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时代在变化,我们也会老去,记住下面的一段话,如果有一天,即使我们停更了,但是大家碰到相同气场,相同气质的人,比如会念叨“人精算,天偶算,只要人还是战争的主导因素,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可测的......做有意义的事,无愧于祖辈父辈的浴血奋斗。我将无我,终不负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等等的话语,不用说,肯定是我们的读者,是我们自己人,甚至不排除是我们换了个马甲在和大家聊天。

从技战术指标来说,B-21相对上个世纪的B-2来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上个世纪研发B-2的时候,美国军方为了抠出/压榨出丁点的技术指标对其他国家的优势不惜耗费天量的研发资金,导致了2个大问题。

第一单价平摊了研发成本以后高达20多亿美元,要知道这可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21亿美元,当年F-16才2000多万美元的单价,F-15的采购价也才4000多万美元,被美国空军狠批“烧钱”但也含泪装备了59架的F-117当年也才1.4亿美元一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当年被誉为最烧钱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如尼米兹级的后续型号造价也才30多亿美元,人家这可是能搭载大几千人加几十架战机的大平台呀。看见B-2这奢华,几乎等重黄金的单价,赤剑相信了曾经的一个说法,如果苏联再多撑几点,苏联的军事压力能多压迫几年,撑到90年代中期,解体的也许就是美国了,毕竟美国冷战后期武器的单价都是“丧心病狂”的。而这也导致了苏联解体后,美国立马砍掉了很多巨花钱的项目,比如十字军火炮,比如科曼奇隐身直升机等等。

第二单价高带来的装备采购的可承受性差,导致采购数量一砍再砍,B-2轰炸机的总数量也不过21架,而后面研发的B-21轰炸机,不论是有取舍的选择技战术指标,控制造价,便于制造,便于服役更多的数量无一不是吸取了B-2“失败”的经验教训。

美国人讲究B-21的成本,不再讲究B-21的技战术指标绝对领先了(比如8000公里的航程指标,就符合美帝近些年提出的战略和战术边界模糊的想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单个平台未来都是要融入海陆空天网这个大体系里来作战,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的,与其突出单个“一招致敌”的导致总平台费用不可承受的做法不可取,单个平台为了单个或者几个技战术超前导致耗费了天量的研发资金的做法同样也不可取,很多种平台融进的大作战体系里,每一款武器都能达到军方要求,造价可承受,能快速大批量制造就是好的武器,类似我们采用3D打印制造快速生产的某35。

而现在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更新换代速度超快,便宜可用又能大量制造的平台,留足了升级空间,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嵌入式升级,一插就能升级的产品才是最不容易落伍,最适合军方要求的产品。(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