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这样。近日,某单位为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决定于2023年4-6月在重庆奉节和四川成都召开学术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一出,引起无数网民嘲讽和谩骂。连某大V也堂而皇之地说,办这事是“毫无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我只有两个字评价,反智
这不仅是对历史学的反智,也是对社科知识分子的仇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刘备,所以造不出来芯片”,这样的愚蠢观点,更是反智中的反智,仇视中的仇视。
历史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历史。你不能指望历史学家去发明芯片,正如你不能指望卡车司机去掌大勺。一个历史学研讨会,讨论一个三国历史上的事,没有任何原则上的问题。
刘备托孤一事,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上有,《三国志》上也有。但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三国演义》那个“刘备托孤”,人人都知道,当然不用开会。但历史上的“刘备托孤”,是个专业问题,由专家开会商讨,合情合理。

有些人要说了,历史专家就不能把精力放在大问题上么?非研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

没有小问题的积累,就没有大问题的突破。

再说了,“刘备托孤”又不是只研究刘备。看主办方给的题目,哪个是只研究刘备?

“刘备托孤前后的蜀汉经济开发研究”这个题,就涉及蜀汉政权的货币、屯田、民族问题;“刘备托孤相关史事研究”,涵盖中国历史上所有托孤史事的问题。“刘备托孤看中古君权交替”这个题,涉及的面就更大了,要熟悉公元500-1500年的世界历史,还要能中西对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三国蜀汉议题”,可以自由发挥。

学科专业化以来,大部分学者都在研究“小问题”。拿历史学院来说,研究秦汉史的就那么几位,有研究秦始皇的,有研究汉武帝的,当然也有研究刘备的。对这些学者来说,人家研究刘备好几年了,现在有一个研讨会,让大家坐下来交流交流,没什么不妥。别说刘备了,陈寅恪晚年研究柳如是,一个明朝的歌妓,也是毋庸置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些还是鸡毛蒜皮,也都没意义。大可以去忙有意义的事,何必在网上撒气?

坦白讲,如果刘备托孤这个研讨会“没意义”,那照这个标准,国内一半以上的研讨会都没意义。不仅研讨会,史学杂志也没意义。《成都大学学报》就没意义,作为专门研究三国的刊物。天天盯着过去那点儿事,能有啥子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出版的,各种关于“三国”的学术或通俗著作,也可以叫停了,因为没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次创作,更没意义了。源头都没意义,活水哪还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人更不许研究了。这么没意义的事,中国人自己都不研究了,你们还研究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点你放宽心,哪怕中国人不研究三国了。日本人也会研究,韩国、越南人也会研究。到时候人家说刘备是蒙古人,你也只能干瞪眼。等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想拨乱反正,哪还有那么容易?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不可用庸俗的眼光衡量。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放弃历史研究,都意味着对历史解释权的放弃。

因此,谁再敢说历史学“毫无意义”,那他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谁要说历史没用,那它就是想退化到“不知道从哪来,不知道到哪去,更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蒙昧状态。这种人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全社会不负责任。

历史学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有不断研究的意义。随着文物的出土、新文献的出现,历史研究还需要推陈出新,不断涌现新意义。假设100年研讨一次刘备托孤,我看完全有必要。因为在这100年内,肯定有新文物出土,也有不少附带意义。

100年前,是北洋政府时期。那个时候对刘备的了解,还是晚清老儒的了解。100年过去了,材料在变,史学理念也在变。是骡子是马,不拉出来溜溜?你知道谁在抱残守缺?谁在食古不化?不开研讨会,是滥竽充数的人高兴。多开研讨会,是胸有成竹的人高兴。阳光猛烈,万物显形,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还有人说,研讨会题目“刘备托孤1800周年”,不符合规范,有博眼球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我随手找了一个,“纪念拿破仑三世去世150周年研讨会”,不多举例。学术研讨会以某某人物诞辰、去世多少周年,或某重大事件多少周年为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刘备托孤”既是刘备去世,又是一个历史事件,做主题完全没问题。
至于那些说骗经费的,真叫人哭笑不得。历史学最大的经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35-50万,青年课题20万。结项时间一般是3-5年,平均下来每年就几万块钱。比起别的学科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核酸公司随便盈利几十亿,乡亲们真的是找错大户了,历史学没有土豪劣绅,全是贫下中农。

文章最后,“刘备托孤”为啥引起这么大争议?说白了,就是大众对“刘备托孤”这件事,多少还有点了解。那些天体物理、高等数学、地球科学的研讨会,不见得都有理论突破。为啥就没人喷?还不是半句话都说不上,想喷也没地方下嘴。

所以说,大众对“刘备托孤”这么“热情”,表面上是个坏事,其实也是个好事。越是这个时候,学界越应拿出有专业水准的成果“服众”。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明年6月,要是还一堆人说门道不对,那就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