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初读《围城》,不识文美,不解意深。有些书是越读越薄,有的是越读越厚,钱钟书的《围城》是后者。
《围城》的出色处众多,欣赏的特点不同,每次阅读体验也不一样,如这些角度:各人物的个性塑造、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起伏、文字本身的隐喻、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讽刺、对人物心理的各种比喻手法,带着这些视角反复阅读,感受也天差地别。

阅读时,常因为某一处戳中要害,令我捧腹大笑,到意味深刻处,又对钱钟书的水平膜拜不已,有些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他就能写出来,并淋漓尽致,完全分不清是故事还是真实生活。
怪不得人们都说,要探讨国内文学,就一定绕不开钱钟书的《围城》。

方鸿渐的讽刺
方鸿渐虽为主人公,但钱钟书却没有给他一帆风顺的人生,而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命运。读者常说,人人皆笑方鸿渐,却不知最后都活成了他,反观现实,的确如此。
《围城》中,钱钟书以方鸿渐的“旅程”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人生难题和社会动荡,其中方鸿渐本人的情感生活最引人注目,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年轻时自命不凡,却在人情冷暖的颠沛流离中走向平庸的人生。
对于方鸿渐这个人,钱钟书在文章各处都描写了其人格和特征。方鸿渐没大智慧和真本事,但却有许多小聪明,并以此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头脑,不虚心学习。用接地气的话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用来形容他真是太合适不过。

钱钟书在故事开篇就这样写道方鸿渐的海外求学之路: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这八个字仔细品来令人舒畅,着实写出了众生相。更令人可恨的是方鸿渐没什么本事就算了,还偏偏极其看中自己的脸面的尊严,在三闾大学任职期间不屑于各门派和各教授之间的争斗,成为别人眼中的白莲花,最后只好退出,留不得半点脸面。
这种状态放在现代依然如此,有多少人没什么经济收入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后只能过越来越平庸的生活,要在社会上生存,总需要放下一些脸面,如此才能混得一口饭吃。

阅女无数的方鸿渐怎么栽的跟头?
《围城》中方鸿渐周旋于各种女人之间,其心理活动和剧情推进都十分考究,令人心醉神往,不自觉的就入了戏。
故事开篇,方鸿渐就在回国轮船上邂逅性感佳人“鲍小姐”,鲍小姐皮肤黝黑,穿着暴露,透露着浓厚现代气息,自然成为男人眼中的焦点。钱钟书这样描写:鲍小姐从小被父母差唤惯了,心眼伶俐,明白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找。

可见鲍小姐心机颇深,懂得男人。浏览遍船上的男人之后,只觉得方鸿渐还算不错,适合自己临时消遣的伴侣,便对方鸿渐说:你长得好像我未婚夫!
这一句话让方鸿渐春心荡漾,自鸣得意,想当然的以为是自己充满魅力,心里想:女子说自己像他未婚夫,就表明她如果没订婚,自己就有资格得到她的爱。如今更好,自己可以尽享身为未婚夫的权利,却又不用负责,如此快活!

没想到邂逅几日之后,船靠了岸,鲍小姐扑向了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这就是她所说的跟自己相像的未婚夫?!读到这里让人喜形于色,拍案叫绝,剧情的翻转真是令人过了一把瘾,暗自侥幸的方鸿渐被人妥妥耍了一把,站在原地凭栏发呆。

瞧不起真博士,却被假名媛钻了空
方鸿渐下船后,直接进入第二段情感,对象是自己以前的同学苏文纨。与鲍小姐不同,苏小姐是名副其实的博士,虽然对方鸿渐有爱慕之心,却“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想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典型的放不下面子。
身为假博士的方鸿渐遇见真博士自然黯然失色,不敢多说什么,自知不是对手。然而苏小姐却对鸿渐中意的很,在相处的过程中亲自为鸿渐洗手帕、钉钮子,关心备至,方一见这种情况瞬间起了恐慌,与鲍小姐求爱时形成强烈反差。

鸿渐心里想:这些都是妻子对丈夫尽的义务,我有什么权利来享受呢?如果我享受了丈夫的权利,心里就增加了一份对她求爱的责任!想到这里,方鸿渐开始偃旗息鼓,立马怂了起来,完全不像之前那个和鲍小姐谈性说爱的自己。
钱钟书的这几段心理描写,一针见血地展露出方鸿渐的懦夫特性,在大事面前犹豫不决,想到的只有逃跑;而在小事上却暗暗得意,全不像个男人。

对于“真名媛”苏文纨,方鸿渐从心底里充满抵触,但由于懦弱竟不敢当面拒绝,反而在一次约会中违心亲吻了苏小姐。谁知方鸿渐觉得这算不上求爱,而苏小姐对他早已倾心,想嫁给他。
这对方鸿渐来说是多美好的事,但方鸿渐却写了一封信婉拒了苏小姐,这对正处于恋情的女人来说如同当头一棒,一时间失了心智。期间方鸿渐对苏文纨的妹妹唐晓芙一见倾心,却因为自己的风流韵事被苏小姐全都告与唐晓芙,只能暗淡收场。

生活处处是“围城”
经历过三段感情之后,方鸿渐不仅情场失意,连职场也黯淡无光,只能靠着好友赵辛楣的情谊给介绍一些糊口的工作,却因为自己的不懂事辞职告退。
也就是在这期间,方鸿渐遇见了自己的最后一段感情“孙柔嘉”。孙小姐比起前面的三位佳人,真的是面容消瘦、身材平平,唯独有较深的心思,但表面上却楚楚可怜,完全看不出。

方鸿渐的自诩得意完全入了套,赵辛楣早就告诉她孙柔嘉非常有心机,但方鸿渐全然不听,认为自己完全能应对,自然不会喜欢上平庸的孙柔嘉。
方鸿渐没有学乖,在确认关系前完全看不出孙柔嘉的野心,没想到之后果真入了“假名媛”的套,只能娶她。结婚后的孙柔嘉一改曾经的形象,不仅不软弱,反而思想独立的很,令方鸿渐大跌眼镜,甚至怀疑自己娶的是另一个人。

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冲出来。在我看,不仅婚姻是这样,任何事情都是,家庭也好、职业也罢,这就是人性。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未经历过或者不懂的事情才是最好的,等到真的冲进去了,才明白悔之已晚。
反观方鸿渐这个人,包含了许多人的影子,他本身并不是一个大恶之人,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青年。只是年轻时自命不凡,到处沾花惹草,摸爬滚打的许多年依然不通人情世故,也没有学到什么。明明自己没什么实力,却总是瞧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怪不得方鸿渐这个角色能成为文学经典,实在是戳中了人们的痛处。

经典流传
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阅读《围城》,犹如经历了一场真实的人生,看见满天星河,却不自觉映射到自己的人生。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说:每天晚上,他把写完的稿子给我,我笑,他也笑;放下稿子,相对而笑,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钱钟书为了创作《围城》花了两年的时间,有时候每天只写几百字,反复打磨,锱铢积累写完的。据钱本人所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
《围城》这本书把趣味性、隐喻、哲理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每个人翻开这本书,都看见了自己和未来的路。如果你还年轻,那《围城》可能会让你看到生活的残酷,这对你是好事。如果你已中年,历经了书中的些许,那恭喜你,《围城》已经为你敞开。
只读这一本书,我已然觉得变得成熟、聪明了许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巨大的感动中相遇。

这里是@叙白的读书世界,靠副业取代主业的内容创作者,一边认真阅读,一边仔细写作,欢迎关注!#墨池文化读书会##头条品书团##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