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之后,社会各界开始奔走呼号,呼吁国民政府积极抗战,我党更是在东三省开辟了敌后战场打击日寇。杨靖宇等一批优秀的革命先烈,在那个时代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在抗日英雄故事的影响下,农村小伙贾善明瞒着父母去当了兵。那一年是1936年,日寇正在积极谋划全面侵华。贾善明不知道日本鬼子的想法,他只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亲手将他们赶出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贾善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所以父母坚持不让他去当兵,为了将他“赎回来”,他们甚至带上了全部的家产去到部队,希望长官能够让他们把儿子领回去。好巧不巧,父母还没到军营里,贾善明就跟着大部队去了训练场。至于训练场在哪里,军官不方便透露给两位家长,所以他们只能在家中默默祈祷儿子活着回来。贾善明所在的部队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21师121团2营2连,他也是连队里最小的新兵。

贾善明的兵种是步兵,所以长距离行军是必修科目。虽是农村娃,但父母没舍得让贾善明干多少农活,而是供他读书好将来有个出息。细皮嫩肉的贾善明没几天就起了一脚的水泡,有经验的老兵告诉他,拔一根头发对折之后插入水泡里,水就会说着头发慢慢流出来。因为他年纪最小,所以自然也就成了连队的“团宠”。他背不动的时候,会有战友给他分担一点重量,也会把他的枪搭在马背上让他省点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善明认识不少的字,连长特地让他当重机枪手。这种机枪名为马克沁,可连续发射600发子弹,战斗力十分恐怖。在各类抗日剧中,马克沁也没少出现。使用马克沁的机枪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人负责控制,另一个人负责给机枪供弾。用马克沁突突敌人的确很爽,但它的火力也会使得枪手成为敌军的众矢之的,危险性也就更高。但贾善明并不害怕,他参军就是为了杀日本鬼子,离家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开始入侵华北,全面抗战就此打响。日军板垣征四郎率领先头部队直扑南口,意图一举占领这兵家必争之地。南口是一处长城关隘,地处北平城西北45公里,是燕山余脉和太行山的交汇之处。南口战役打响后,国民政府迅速派兵支援,贾善明所在的21师也在增援部队之列。

“我王仲廉师第529团罗芳珪部,流血奋战,死守不退,以致全团殉国,团长以下无一生还,其壮烈牺牲,实为近代战争所未有……”

这是《申报》1937年8月19日的一段报道,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接到命令时,21师正在1000公里之外,所以他们昼夜不停的急行军,一天甚至睡不到3个小时。8月21日,21师121团2营奉命在昌平镇西北25公里处的羊台子村向日军发动进攻。2营所在的阵地早就被日军的地毯式轰炸变成了一片焦土,贾善明作为班长的弹药手给班长供弹。冲锋的日寇纷纷应声倒下,没过多久班长也被一颗子弹击穿了头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长倒下后,贾善明没有片刻迟疑,立刻顶了上去继续向日军开火。当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之后,他意识到必须要找到掩体,否则自己就是和活靶子。可是一片焦土去哪里找工作呢?情急之下,贾善明胡乱拖了几个战友的遗体,将他们堆在一起,就成了自己的掩体。有了掩体之后,贾善明继续开火,一个又一个的小鬼子应声倒地。“一箱250发子弹,不知道自己打了多少箱。枪里的水都沸了,自己却没时间换水。”

突然一颗子弹击穿了贾善明的肩胛骨,身边的战友一把将他拽了下来。因为已经不能继续战斗,营长责令他立即退出战斗去接受治疗。南口战役结束后,贾善明被授予了一枚“华北抗日伤兵”勋章。伤好之后贾善明又回到了队伍,但是他肩胛骨的那一块骨头碎了,病根无法治愈。由于已经不再适合上战场,所以贾善明只能选择退役。1944年,26岁的贾善明回家结了婚,当了一个农民。此后贾善明一直不愿提及自己的抗日事迹,直到2013年。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抗日老兵越来越重视,贾善明的身份也“暴露”了。虽然那枚勋章早已遗失,但他肩胛骨上的弹孔,向所有人证明了他是老兵。96岁的老英雄向志愿者们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入土之前再给自己的营长敬个礼。经过多方寻找,志愿者们终于在2014年8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战役遗址,找到了当年余恩涛营长的墓碑。贾老英雄不顾97岁的高龄,在搀扶下来到了墓前,颤巍巍的敬了一个军礼。他自责道:自己对不起战友们,用他们的遗体做了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