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季来临,在艰辛的备考过程里,每个考研人都曾畅想过“上岸”后的研究生生活。
除了无需像本科生那样早八打卡,有补助和奖学金,准研究生们还期待着住宿条件的升级,不再挤在四人间或六人间里。
“从集体宿舍升级到两人间甚至单人间,没事还能在宿舍练个瑜伽。”
一旦你最终录取,就会知道这些“畅想”全都变成了“幻想”。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再为研究生提供宿舍,学生们需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研究生三年,已经在校外租房了两年。”
“招生简章没提到,拿到offer后才知道没宿舍,要自己租房住。”
没错,如今的考研人早出晚归、挑灯夜战只为卷上研究生——
但“上岸”后才发现,岸上没有宿舍。
01
住不上的研究生宿舍
和本科生统一住宿不同,研究生宿舍从一开始,就不能覆盖全体研究生。
一般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没有宿舍,他们在学习阶段同时从事其他职业,只在周末来学校上课。
如果说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宿舍还情有可原,那么越来越多的全日制研究生,也逐渐丧失了“住宿资格”。
据公开资料,不能为所有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的高校包括但不限于: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抬眼望去,不乏顶级、重点高校的身影。
年轻人们认为自己会住上干净整洁的宿舍/图源:视觉中国
一方面,有些高校选择把住宿资格留给外地生源。中央民族大学在招生简章里提到,原则上北京生源的学生不安排住宿。[1]
更多的时候,学校不以本地和外地分配宿舍资源,而是按照专硕和学硕来划分。
学术硕士的学制为三年,侧重理论积累和学术研究,专业硕士的学制只有两年,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在外实习。
相对于学术硕士,专硕研究生得到宿舍的概率更小。
比如,北京大学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申请不住宿,同时明确不为专硕、非全日制研究生安排住宿。[2]
复旦大学从2019级开始,除“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特定类别的研究生外,也不再为专硕生安排校内住宿。
图源:复旦大学招生简章
没有宿舍住的同时,专硕学费还往往比学硕更高。
大多数学校全日制学硕的学费为8000元/年,小部分院校更低,如重庆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部分专业学费为7000元/年[4][5]。
部分院校学费稍高,如苏州大学的部分专业,学硕学费高于8000元/年,但一万元已经封顶。
与此同时,专业硕士每年的学费却在1万元到10万元之间,甚至更高。
大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学费在1-2万/年之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专硕学费达到了8万/年[7],北京大学金融、审计等专业的专硕学费更是达到了12.8万/年[2]。
如果你选择考取这些高校的专业硕士,负担就不仅仅是高额的学费,很可能还有不菲的房租。
以复旦大学为例,在其所在的上海杨浦区租一个十平米的小单间,月租金价格在3000~4000元左右。
图源:自如租房
非全日制研究生有自己的工作,经济能稍微宽裕。
但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的补贴和奖学金,却很难全部覆盖学费和高昂的房租。
“拿到梦校的录取通知书,开始担心自己上不起这个学。”
那么问题来了,高校们为啥不能给全体研究生提供宿舍?
02
研究生为啥没宿舍?
研究生们住不到宿舍的直接原因,就是“僧多粥少”。
受就业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
2022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110万,其中硕士超过100万,博士超过10万。
相比于2013年硕士招生计划的54.09万,目前的数字翻了一倍。
扩招一方面让更多人“上了岸”,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也让研究生住宿形势更为严峻。
面对住宿难的问题,很多高校通过动用校内荒废资源来缓解压力。
湖南科技大学此前通知,让22届四个学院的研一新生在一处荒废多年、刚修缮不久的校区学习和生活。
但由于楼梯老旧、设施粗糙,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希望能回学校本部。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实地拍摄荒废的校区
还有些高校运用了“钞能力”,既然现在的宿舍楼不够容纳学生,那就盖新的。
武汉大学在2020年兴建了4栋宿舍楼,力保2021年9月的研一新生入学;
同济大学彰武路校区新建了研究生公寓,预计能满足2000余名新生住宿需求;
同济大学彰武路小区研究生公寓效果图/图源: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
南京工程学院于2022年1月开始盖新宿舍楼,预计明年4月交付,届时将容纳该校近2000名研究生。
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充足的资金,不少地方行政部门的审批公示中,大学宿舍楼的资金来源是“学校自筹”。
对于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校来说,即便钱凑够了,也很难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找到新建宿舍楼的区域。
研一新生越招越多,宿舍楼却还是那几栋,再破的毛坯房宿舍,也需要抢了。
03
众人哄抢“毛坯宿舍”
在铺天盖地关于“没宿舍”的吐槽声中,有宿舍住的研究生快被羡慕疯了。
但当这些“幸运儿”们真正走进宿舍,才会发现一切福气都在背后标好了代价。
长满蜘蛛网的毛坯房已不再让人恐惧,至少暗示着这里还有生命的存在。
真正让人想逃的是难见阳光的“阴森”环境,窗户摇摇欲坠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厕所年久失修散发出的瘆人气息。
“羡慕研究生有宿舍住的,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另一个让学生们欲哭无泪的槽点,是宿舍人数的增加。
明明本科时期住的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间,费尽千辛万苦考上研究生,却要面对住宿条件的“降级”。
中国人民大学八人间的学硕宿舍,不仅是上下铺还是铁架床;
北京邮电大学十人间的大套房,唯一的优点是南北通透充满阳光。
“一进屋人直接傻掉,我是谁,我在哪,为什么?”
虽然要面对“从普通本科考进985211,住得更破了”的落差,但上网看看别家的研究生宿舍,心里一平衡,这书也就读下去了。
况且,即使条件再差的宿舍,也很有可能是“抢到手的”。
在宿舍紧缺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都实行研究生住宿申请制度,例如中南大学。
学校的宿舍被分为了三个档次:600元/年,4人间、6人间,无卫生间;1000元/年,包括4人间、6人间,带卫生间;1200元/年,4人间带卫生间。
其中1200元的宿舍最火爆,数量也最少。
开学前,数千人同时登录学校系统“抢”宿舍,能否抢到宿舍拼的就是手速、网速以及运气。
如果“落选”,意味着学生暂时没有宿舍可住,只能自己租房,好在部分学校可能会发放补贴进行弥补。
事实上,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学生宿舍的基本建设标准。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公寓分别为4人1间、2人1间、1人1间,人均建筑面积相应为8平方米、12平方米、24平方米。
如今二十余年过去,能实现这个标准的高校依旧寥寥无几。
但无论如何,想要“上岸”的年轻人,注定要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
是选择自己负担高额的房租,还是接受破破烂烂的宿舍?
即使岸上没有宿舍,挤在独木桥上的年轻人们,也想先上了岸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