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许多自媒体平台都呈井喷式发展,随着创作者大量涌入,更多信息会出现在人们眼前,包括图文、照片、音频、短视频,其中蕴含的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更是多如牛毛,身处时代中心的我们又如何识别,从而不受影响呢?

谣言、广告、误传、10万+、带节奏、阴谋论等内容会侵占我们的眼球和大脑,本文我将这些统称为“虚假真相”。在时代的漩涡中,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时代假新闻、恶劣编造的内容无孔不入,有的是为了营销,有的是靠炸裂性内容吸引流量和关注。多数人在虚假的内容面前没有任何防御意识,完全被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

而无数人被欺骗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点:

  • 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防范的意识,当看见比较吸引眼球的内容时,感性往往比理性先行。
  • “虚假内容”呈现的方式琳琅满目,有极大的灵活性,令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以我的观点,如今我们需要加强对“虚假真相”的免疫力,保证我们能更自由的识别生活中的欺骗性信息,这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本文我将从下面三个部分来阐述观点:

  1. “虚假真相”如何影响我们?如果不加以抵御,人们终会沦为被控制的傀儡
  2. “虚假真相”令人难以辨别的原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令人防不胜防
  3. 如何提升思考深度以防止被“虚假真相”操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虚假真相”如何影响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对虚假信息进行防御,只会沦为被人控制的傀儡

互联网的世界五彩缤纷,很多人争前抢后的涌入各大网络平台,想要在新时代的风口施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无疑“网络带货”、“内容创作”成为最大的输出形式,很多人绞尽脑汁思考怎么博人眼球,赚取流量。

然而时代的进步也伴随问题的出现,大量的劲爆内容面前,没有防范意识的网民成为“待宰的羔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虚假真相”对个体来讲最大的危害有以下两种:

①控制我们的情绪

在我看来,“虚假真相”最大的影响力就是控制情绪。身为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深知只有充满挑逗性的内容才能让“麻木”的神经变得兴奋。人一旦情绪化就会开始发言抨击,一小撮人的奋起会带动更多人加入,热点也就此产生。

这些让人兴奋的“内容”都是事实吗?不是。别有用心的人会蹭大量的热度,根据一段时间内的“热点”捏造相应的“假象”,大量的关注意味着不错的收入。

比如疫情期间明星的“国籍”就成为了人民的一个敏感点,但很多本地国籍的明星也顺利躺枪。许多人拿这些“明星”开始炒作,产生误导。受害人本身虽然无辜,却会被人们诟病。而这些恶意攻击的人却不是始作俑者,可恨的是那些拿“敏感点”大做文章的人。

可见人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操控,许多人只会为了攻击而攻击,却忽略了事实本身的准确性。

②消耗我们的精力和财力

如今“短视频带货”、“图文带货”、“直播带货”层出不穷,而一些劣质商品也是被包装的非常完美,加上夸张的传播,一个个爆款也顺势而生。

尤其对于很多网红来说,其利用本身的流量来带货,销售额更是令人恐惧,这些人售卖的东西可能在几秒钟就被洗劫一空。多样化的“虚假真相”大量消耗人们的精力和财力,而当事人却不自知。

这些售卖的东西真的是当事人需要的吗?品质都是优质的吗?不是,很多人可能只是凑这热闹,随波逐流。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只是一个精心打造的“人设”,而不是商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观看直播,留言,刷礼物,对于喜欢的网红,只要是对方推荐的东西就必须要买,没有丝毫迟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虚假真相”令人难以辨别的原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令人防不胜防

虚假性的内容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一种“事实”通常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事实”来进行塑造,以此鼓励人们尽快开展行动。

1、“虚假真相”的两大特性是其能被灵活使用的原因

片面性

事实是复杂的,没有人能够全面的观察所有方面,有需求的人会从整个“事实”面前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并大肆传播和误导。

从小到大,我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片面性真相,例如“以德报怨”、“成功来自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而谁又告诉过我们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何以报德?”、“百分之一的灵感更加重要!”。

当然我明白这只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但却能说明片面性的真相的确能产生巨大的误导作用。这种片面性不论是用在一个事件、还是商品上,都可以片面性的只曝光其优点,而对其缺点闭口不言,从而让人误认为“产品”十分完美。

主观可塑性

这一特性可利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包括广告、谣言等等。宣传者一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真相”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重新塑造,目的是为了能让人们产生错误的理解。

举个例子:许多瓶装水的制造商经常会使用类似的手段,对人们的思维产生误导。比如:纯净、天然、未受污染等定义。然而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定义”。首先,从科学角度,瓶装水并不是纯净水,因为含有矿物质。

其次,“纯净”、“天然”等词语还暗示着“未受污染”的意思,让人认为这些水是来自某个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真实情况却是这些所谓的“天然水”只是经过了人为的过滤和化学处理。“天然”这个词从来不代表任何意义,而人们却会把“天然”和“健康、长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传播者希望人群能产生的理解。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概念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一种有待售卖的商品中,包括食品、化妆品等等。

