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高峰何时到来,备受关注。
12月14日,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董亮表示,山东第一波高峰期预计明年1月份出现,比其他地区略有延迟。
这是官方人士首次对山东疫情感染高峰作出预计。
感染高峰对于药品供应、医疗保障等都将带来极大考验。
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青岛,如何承受住感染高峰的冲击,又做了哪些准备?
透过青岛的医疗实力、医药制造能力等,以及现在正在采取的措施,或许能得到一些认识。

1
专家预计山东感染高峰1月到来,对于山东各个地方来说,预留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这意味着,有一定“空窗期”进行备战。
董亮接受采访时说,接下来可能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开展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准备。这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不过,医疗机构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
这也是青岛正在全力以赴推进的。
12月12日,在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上,青岛指出——
要突出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范标准,逐条逐项分解落实,确保全面达标。
要按照规定开设发热门诊,不断扩充接诊能力,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最近几天,北京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出现暴增,11日当天更是增加16倍。北京的遭遇,给所有城市都敲响了警钟。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就诊量大增,青岛已“悄然”布局。其中,有两个明显的动作。
一是调动基层医疗力量,加大分级诊疗力度。
12月12日,公布了全市20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诊发热哨点诊室名单。青岛的开设数量算是很多的。可以对比杭州,人口比青岛多,但开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为190个。
青岛的基层诊室,实力并不弱。青岛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96%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由此可见,它们可以承担重任。
另一个举措是,挖掘潜力,尽量增加发热门诊数量。
14日,青岛龙田金秋妇产医院发布公告,为有效落实国家、省、市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系列要求,保障广大群众就医需求,市南院区成为发热门诊。
将专业医院院区临时转为发热门诊,明显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

2
感染高峰,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医疗实力的检验。
城市医疗力量强,应对会相对从容一些。
在全国城市医疗实力排名中,青岛是比较强的。
根据青岛卫生健康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574家;床位6.77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床位6.61张;在岗职工11.59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3人。
三级医院方面,青岛现有三级医院32家。其中,青大附院在复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53位。
青岛的医院数量仅次于重庆、北京、成都,位居全国第四;执业医师数量位居全国第13位。
这些家底,是青岛迎战感染高峰的最大底气。
在刚刚结束的“三民”活动中,青岛卫健委表示,在床位与专业医师的保障上,青岛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严阵以待——
青岛市级6家定点(方舱)医院储备床位1.38万张,重症床位508张。
储备11个专业、156人专家保障团队,452支、14375人医疗救治梯队,7支、294人三级医院重症专家救治梯队,公立医疗机构储备重症床位430张、防疫物资满足3个月运转需求。
青岛医疗的短板在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个别区市医疗资源要弱一些。因此,全市资源的统筹,将是一大课题。
同时,青岛要吸取外地教训,将防治院感将是常态化的艰巨任务。
3
另一个要面对的难题是药品供应。
疫情刚发生的2020年,山东的制造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国输出了大量口罩、防护服等,让人们看到了关键时刻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因感染高峰或市民囤药等带来的大量用药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利用已有的渠道来解决。
但是关键时刻,城市自身的生产能力也相当重要,起码可以应急。
青岛的生物医药产业并不算太大。数据显示,1至6月份,青岛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青岛市规上工业19.4个百分点。
不过,在中国化药企业百强中,青岛的黄海制药、华仁药业、双鲸药业榜上有名。这其中,黄海制药具有治疗流感病毒以及感冒药业务。国家卫健委推荐的多款退烧类药物,黄海制药均有生产。
换句话说,应急时刻青岛有可以调动的资源。
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战争”。无论城市做多少准备工作,最主要的还是个人要重视起来。
一是按照防疫要求,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避免感染。
另一个,老人等重点人群要接种疫苗,既为了个人健康,也可以减轻城市医疗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青岛60岁及以上人群累计接种187.63万人,覆盖率为91.85%,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22.34万人,覆盖率仅为76.90%。
让更多老年人接种疫苗,筑起“防疫”长城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