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爱上读书时就先看了一些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毕竟读书方法总比读书本身更加重要,当时给书籍分两个类:一是虚构类的书籍,二是非虚构类的书籍。简单点就是小说就是虚构类,不是小说的就是非虚构类。

当时我评估了两种书籍的效用,虚构类书籍多是虚构的故事,剧情繁琐,完全是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东西,主观性极强,对我来说可能没什么实际用处。

而非虚构类书籍多是客观事实,好的著作还有科学研究作为依据,所以从那时起我便经常看许多非虚构类书籍,到目前为止至少也有几百本,这对我的思维逻辑和认知水平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想的启蒙

这几年间我从来没有专心读过小说,唯一看过的两套小说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刘慈欣的《三体》,这两套系列第一次刷新了我对小说的认知,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那些非虚构类书籍无法起到的作用。

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第一次从灵魂中迸发出一种生命力和意志力,那感觉就像一颗坚韧的大树扎根于我的内心,一点点成长起来,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会被任何事情打到。而《三体》这本书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知道很多不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明白人类一厢情愿的善良在很多地方是不合时宜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渺小。

而这之后,我便开始了疯狂的“小说之旅”,当然我看的可不是什么网络小说或者青春故事,而是充满文学意义和生存哲理的,如王小波《黄金时代》三部曲、村上春树《1Q84》、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海明威《老人与海》等等。

随着阅读量的提升,我也在闲暇之余跳出主观意识来观察自己的小说的关系,抽象点,就是两个世界或者是两个空间的相互碰撞,其中一个是我的世界观和我的主观意识,另一个就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他所构造的那个世界。这种世界观摩擦的过程体验极佳,越好的小说越令人着迷,在阅读中总是能获得一些言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基于这些感受推想出了阅读小说的意义:每读完一部小说,就犹如增加了一些寿命,增加了一份经验,增加了一份时光,并不是物理上寿命的增加,而是意识上。读书是唯一能增加生命的活动,你想想,你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体会别人一辈子才想清楚的事,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划算的事吗?

除此之外小说还让我的性格更沉稳、情绪更稳定、经验更成熟,总结在一起我认为读小说是致力于我们获得——人格的增长。

做事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做一件事情,就是因为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就像我以前看待小说一般。在我看,光是阅读小说还不够,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的人,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作者的品行和人生和他所塑造的小说完全相反该怎么办?

我是相信他本人呢?还是相信小说中所传达的呢?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我看既要观察作者本身世界观,也要珍重筛选书中的内容,如果作者本身品行不端,而内容却非常正直,那我还是更相信现实中作者的状态,而不去盲目相信小说。

这一点在观看《平凡的世界》中非常有感,路遥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坚韧不拔的形象,虽然对抗生活苦不堪言,但依然坚持活着,虽然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当时就会想,为什么路遥不给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既然结果还是这么坏,为何不放弃抵抗,还苟延残喘?

这一些列问题可以从路遥的人生中得到解答,路遥自己的人生本身就非常艰苦,和故事中的内容颇为相似,路遥身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在《平凡的世界》之前就有《人生》这种作品问世,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经济上的帮助,那时他总共就得了1300元,其他什么都没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为了撰写《平凡的世界》,更是呕心沥血,前前后后花了近10年的时间,期间不仅读了上百卷的小说和报纸,更是拖着流脓的身体趴在地上创作这部作品。这个过程相当励志,但这份坚持并没有在当时带来回报,很多出版社对《平凡的世界》纷纷退稿,让路遥苦不堪言。

像这样把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对比,就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合度,从作者本人身上投射到小说中,令人信服。

结尾

曾经我不看小说,是因为不知道能从中得到什么。而现在,我1个月可能就要看上4、5本,不仅阅读量有所提高,就连对小说的品味也是与日俱增,包括对小说的开头、人物、世界观、节奏等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个过程极大促进了我人生的增长。

我相信很多人不喜欢看书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高效阅读,甚至是因为懒得看,所以不愿阅读。如果你有这些烦恼,可以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读书的世界,我从读过的1000本书中总结了50本精华书单,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点我头像私信“书单”即可。#头条品书团#

我是@叙白的读书世界, 95后理科生,起初一边工作一边搞副业,收入翻3倍,后来果断辞职从事自媒体创业,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