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子勋

日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2年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从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3.3%,商品和服务贸易将有所放缓,商品出口增长预计将减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运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持续消耗经济动能、通胀高企抬升经济成本、全球增长放缓分化加剧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前景黯淡。

IMF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6%腰斩至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4%,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增长1.6%、3.1%、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3.7%,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分别为3.2%、6.8%、2.8%、2.1%、-3.4%。全球约43%的经济体或于2022—2023年陷入技术性衰退,其经济总量超过全球GDP的1/3。由于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更加明显,预计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差将再次拉大,2022年为1.3个百分点,2023年扩大到2.6个百分点。

张运成指出,一方面,商品贸易严重受挫。俄罗斯、乌克兰在能源、粮食等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俄乌冲突对全球商品市场冲击巨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称,美西方对俄制裁产生寒蝉效应,私营部门“自我制裁”、过度遵守,贸易成本显著增加,贸易限制的影响2022年末将更为凸显。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量仅增3.5%,2023年将进一步降至1.0%。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全面复苏。随着各国逐渐放开疫情管控,国际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此外,运输业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商业航空货运收入将超过2019年。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呈现四大特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昭乙对本报记者分析说,一是经济下行趋势加剧。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将进一步阻碍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能源危机加剧将抬升社会运行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货币政策紧缩可能产生“合成谬误”,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超预期冲击;疫情存在反复风险,全球供应链体系仍然脆弱。二是通胀中枢维持高位。大国博弈加剧、断链脱钩行为增多导致全球交易成本、企业运营成本趋势性升高;俄乌冲突加剧使得能源等大宗商品供给持续偏紧,能源、金属等商品价格可能高位震荡,全球通胀中枢易升难降。三是主要国家经济趋弱,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从发达经济体看,美国正走向实质性衰退,欧洲衰退已成定局,日本经济增长疲弱。从新兴经济体看,三季度以来,印度、巴西制造业PMI均呈回落态势,反映修复动能不足。四是欧债危机重演可能性加大。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激化欧元区内部成员国间矛盾,成员国之间政策协调难度更大。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蒋昭乙建议,一是“内外结合”保障产业链稳定。对外加深与欧盟以及日韩的合作,尤其是强化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对外投资要强化对中上游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实际控制。对内要着力构建以东部地区为龙头、中西部地区为两翼的国内新型产业链集群,发掘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强化基于产业链分工的经贸联系。二是加强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多措并举维护就业平稳。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效能,通过发行债券、减税降费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四是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发力,共同刺激消费复苏。着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线上娱乐、网络教育、远程购物等新模式,激发消费欲望。需求端通过减税降费以及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还可以在短期内放宽部分政策限制,刺激居民消费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