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付丽娟‍‍

*本文禁止平台转载(包含已开白、授权的各类平台)。

《案例录像督导大课》里,付丽娟老师有一场答疑,阐述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很多学员提到关于咨询中实际操作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趣,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咨询师工作时都在想什么?为什么有的咨询师话很少?又为什么不能找认识的人做咨询?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也有好奇,或者你是新手咨询师,在处理防御、阻抗等议题时有很多困惑,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问: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在咨询关系建立得较为牢固的前提下,需要面质来访者每一个潜意识里的防御吗?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当中,内心里面是否有一个将来访者要引领到哪一个地方的具体的目标?也就是说看起来是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还是说只是增加来访者自我的力量,使他的人格得到成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首先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我们去应对这个世界的智慧。

生命降临之初会伴随很多原始的情感,例如恐惧、焦虑,这些情感的剂量如果太大,婴儿是承受不了的,所以婴儿就要去发展一个方式去适应这些情感。

这个方式就是防御机制,此时防御机制的作用就是保护自身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

婴儿最早期的时候会使用一个防御机制叫做分裂,就是把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

因为婴儿在面对母亲时有很多不能理解的部分,比如有时候母亲能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但母亲也并不能时刻做到及时回应及时满足。

对婴儿来说把妈妈分裂成好的和坏的,是符合婴儿的潜意识逻辑的。婴儿太小,心智还未发展到能理解这些复杂变化的位置,因此这样简单的分裂是婴儿生命之初面对母亲的防御。 当然,随着婴儿逐渐长大还会发展出很多不同的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防御机制是我们每个人去应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情感体验时,自然而生的智慧方式。

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些很原始、很僵化的防御机制。

这些僵化、原始的防御机制在未来可能会妨碍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在最初,每个人使用防御机制的时候,是无法去评估的,只能是有什么就拿来用什么。

来访者也是如此,他会带着自己成长至今发展出的所有的防御机制,来到这个咨询室里。

回到问题上来,在咨询中咨询师为什么要去面质来访者的防御机制?

即使咨询关系很牢固,咨询师也并不是要去面质来访者的每一个防御机制。

如果咨询师看到来访者身上的某一个防御机制正在高速运转,而这个运转阻碍了来访者可以更加深入的去接触自己真实的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对防御做一些工作。

当然我们要去评估用什么样的力度去干预,是用一箭穿心的力度,还是用有保护性的,能够照顾到来访者的力度,同时让他去看见自己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防御。

所以处理防御时采用的力度是不同的,或者手法也是不同的。

来访者他来寻求改变或者是寻求帮助,是意识层面的。

来访者能很清楚的告诉你,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可能出了一些问题,我好像并不能够很好的去驾驭我的生活,总是会出一些让我感到很失控的这样一些局面,所以我想要来去寻求改变。

既然他能够把话说的这么清楚明白,就代表他的意识层面是非常希望改变的对不对?

但是,意识层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意识层面下面有很庞大的无意识,无意识里面他是不是真的做好了改变的准备,能改变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去评估和探索的。

所以,跟来访者工作时,首先要能够认得出来来访者有哪些防御机制,尤其是惯用的防御机制是哪些。

其次是能够评估得出来他所使用的这些防御机制是在什么水平上。

如果这个防御机制是一个成熟的水平,那实际上咨询师并不需要让他去改变这个防御机制,因为这已经是很好的防御机制了。

如果你看到来访者身上有一些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这是不能够轻易去动的。

为什么?既然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就代表它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在用了,用了这么多的年的时间,这个防御机制是保护过他,帮助过他的东西,是他自我身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帮助他去看到,他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去防御。

这就不是面质,而说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去评估一下,这个防御机制在此时此刻是否阻碍了来访者接触自己真实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的自我,但可能会因为养育的环境或者是一些经历,我们没有办法以自己真实的面貌去生活。

我们都听过假性自体这个概念,为了适应环境,或者是为了去适应养育者,不得不去发展出另外的一个自我,就是我们说的假性的自我。

在发展假性自我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采用了很多的防御机制,如果是这样的来访者进入咨询,有一个工作是咨询师需要干预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能够去接近自己真实的样子,让来访者看到防御之下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这是提问当中的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问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内心里面有没有一个将来访者引到哪个地方的目标。

关于咨询的目标,咨询师是需要跟来访者一起去讨论的。

我们要去听一听来访者对咨询有何想法,他有什么样的期待。因为这些想法和这些期待里一定会有来访者潜意识的内容。

通过讨论去听到潜在信息,然后对来访者做评估。

也许来访者告诉你,他希望他能够对周围的人表达愤怒,他的问题是无法表达愤怒,只能是一个老好人,没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为此感到很痛苦。

来访者把需求说得非常清楚,好像来访者的目标就是能够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作为咨询师,你听到这样的目标之后,你会不会去认同和认可这个目标?

咨询师并不是一个改变专家,我们不是说来访者有一些关于改变的想法和期待,我们就说可以的,那我们就来做这个事情,我就把你变得可以去表达你的攻击性。

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让他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然后他想要变得能够去表达他的愤怒。

他的愤怒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去表达他的愤怒?

