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曾国藩这个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聪明、机智或者天赋异禀等词语,实际上曾国藩这个千古完人与这些词语根本不搭边,他不仅不聪明,还是一个“傻人”,正因为傻,所以他做事情总比别人付出的多,以至于最终61岁身体就吃不消“油尽灯枯”离开这个世界。

有人说曾国藩不是修身养性么?那保持良好习惯应该得以长命才对啊?可是曾国藩的修身养性那根本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身养性,而是以“盛神”、“养志”、“实意”为主,并且达到极度自虐的程度,让人不觉在佩服之余也产生很多惋惜。

下边就让我带领你回到曾国藩的生活里,去看看这个千古完人的一生是怎么修身养性,又为何最终61岁就去世的。

一、“傻根”式读书

曾国藩天生智商一般,再加上从小就背负祖上三代人的希望,让他一定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曾国藩才年仅5岁,就已经开始在父亲曾麟书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为考取功名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这个父亲曾麟书,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励志青年,从14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连续考了15次,也没有考中举人,活生生成为湖南周围十里八乡的笑柄,大家都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参加科举考试,还是认命吧。

可是曾麟书一直不服输,在老父亲曾玉屏的支持下,继续坚持考试,最后也和曾国藩一起并肩考试6次,曾国藩刚好遗传父亲的智商,6次全部落榜,并且在第六次的时候他父亲考中了,这是他父亲第16次考试,终于考中。

曾国藩一边为父亲感到高兴,一边又为自己6次落榜而悲伤难过,糟糕的是,这次落榜曾国藩还被主考官把他的文章张贴出来当做湖南省的反面教材,说他文章功底不错,就是思维逻辑不够。

这就是曾国藩一直学习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时间都是父亲曾麟书教他学习,方法不够系统,只知道死记硬背,当然效果不好。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经过这次打击,曾国藩打算去外边的学堂看一看,1833年,曾国藩到长沙去学习一段时间,这次有名师指点,曾国藩马上就开窍。终于在这一年曾国藩人生中的第7次考试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就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了进士,并被选拔进了翰林院。

至此,曾国藩终于在仕途上迈出艰难的第一步,由于曾国藩长时间刻苦学习,尤其是他第六次考试失败后,曾国藩索性把自己所有东西搬到书房,每天就连吃饭都要曾麟书送给他,其余时间曾国藩都在悬梁刺股拼命钻研。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虽然让曾国藩考中进士,可是也把从小就体弱的曾国藩熬垮了,身体每况日下,一天不如一天,老父亲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1839年,曾国藩在考中进士之后又在家呆了两年,终于带着这两年来他在湖南到处拜访别人筹集到的1600两银子前往北京翰林院去做自己的官。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不错,无奈去到北京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一个乡巴佬,什么都不知道,与别人相比,自己知识文化是最欠缺的。

曾国藩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继续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立志一定要赶上同学。就是这种韧劲,曾国藩在北京的头两年,确实十分辛苦,学习之余还有工作,他对待工作更加认真,丝毫不敢怠慢。

工勤与供职,数中办事无虚日,有事加班,不待几日再不斯,缘先服气,调理精密。

在《曾国藩家谱》里边有上边这段记载,就是说曾国藩上班的时候从来不会虚度时日,有事情就加班,没有事情自己也会主动多待一段时间工作,一点不敢怠慢。曾国藩那段时间经常早到晚退,他的上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曾国藩升官的时候,也少不了领导的提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冥冥之中,一切的努力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为前路做好铺垫,就是鉴于曾国藩认真刻苦学习,并且工作认真,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成就。

1840年,30岁的曾国藩立下大志要修身养性,还给自己制定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练字、夜不出门十二个修身原则,并且一一贯彻施行。

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下,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升官记录,仅仅十年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成长为正二品的礼部侍郎,升官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从30岁开始,就相当于曾国藩人生的彻底蜕变,以后的31年,直到曾国藩去世,他一直坚持这12个苛刻的原则,从来没有松懈过,雷打不动,试问这种精神怎么会不让人为之震撼呢?

二、疾病不断纠缠

由于30岁之前自己透支身体过多,曾国藩才31岁就开始感觉自己耳鸣,还十分疲倦,经常想睡觉。到了33岁,曾国藩更是在家书里写到:

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
精神易乏,如50岁人,良可恨也。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得了失眠症,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睡眠质量直接与身体健康程度挂钩,要是睡眠不好,身体也会吃不消,对于正常健康人尚且如此,何况曾国藩本来就体弱多病,更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1846年,年仅36岁的曾国藩就开始佩戴老花镜,他写到“丁末年已戴增光镜”,关于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现在很多读书人到了初中高中都近视需要佩戴近视眼镜,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书看多了,尤其是长时间熬夜加上不正确的看书方式,近视在所难免。