2、多种因素的融入能让“虚假真相”在几秒内就取得个体的信任

  • 背景

一个产品的营销或某个观念的传播,往往不是单独的出现,而是结合一个强大的背景。人们往往会对这些“背景”产生深深的信赖,而不会过多关注于产品本身。

最有利的“背景”莫过于一个强大的人设,可以是网红、明星、科学家,只要是被大众所喜爱的都可以成为有利的杠杆来撬动更大的经济收益。

  • 数字

数字可以提供语言和文字无法提供的关于世界和真相的清晰度。任何人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比较、评价事物、测量变化,总结出一个人物一系列的优秀品质。

数字可以被任何文化水平的人所理解,然而这个“理解”却分三六九等,数字天生就能令人觉得信服。就是这种特性会让人产生和事实完全相反的误解。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广告,肯定都包含着大量的数字,包括百分比、平均数、夸张的销售额。

但这些数字真的是真实的吗?就算是真实的也会代表不同的含义,人们无法辨别这些数字是如何得来的,就比如“平均数”和“百分比”,这些具体的数字是来自于多大的范围我们根本无从所知。营销者也可以随意捏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故事
著名学者赫克托在其著作《后真相时代》中说道:故事具有极大的力量,它们很容易被人相信,有时是错误的相信。

不得不承认,故事可能是最令人产生信服的“真相”之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故事充满向往,它可以在几秒内就唤醒人们的感性思维。为什么人们热爱故事?是因为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想象。

一个逻辑清晰连贯的故事可以立刻让人失去抵抗能力,它越是蜿蜒曲折,人们的触动就越大。对于一个能讲出好故事的人,要操控人心真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故事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它充满主观可塑性,讲故事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起始点、叙述过程和描绘人物的方式,最终给出人们最想看到的结果。他只要在其中融入想传播的观念和想推销的商品,就能在人们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就产生购买或者是对传播者有利的念头。

03、识别“虚假真相”的方法在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防御意识,OODA法则帮助你建立深度思考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可能都要浏览成百上前的信息,其中包含着大量、有误导性的内容,但我们要做的却不是全部识别,而是能保证自己的理智和思考能力,对大多数的“虚假真相”有免疫能力。

在我看来,要保证自己不被虚假的内容所吞噬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对看到和听到的内容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轻易相信。二是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1、什么是OODA法则?

为了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这里我引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型:OODA法则。这个法则是美国空军提出的一种思想,放在如今的时代非常实用。

这种法则存在的目的就是令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从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可以及时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OODA主要包括四个流程,分别是: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ion)。

OODA的思想基础是把核心精力放在系统地、动态地判断问题的本质上,有了这个想法,我们进行恰当的分析之后再采取行动就相对简单许多。

2、利用OODA法则的详细步骤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斯坦福的两位研究生想出了一个在互联网搜获信息的好方法,于是创建了一家公司。此后,两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决策让这家公司成为美股市场最有价值的一家,两个研究生也跻身顶级富豪之列。这家公司就是谷歌。

很多人大肆宣扬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以此传播“只要坚持做对的选择,一定可以有一个好结果”。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当故事中的人物产生第一个想法的时候,仿佛就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最后取得成功是必然。

但事实真是如此顺利吗?接下来让我们用OODA的四个步骤来具体分析:

①观察(Observe):这个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在于是真实发生的,谷歌的确很成功,故事中的两个研究生也真的是很聪明。

不同寻常的机遇加上好运气让这家公司脱颖而出,相比之下,显得其他的公司领导人思维缓慢笨拙,完全不是谷歌的对手。

②调整(Orient):如果在故事中加入更多的细节,可以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但是这个故事的问题就在于它含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很多实实在在发生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众多的选择,这些不可预测的选择会诱导人们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所以只要在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加入人为的主观因素,就能达到误导的效果。

③决策(Decide):每一个决策都能产生许多种不同的结果,但是人们无法理解故事中包含无数个可能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因素。因为每一个行动的结果都或好或坏,即使事件的主人公采取了所有的正确做法,也可能大概率会输在“坏运气”本身。

于是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只能当做一个客观的参考,而它之所以能让人产生“不可战胜”的感觉,仅仅是被人为的套上了一个固定的“光环”。

④行动(Action)综上所述,运气在事物发展的流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忽略这些作用,反而夸大人物行为的必然性就显得刻意和虚假。所以我们选择客观看待这个故事,不会盲目感动。

总结一下:

在这个虚假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内心,被人“恶意摆布”,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符合自己预期的事,而对事物的真相不闻不问。

所以这篇文章我主要从“虚假真相”的危害、本质特性、多种呈现形式、令人信服的原因等角度来仔细剖析我们为何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引用了一个故事来举例,给出一个能加强我们思维深度的模型。

抵制“虚假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的思维越理性、越有深度,就越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