这个愤怒是一个弥漫性的愤怒,就是他可能没有任何指向性,就是有一腔怒火,非要去表达,还是说愤怒里有很多他成长的故事,有他个人化的部分。

也就是他是否在情感表达或是情感体验、人际关系遇到困难,这个困难绝对不仅仅是不能表达愤怒这一点,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困难。

因此,在咨询工作中定位工作的目标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想法而已。

定位目标实际上是要弄清楚来访者的需求背后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潜意识信息,这需要咨询师能够跟来访者在一起,仔细去看、去接近的。

所以我认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工作的目标,总的来讲就是帮助来访者能够接近、认识自己真实的部分。

也就是与那个被藏起来、压抑起来的真实自己重新相遇。‍‍‍‍

我认为这是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工作的很重要的内核和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在去走向自己,接触真实的自己的这路上,就会去有一些收获,某些部分可能会变得更好。比如说人际关系可能变得更好,自我力量可能会变得更强。

提问:看录像时发现咨询师与来访者对话时非常的节制。在咨询中是应该节制还是应该贴近来访者的情绪情感反应?这是取决于流派还是咨询师的不同风格,或者说对于什么类型的来访者应该更加节制,什么样的类型更加贴近?如果咨询当中来访者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或者无法深入,总是浮在头脑层面描述事件,要怎么引导他跟情感连接上?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首先,咨询师的节制跟贴近情绪情感反应是不冲突的。一个节制的咨询师是可以去贴近来访者的情绪跟情感的。

节制、贴近情感反应或者说共情、镜映,都是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工作当中很重要的元素。

节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态度。除了节制以外,需要的态度还有匿名、中立以及非满足的立场。

精神分析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干预的方式,也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

试想一下,日常关系中,我们几乎不太可能遇到一个人对自己是以节制、匿名、中立、非满足的态度来相处的。大部分日常的相处都是一种靠得很近,很卷入的位置。

例如和朋友的聊天,大家相互八卦、出主意,这都是一种卷入。再比如和父母谈论某些事可能会直接引起父母过度反应。

中立、节制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遇不到的。因为这样的态度是不侵入、不过度卷入的态度,不会代替对方做什么,也不会控制对方,希望对方变成某种样子。

非满足的立场也很重要。

举个例子,有个来访者,她可能在咨询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打开自己的内在,并把咨询师体验成一个理想的好妈妈。

一次在咨询中来访者暴露了自己的一个创伤后,对咨询师说:“我想让你抱抱我。”

精神分析分析取向的咨询师的非满足立场就体现在,来访者提出了一个需要,咨询师不会通过行为去满足来访者,因为这样的满足之后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探索了。

咨询师在此刻需要耐受来访者被拒绝后的失望、攻击、愤怒,并在这些情绪里保持中立,跟来访者尝试讨论:“刚才你希望我能够去拥抱你,你非常希望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安抚你或者说是能更深度的理解你,支持你。”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更多是会去用这种语言的方式去镜映来访者内在的需求跟渴望,而不是直接给一个拥抱,去满足来访者的需要。

事实上给个拥抱更简单,这样就不必去承受很多的张力。而耐受这种张力,并且去思考和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这个需要,这是难度更大的。

但恰恰是这种非满足的立场,能够帮助来访者增加自我理解。

接着我们来说节制。

节制是说和来访者一起工作时,不会用咨询师个人化的东西去占据来访者的空间。

并不是说咨询师沉默不说话就是节制。

节制更多体现在态度上,而不是行动上。

如果咨询中来访者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或者说的不深入,怎么去引导?

首先需要理解这是来访者的阻抗。

阻抗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生在咨询中。

出现阻抗一定是原因的,所以咨询师需要去回顾治疗关系,以及近段时间所接触到的工作内容,思考是什么引发了阻抗。

有可能是上次谈论的某个议题,可能来访者没有做好准备,上次谈到了,所以这次见到咨询师时,他可能就关闭了,因为没有准备好去做更多的暴露。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还有的可能是咨询师的某些反应让来访者觉得没有被理解,或者被误解。有的来访者的人际中的负面反应是会延后的,当时可能没意识到,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来访者才意识到之前那次咨询师误解了自己,或者说没被理解,感到很生气。

阻抗出现的形式和原因都是很多样化的,如果阻抗能被识别,被理解和解释,通常来讲,你们的工作就可以往前进一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问:面对来访者说在咨询过程当中我可能会有性的反应,应该怎么去处理,怎么样去判断来访者是正常的咨询还是性骚扰?

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可以通过人之常情去理解。

如果你碰到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初始阶段就说自己可能在咨询过程当中会有一些性的反应,我们要去体会自己的反移情是什么感觉。

我想可能会有一些怪异的、不太舒服的反应,咨询都还没有正式开始,怎么突然就谈到会有性的反应。

所以我们用反移情来理解,这个表达本身可能正在呈现来访者身上的某些问题。

譬如说他的现实感非常弱。比如像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他们是没有现实感的。

所以如果来访者跟你这么讲,第一个要考虑他的现实功能是不是受损的。

另外需要考虑来访者在人格方面是否存在严重问题,或是有精神病性的风险。

当然这需要大家去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对来访者评估的准确度取决于理论学习是否充足,经验是否丰富。

通常对新手咨询师来说,在面对这样的来访者的时候,可能很难去辨别他是不是一个可以去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有可能你碰到的这个来访者是不太适合心理咨询的。因为似乎他分不清楚这样的表述,这样的性反应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体验,也就是似乎他无法预设他人的心理状态。

如果心智化的水平比较低,这会使得咨询里很多的干预方式变得无效。

付丽娟

编辑:李雅蕾

走进精神分析从初级学习营开始

关注视频号,精彩直播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