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我发现好多人每天都在幻想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不断的制定目标,比如:

  • 想要一个更好的身材,所以我要减肥变得瘦一点,但是去健身房好几天了也没有什么起色,干脆不练了;
  • 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更成功一点,这样我才能快乐。所以我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没过几天就放弃了;
  • 不想每天都待在公司里,想挣更多的钱,这样就不用打工了,可以出去旅游。本来想发展一份副业,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回去混底薪吧;

我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在从事这样的心理活动,既符合现代人的本性,又体现了如今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但是很多人却总是半途而废,虽然定了无数的目标,但最后总是和目标渐行渐远。

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更好的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因为不够努力吗?答案:不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更不知道为了达到它要进行哪些有效的努力。人们总是不停的设置目标,然后又不断放弃,忙到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之所以达不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主要有两点:

1、 不清楚如何设定目标,以及不清楚成功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了你像长跑一样,只知道向前冲却不知道怎样达到终点。

2、缺乏动力,虽然有目标却没有动力,不是中途放弃就是根本没有行动,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下定决心。

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最缺少的是正确的做法。为了能够更高效的达到目标,如果单从改变努力的方式、或者弘扬毅力等方面来考虑就未免太大众化,并且这些谁都知道的内容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从个体的认知深度来探讨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分成下列三个部分:

  • 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对目标的认知?“目标”本身存在什么陷阱?
  • 什么样的思维能让人走的更远?为什么要先转变思维?
  • 如何加强自己行动的动机,以防止我们陷入拖延的桎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对目标的认知?目标本身存在什么陷阱?

无论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为了更好和更快的完成这件事,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你一定会认为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现实往往是人们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设定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下列的场景:

每当完成劳累繁琐的工作,你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心里想着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暗暗自语道:我想过更开心、更健康、更自由的日子,这就是我想要的。然后思考良久睡去,第二天又开始和以往一样的日子。

我们对上述的场景一定很熟悉,然而事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停留在“希望能够实现”的层面,只是想着我要这样或那样,却从来没有明确那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做什么能改变这些。比如你要出去旅游,但你的计划只停留在“我想去个温暖的地方”这个层面,那你最终不是哪也到不了吗?

①改变第二序列,逃离“做到最好”的陷阱

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中,作者瓦茨拉维克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而第二序列的改变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第二序列”的改变主要来自认知的改变,进而造成应对方式的改变。

我们从小到大总是告诉自己要“尽量做到最好”,却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这句话。虽然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种说法给人一种“无压力”式的激励,表面上会激发人有好的表现,其实本质上这句还还能理解为“做到最好就行,哪怕结果微乎其微”。

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做到最好”这句话太模糊了,就如同“我想要更好的生活”一样。我们对什么是“最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就导致了人们糊里糊涂的做事,浪费时间精力不说,更可怕的是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设定具体而艰难的目标

既然知道我们大多数的目标是模糊的,并且意识到需要制定更明确的,真的这样就行了吗?当然不是,明确制定目标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衡量这个目标的难度。

就拿减肥来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少吃东西并且配合运动,所以为了让目标更加具体和困难就需要更进一步:我要让每天摄入的热量控制在1500卡路里以内;每周一、周三、周五去健身房锻炼至少一个小时。

两个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和加里莱瑟姆用了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具体又有难度的目标比模糊和过于简单的目标更能激发个体的优异表现,并且差距十分明显。

如果目标简单或模糊,个体很容易陷入自我欺骗,会有“已经够好了”的错觉。而一旦确认了具体的目标那个体就无法欺骗自己了,反而会因为不甘心而激发更强烈的斗志。

但要注意的是个体不能制定不现实或者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艰难而具有可完成性才是关键。

③以“为什么”的思维来激励自己和他人

如果你想激励自己或他人去完成某件事,用“为什么”的思维来进行劝告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比如你想让孩子去努力学习化学并通过考试,你最好的说服方法就是告诉他考出好成绩有利于你以后进入更好的大学,有更好的工作,这远比告诉他打开元素周期表来的更有效。

当个体用“为什么”理解目标和自己的行为时,那些小的、平常的举动就会成为更重大目标的一部分。这会让个体对未来有更明确的概念,并且更有行动力。

二、什么样的思维能让人走的更远?为什么要先转变自己的思维?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作者把达成“目标”的潜在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表现”,另一种是为了“进步”。让我们以下面的场景为参考:

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时光和大学时光,你每次考试都努力考一个好成绩,那你是更注重发展能力,吸收更多的知识,还是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你现有的能力?再比如在如今的工作中,你会把新项目看作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还是更在意老板对你是否赞赏有加?

