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阿右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弘扬和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阿拉善右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阿拉善长调之乡”并建立“中国阿拉善长调研究基地”组建了“民歌合唱团”。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立为“蒙古族沙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保护实验基地”“蒙古族赛骆驼”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全区首家以骆驼文化为主题的内蒙古骆驼文化博物馆、国际标准赛驼场。

挖掘整理,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从2006年起,阿右旗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真实系统的记录。先后进行了蒙古族赛驼、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塔克拉牌游艺、马头琴传统手工艺制作、蒙古族图案、蒙古族酒令、沙嘎游戏技艺、阿拉腾特布希庙会、宝德格技艺、传统手工银碗制作技艺、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博克及阿拉善沙力博尔摔跤、祭敖包、蒙古族传统羊灌肠、熟羊皮、手工擀毡、砍织驼毛单片等50多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共收集文字资料20万多字,视频约1000GB8000分钟,图片约2万张,刻录光盘100多张,展品约60件,书籍约100本,建立了非遗纸质版和电子版档案。整理出版《阿拉善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蒙古族赛驼》等书籍和宣传画册。目前,有蒙古族养驼习俗-蒙古族赛驼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沙嘎游戏、蒙古族银具制作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等自治区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12项;阿拉善蒙古族乌叉习俗、蒙古族马具制作、蒙古族传统羊灌肠、传统面食等盟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0项;旗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8项。全旗拥有与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搏克、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沙嘎游戏等项目相关的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共12个。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等项目入选第一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沙嘎游戏入选自治区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公司的“纯手工羊毛地毯、挂毯”被认证评审为2021年度“内蒙古礼物”。

完善机制,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阿右旗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长调保护实验基地、中国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及研究基地等。为自治区与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按照发放传习补助。每年春节看望慰问传承人,并给予生活补助。出资、赞助传承人参加旗、盟、自治区、中央等地区组织的各类活动,组织、推荐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歌手、学生参加培训、展示、展览和比赛。通过积极申报,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盟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1人,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4人。投资建设全国首个青少年蒙古族长调传承培训中心——集排练、展览、宿舍、食堂、学生实践等为一体的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传承培训中心,截止目前已培养学生1000多人,其中长调专业本科生25人、研究生5人。成立阿拉善右旗民歌协会,为其提供传承场所,支持其开展各类活动,推荐众多歌手参加区内外各类比赛及文化活动。老年大学的成立,培养了一大批陶布秀尔、马头琴音乐、萨吾尔登等爱好者,组建了一支支专业队伍。

城乡联动,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做好阿拉善长调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在阿拉善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推选相关人员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选派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推荐传承人朝勒门参加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获得传统工艺比赛金属锻制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等宣传工作。沙嘎游戏进校园已成为常态化,每年组织各学校学生进行沙嘎游戏比赛,创作艺术品进行展览;组织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参与“乡村赶集”活动进行非遗技艺和产品展示、展销,不断弘扬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每年在旗电视台播放蒙古族赛驼、蒙古族长调民歌、沙嘎游戏等保护项目专题片。连续在蒙古族学校举办学生长调比赛和马头琴比赛16场;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日”开展多姿多彩的非遗进景区宣传展示体验活动,通过展示文化遗产图片、实物、非遗专题宣传片、派发宣传单页、展示宣传版面、现场讲解、邀请大众体验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文化传承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同时对非遗产品进行推介,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在广场、学校、社区悬挂蒙汉标语,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画册及“非遗书籍”,大力宣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

文旅融合,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利用。积极鼓励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并且对具有非遗元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予以扶持和奖励,优秀产品列入文化产业项目予以申报,并给予扶持奖励。充分利用“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马背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赛马、赛驼、搏克、沙力搏尔式摔跤、乘驼射箭、搓毛绳、削鼻棍等比赛,举办驯骆驼、挤驼奶、骆驼运输及用品等展示,举办蒙古象棋、陶布秀尔、“长调奈尔”“乌乐木吉布音”长调比赛、沙嘎游戏比赛暨沙嘎艺术品展、沙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旅游景点开展蒙古族长调、马头琴音乐、萨尔吾登舞蹈、蒙古族服饰展示、蒙古族沙嘎游戏技艺等活动,组织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蒙古族银具制作技艺、传统奶食品制作、喀尔喀服饰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景区展销,打造手工银饰品、手工织造地毯、骨雕、奇石制品、沙嘎工艺品、沙画等旅游纪念品,向国内外游客全方位展示具有阿拉善右旗独特魅力的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

来源 |巴丹吉林旅游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