同年,曾国藩的皮肤病开始发作,他身上长出来很多类似于蟒蛇皮肤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曾国藩出生之前,曾玉屏做梦梦到曾国藩是蟒蛇转世,所以才会身上像蟒蛇一样。

这个皮肤病,从36岁开始,一直纠缠曾国藩一生,奇痒无比,经常一着急或者郁闷皮肤病还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后来曾国藩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的时候,战事告急,手下难以管理,上级一些官员还为了一己私利给曾国藩添堵,曾国藩一着急,皮肤病更加恶化,曾国藩狂抓患处,最终挠的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在日记中记载当时惨像:“双腿血肉淋漓,两脚皆烂”。

晚年曾国藩实在太忙碌,没有办法只能纳入一个小妾,小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曾国藩睡觉的时候给曾国藩挠痒,免得皮肤病影响曾国藩睡眠,在与皮肤病抗争这条道路上,曾国藩实在无奈至极。

1864年曾国藩攻下天京后出现了中风的症状,1867年以后他经常出现脚部麻木的情况,这些都是中风的前兆。曾国藩的家族中其实有脑血管病的遗传基因,他的爷爷曾玉屏因为中风去世,他父亲曾麟书还是因为中风,如今曾国藩自己,一样没有逃过中风的厄运。关于中风,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
“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久说不出”。
“忽然眩晕,左手左脚疼痛异常,抽搐数次,起坐不便”。

1870年,曾国藩接任直隶总督,当时59接近60岁的曾国藩,已经有一只眼睛失明,只靠一只眼睛依旧坚持工作,当时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因为上一任直隶总督不作为,所有事情都堆积到曾国藩这里,而曾国藩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点马虎没有,从而认真处理所有事务。

此时的曾国藩,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肠胃不好、胀肚、牙疼、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疾病交替折磨他,让他经常有想自杀的冲动。

他跟清政府请求退休告老还乡,可是几次申请都被拒绝,曾国藩无奈之下也只能继续为国家付出生命的最后光阴。

1871年8月份开始,曾国藩已经出现脚浮肿,还伴随着大小便失禁,这些种种信号无不在提醒曾国藩身体已经吃不消,可是曾国藩还是继续在直隶总督位置上无私奉献自己,批阅文件眼睛疼了,就闭目背诵论语,一刻也不让自己停下来。

1872年正月二十三,天气寒冷,曾国藩感觉自己双脚麻木还不断颤抖,到了正月二十六,更是感觉像无法开口说话一样,十分煎熬。

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在院子里散步,打算登上正在建筑的小亭子里去看看,可是双腿麻木无力就没有去,儿子曾纪泽陪同着他,还有自己秘书赵立文也在一起,走着走着,曾国藩感觉“裹足不能前进”,曾纪泽问他是不是鞋子不合适,曾国藩告诉曾纪泽自己双腿麻木颤抖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纪泽马上与赵立文两人把曾国藩架着搀扶出去,拿来一个椅子让曾国藩坐下,叫人立马去找医生来为他进行治疗。他的二女儿看到曾国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悲伤欲绝,还割下自己的肉去喂老鹰,相传那样可以祈求平安,可惜一切毫无用处,医生还没有来到,曾国藩就与世长辞。

三、信仰遭到破坏

晚年的曾国藩,除了疾病缠身之外,还有信仰遭到清政府以及官员的一次次破坏,让他对这个自己无私奉献一生的国家感到绝望。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一直都是一股清流,早在30岁在北京当京官的时候,曾国藩就与其余官员不一样,其他人私自收钱,曾国藩刚正不阿,后来咸丰登基,曾国藩还写了一个奏折指出京官的各种毛病,因此得罪北京官场。

后来曾国藩去到湖南管理治安,也因为自己不同流合污遭到官场排挤,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曾国藩看清楚了大清朝政府的腐朽,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拯救的。更严重者是,晚年“天津教案”一事慈禧居然拿曾国藩挡刀,让曾国藩落得一个晚节不保。

一生自律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信仰在这些日子里逐渐崩塌,他悲伤、抑郁、落寞,无数次跟自己儿子曾纪泽说自己想死,不想看到自己一生为之奉献的大清江山毁之一旦,好在最后曾国藩也没有等到大清朝灭亡,自己就先走一步,这对他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安慰吧。

结语

曾国藩的一生,将刻苦认真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励志故事的主角,小人物通过努力总是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曾国藩的极度自律,最后带给他自己的,其实并没有什么,除了一身病痛折磨之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我每次在看曾国藩事迹的时候,总会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可是感动过后,我又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做完全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闲暇时间甚至生命,真的值得么?

我想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事情,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无法改变,与其去改变不能改变的东西,还不如抓紧时间多爱自己一点,多对自己好一点,在有生之年,对自己爱的人多一分关心,不是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