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开,相信大家和小编一样,除了没有“层层加码”的生活回归,几天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阳性人数的激增。

虽然,大家对于变阳这件事已没有了此前的恐惧,但如今大大提升的“中彩”概率也依然让人不安,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运流动高峰,社会面感染人数无疑将会迎来一波数值高潮。

1

医疗机构的“最后堡垒”面临松塌

12月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团队模型测算,预计广州第一波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一月中上旬到二月中期到来,三月份中上旬进入平稳阶段,当前预防重心要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

对于身体健康的多数人来说,感染新冠的后果还是相对可控的,做好日常防护,备好缓症药品即可。但对于那些身体已经出现问题、抵抗力较弱的病人来说,再感染新冠的叠加伤害就未必好控制了,其转为重症的概率也会成比例增加。

所以在新十条出台后,各地纷纷解除防控等级之初,绝大多数医疗机构依然维持了相当的防控标准。甚至,为了减少社会面(不知情)感染概率扩大后对于医疗机构的潜在威胁,很多城市地区的医疗机构还加严了核酸要求,以保护院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面是高要求的院感管理,一面又是履行机构不停摆、接诊不区别的工作责任,如何做好矛盾二者的平衡共处,让很多医疗管理者一时之间都十分头疼。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患者,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和核酸。

12月8日,东莞市向全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印发了《东莞市新冠病毒感染人员分级分类诊疗方案(第一版)》,其中明确表示: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如因接诊救治涉疫风险人员、阳性感染者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予以免责。

此外,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多地区的三甲医院都已调整规定:因接诊救治涉疫风险人员、阳性患者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不纳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监督管理范围,接诊阳性患者的医护也不再计入密接。

换句话说,管控放开伊始坚持的医疗机构“最后的防控堡垒”,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开始呈现出了松塌之趋势。

2

民营牙科如何独善其身?

一方面是开放后患者到诊的不可控,另一方面是新冠感染造成的医务减员。目前,无论民营还是公立,医疗机构都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系统的持续常规运转。

这两日,不论是就职于公立医院或民营机构,亦或是自主创业的牙医,都有在向我们反应,大家在此时进行自我防护所争取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办法能尽量晚一点再倒下:“医生也是普通人,阳是大概率无法避免的,但起码也不能倒在第一波,要争取倒下得晚一点再晚一点才行。”

他们表示,并非是不想做好院感控制,而是新冠病毒几乎具备了飞沫、气溶胶等所有传播途径,在牙科这样“张嘴看病”的诊疗环境中,其再生系数之高想要依靠已有的防护设施阻断传播,是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目前病毒的特性来看,哪怕是在就诊前做抗原检测或快速核酸,也只能起到过滤而非隔绝的作用,在防范到位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内出现范围感染也属情有可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对于民营机构来说,感染的后果并非只关系于是否“被理解或不被追责”,而还在于能否维系好正常的运行甚至实现盈利。

以有盈利需求的民营牙科尤其为甚,接诊并非是为简单的保障医疗服务供给,而是直接关系机构生存的营业需求。那么,不仅对客户“非必要不来院”的提倡不十分适用,而且如何处理工作人员感染后的成本计算与调整,也都非一句“科学防控”就能简单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就我们所沟通了解的公立医院牙科来看,部分会按照公立医院的整体安排,执行“隔离工作模式”。

所谓的“隔离工作模式”,就是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及机构内其他密接人员和高风险人员,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坚持上班或居家休息隔离。坚持上班者由机构提供居住场所,执行“工作—休息”的两点一线闭环管理。

虽然会对这些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n95口罩+防护服),以尽量减少其“逆向”传播影响,但一般医院毕竟不具备传染病院级别的缓冲区以供消杀作业,所以能起到的“隔离”效果自然相当有限。

诚然,该模式对于应对接下来的医疗压力,在实时优化的基础上算得是一种可行方法,但是,对于规模有限、扛责能力较弱的民营牙科来说,这一模式暂时也不适合加以参考模仿。

结 语:

似乎,对于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疫情管理,民营口腔机构暂时还未归总出一个周全且能够广泛适用的模式,但冲击和挑战也确实就在眼前了。

事实上,只有社会上感染的人越少,医疗机构的管理压力才会越小。所以,各位医生在缓解疫情焦虑的同时,也要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站出来,积极向社会大声呼吁:新冠危险,科学防护,切勿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