也许你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难道这两种目标不都是激励人的斗志吗?虽然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有道理,但本质上这两种动机却完全不同。你所选择的动机会深刻影响你追寻目标之路的兴趣。甚至它能影响到你是否沮丧,也会影响你遭遇失败时所做出的反应。

心理学家把“表现”的意愿叫做“绩效目标”,指的是想要展现自己聪明、有能力、比别人强。当你追寻“绩效目标”时,你就会百分百的在意结果,比如考试分数排到多少名词,而一旦这个目标落空,这个结果会把你的情绪引入低谷,焦虑和挫败感会阻碍你再次站起来。

接下来让我们再讨论以“进步”为动机的目标是怎样的:

心理学家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当人们追寻精熟目标时,他们不会因为是否达到好的结果而评判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其中的核心就是以“是否进步”为标准来评判自己。我是否有进步?我从中能获得哪些经验?下次怎么做会更好?这样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不是一次表现,而是长期的积累。

当我们追寻“精熟目标”时,个体就不会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结果而抱怨自己缺乏能力,因为进步才是我们最深层次的目标,能做的事也仅仅是反省总结,最后得出一个新的导向。

瑞达里奥在其著作《原则》一书中表明:进步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通常会推动事物的改善。如果你不是放任自己,而是不停的的养成习惯,总是在一定程度的痛苦中工作,你将更快的进化。

两个技巧让你更快的转换思维:

1、正面思考“目标”

很多人认为正面思考目标其实就是盲目的乐观,不得不说这种观念错的非常离谱。我所说的“正面思考”指的是预想到自己能“轻而易举”的达成目标,并且这个过程包含具体的内容。

例如比起“我有能力减肥!我一定能做到!”这种盲目、模糊的目标,类似于“我能轻松抗拒零食的诱惑、也能完成每日的训练计划”的目标就更有引导性。

所以在你设定目标的时候,思维也要转化过来,尽量以“获得成长”为目的,积极想象目标的实现,相信自己成事的能力对保持动力有极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乐观不代表对过程和结果不做客观的考虑,要“理性的乐观”!

2、学会“心理对照”

“心理对照”的方法是在正面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策略,它指的是首先你能够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在思考其中存在哪些障碍。

例如你能想象到自己进入一家优秀的公司,然后你考虑到这其中的障碍是其他的竞争者,这就不得不促使你多投几份简历,以增加自己的概率。这种心理 状态被称作是“行动的必要性”,让你聚焦于实际的行动,而不是只是做白日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如何加强动机促使我们付出行动,以免陷入拖延的桎梏?

在行动之前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一个可以持续带来正反馈的目标更能让我们坚持下去。比如健身、读书等运动,在个体参与其中的时候,随着时间的积累自身也会产生一些好的变化,也许是肌肉变得结实了,或者是思维更加敏捷。

搞定了认知和思维的障碍,这部分我就分三个原则来帮助你更高效的行动:

  • 小步子原理
  • 创造“环境”
  • 正向的情绪触动

1、利用小步子原理,持续进步

小步子原理指的是在改变的路上先迈出的小小的一步,以此来获得一些成就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正向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是踏出一小步也是艰难的,这就需要一定的自制力来推动。在《微习惯》一书中提供了一种“欺骗”大脑的方法,比如你想学习英语,但一想到厚厚的单词书就产生了畏惧,这时候你可以暗示自己只看一两页就好,太难就不看了。

这种小的步骤能让你有非常大的成就感,让你相信变化是可能的。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目的不是给我们带来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2、学会创造环境,节省更多精力

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作者陈海贤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我们在从事这两方面的活动时也会把行为和空间关联在一起。

举个例子:提到图书馆和自习室,我们一般在这两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学习,所以“学习”这个行为就和这些空间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到了这种场所也会下意识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环境”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这个空间所做出的行为,而“环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启动开关,让你迅速进入状态。所以个体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能持续努力的环境,或者直接进入一个已经接受的环境。

3、采取正向的情绪触动

情绪的触动可以说是改变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能长久提供动力的方法。持续的改变需要情感认同。但情绪多变的,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的。

虽然消极的情绪也可以促使我们产生改变,比如焦虑、愤怒、恐惧,但这种情绪所催生的结果也大概率会加强消极情绪本身,这种结果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曾经有个戒烟广告的实验。广告上面画了两片因长期吸烟而变黑的肺叶,非常恐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人们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减少吸烟。没想到效果差强人意,人们反而吸烟更频繁。

这是因为人之所以吸烟就是为了减轻压力,这时候再看见这个广告,压力反而变大,个体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破罐子破摔,不如多抽几根缓解一下。

所以,真正的问题就是个体要意识到在改变的背后,推动自己的究竟是消极的情绪,还是对自身的爱和期待。后一种情绪才能触动个体采取更大的改变并持之以恒。

总结一下:

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人们总是被各种需要达到的目标所困扰,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可不是单纯的努力和坚持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从认知上清楚这些都代表着什么,根据客观的科学规律做出相应的调整。

所以为了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我从提高认知、转化思维、促使改变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的讲解。只有思想提升了才能产生连锁效应,让我们持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