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领兵入藏,到1966年到北京治病,张国华在西藏度过了最艰难的17年。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期间,给刘伯承、邓小平转去一封密函:

“为不失时机的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

邓小平拿着信函,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沉默了好半天,他说:“让张国华同志去吧。”

刘伯承点头:“我也正在打他的主意。”

就这样,张国华率领18军接受了最艰难的西征任务。

有一次,邓小平跟他商量部队的供给保障问题:“你对西藏了解得怎么样?”

张国华笑呵呵地说:“印象比较深的是西天取经、火焰山……”

邓小平无奈地笑了笑:“你应该立即成立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调动各部学几句藏语,不然跟藏民沟通、开展工作,不懂藏语,你就成了聋子,这样容易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走邓小平后,张国华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然而祸不单行,就在他忙着成立政策研究室和学藏语的事宜时,女儿“难难”生病的消息传了过来。

秘书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说,孩子高烧不退,又喘又咳,嘴里不停喊爸爸,张国华一阵心烦意乱。

“难难”是他33岁才有的千金,如今孩子病了,他多希望自己能飞到女儿身边陪陪她,可当务之急是进藏事宜,所以,他回了一句“我实在是抽不出身,你好好安慰安慰她吧”,说完便挂了电话。

没过多久,警卫员火急火燎地闯进会议室,连气都来不及喘匀便说:“军长,难难情况不好,你赶快去看看吧!”

张国华忍不住发了脾气:“3万多人马进藏,万事都没个谱,我这个军长能离开吗?”

研究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稍稍有了一点空隙,张国华便马不停蹄赶去了医院。一到医院,张国华傻眼了,“难难”身上盖着一块白布,一摸手已经冰凉。

妻子樊近真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张国华强忍悲伤,把妻子扶起来,然后,他抚着妻子的头发,默默流着眼泪。

他想起了“难难”出生时的事情,1946年6月,挺着大肚子的樊近真被派到开封,执行打进国民党银行的任务。

那天晚上,临产的她躲进一个老乡的牲口棚分娩,绝望痛苦的她在驴马的叫闹声中肆意地呻吟哀嚎。

孩子生下后,她把裹着棉被的孩子抱进老乡屋内放在床上,然后,她躲起来,免得给老乡惹到什么麻烦。

刚刚安顿好一切,敌人便闯了进来,他们以为包袱里有什么东西,举起刺刀就刺。樊近真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大娘跪着哭喊:“里面是我的孙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查一番后,敌人没发现什么,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樊近真赶紧进来,跟大娘一起打开包被,好在刺刀只是划破了棉被,没有伤到孩子。

正是因为孩子出生太难,樊近真才给孩子取名“难难”。当时,孩子爷爷不同意,觉得“难”不太吉利,不如换成“南”。

可樊近真坚持,她就是想让孩子在长大之后,记得她出生的艰难,记得共产党人度过的艰难,没成想,“难难”再也无法知晓自己名字中的奥秘了。

张国华给了自己短暂的悲伤时间,从医院出来后,他抹掉眼泪,咬牙继续工作,事到如今,他只能指望工作能顺利一点了。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胜利。这时候,紧张忙碌了很久的张国华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他跟自己的将士们开玩笑:“这下我们终于敢向党中央、毛主席、刘邓首长报告了”,正说着,张国华感到一阵眩晕。

经诊断,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然而,他没有休养,依旧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呕心沥血的工作。他的身体恶化得很快,到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已经要依靠吃止痛片和吸氧勉强坚持了。

1967年5月,张国华调任成都,最终因劳累过度,于1972年2月21日,倒在了一个重要会议的会场上。

党中央立马派出专家小组进行抢救,只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张国华去世的时候,还不满58岁,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至为惋惜。3月11月,张国华的骨灰被运回北京,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都来送他一程。

周恩来向着张国华的遗像三鞠躬:“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

不久后,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神色黯然地对周恩来说:“不见了,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