独立组网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户打开定位功能不再显示“GPS”,而是“位置信息”等字样,这说明手机已经内置北斗和其它的定位系统了。
北斗开始了广泛应用,搭载至智能手机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替代GPS,为用户提供服务。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北斗在国内的使用量碾压了美国GPS,由高德地图基于北斗系统,每日调用北斗卫星的定位量超过了2100亿次,北斗也因此超越GPS,主导中国的定位导航服务,而且超越的幅度高达30%。由此可见,北斗真正实现了普及,在面向用户领域提供民生服务,满足基础的定位,导航等需求。
估计拜登也没料到,美国的GPS会这么快被超越。北斗全面赶超GPS在国内的导航应用地位,再给北斗更多的时间,估计不只是民生领域,其余的灾害监测,遥感测绘等应用领域也将由北斗实现主导。
大致来看,北斗能够实现怎样的服务功能?以高德地图为例,在北斗卫星的支持下,当用户在等待红绿灯时,可以在应用内显示具体的等待时间,实时同步红绿灯的倒计时,让车主及时反映。
不仅如此,还有“车道级导航”“共享位置报平安”等功能的上线都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需求,这一切都源自于北斗在背后提供技术支持。
北斗的大众化进程
北斗的研发诞生同样经历了艰苦奋斗,原本中国参与了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项目,还投入了不少费用。结果对方和美国暗箱操作,不让中国参与核心的项目。
于是中国定下了自主研发北斗系统的目标,终于在2020年发射了最后一颗卫星,实现全球独立组网,从此摆脱了对GPS的依赖。
发展到这一步,北斗大众化进程如何呢?从国内来看,截至2021年底,已经有超过790万辆营运车辆搭载了北斗系统。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也都支持北斗系统进行广泛应用。
国际方面,北斗和全球137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将北斗推广到国际市场,提供民用终端导航服务。
另外北斗系统加入了国际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这意味着北斗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一员,往后在国际搜救行动中北斗也会提供支持。加入该组织也说明北斗在国际领域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不断发挥高价值服务。
北斗还在前进的路上,未来有望形成4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在庞大的产值下,基于北斗的定位芯片,导航系统和终端产品都会不断被开发出来。
有美媒对此表示,中国不买账了,对GPS已经没有了依赖。那么GPS是否会彻底抛弃呢?
其实这不是绝对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了北斗之后,GPS就可以停止服务了。但需要知道的是,北斗诞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摆脱依赖,也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有第二手准备。
如果美国主动对国内关停GPS,对国内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若美国持续提供GPS服务,那么对于部分使用人群来说,还是有存在意义的。
北斗和GPS形成互补,为民众提供便利,在北斗的支持下,不用担心将来GPS是否会停用。而且站在美国的角度,如果不想彻底让GPS失去在国内的市场,维持服务才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
中国有了几十年建立北斗系统,如今到了转换成果的时候了。高德地图通过北斗上线了诸多功能服务,而华为也基于北斗突破“捅破天”的技术,完成了卫星通信的功能。
Mate50成为国内首个支持卫星通信的大众化智能手机,相信将来北斗的功能会更加完善,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