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入狱,感到凶多吉少,就和儿子约好:平时送饭不要送鱼,只有被判死时才送鱼。

没想到有一天儿子有事,就委托朋友代劳,巧的是这朋友正好送了一条鱼。苏轼大惊,写下两首诀别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为什么被抓入狱的呢?这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先解释一下“乌台”。乌台也就是御史台。御史台大院里栽了很多柏树,经常有乌鸦到柏树上安家落户,故称树为“乌柏”,院为“乌台”。

“乌台诗案”的发生背景是:1069年,宋神宗让王安石主持变法,朝廷大臣分为新旧两派,新派支持变法,旧派反对变法。

苏轼是反对变法的旧派,而且因为他的名气大,影响力大,让新派感到十分头痛。

事情起因: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从徐州调到湖州,作了一篇《湖州谢上表》。那时候的官员无论是调动还是升官,都要上表谢恩,一般来说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但苏轼在表中有两句议论变法的言论,被认为是对“新进派”进行暗讽,使得御史台的“新派”们恼羞成怒,认为他这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这个时候,王安石已被罢相(1076),变法实际上由宋神宗本人掌持。反变法这就相当于反对神宗的决策呀。

但是,要参他只凭“谢上表”中的一两句话是不行的,新派便开始在苏轼过去的“诗集”内搜集他的“罪证”。他们断章取义,上纲上线,研究了四个月后,终于从诗里找到了有分量的东西。

御史何正臣带头向宋神宗上奏,说苏轼的上表中用暗语讥讽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的四大可废之罪。

新派这么多人要他死,看来苏轼是没救了。好在宋神宗不想他死:尔等可以抓了他,但不能杀他。

驸马王诜是苏轼的好朋友,他得知消息后赶紧把消息告诉了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心想坏了,马上派人告诉哥哥。

与此同时,钦差大人皇甫遵也出发了,直奔湖州。

苏轼得到消息后吓坏了,因为他知道这件事会牵涉到很多朋友,比如司马光、黄庭坚、王诜等,连累这么多朋友,是他无法接受的事情。

钦差大人到来后他更是吓得不得了。

让湖州通判给他出个主意,通判说躲避不是办法,我看还是不要躲,否则会罪加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了,对钦差大人说: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钦差大人说你先别着急,事情还没到那个地步。打开带来的公文一看,原来苏轼只是被免职,要他立刻启程回京。

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被送进御史台(乌台)监狱,两天后被提审。

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以便尽可能地保护朋友们,苏轼被提审时显得异常老实,只要被指控有问题,苏轼统统“供认不讳”。

比如:审讯问他“赢得儿童语 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不是讽刺青苗法,他说是;问他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不是讽刺盐法,他也说是。等等。

其实他根本没那意思,但是一个叫舒亶的监察御史叫他按照自己定的调子交代,他只好如实照办。

御史台这一次的办事效率出奇地高,十来天时间便从各地抄获苏轼作品多达一百多首,受到牵连的近四十人,其中包括宰相司马光。

苏轼以为老实交代就能过关,至少审问人员的态度会好点,谁知他们整夜整夜地对他进行辱骂,他的神经都快崩溃了,“一日数惊”,噩梦缠身。

感到凶多吉少的苏轼和每天来牢里送饭的儿子苏迈约好:平时不要送鱼,如果被判死才送鱼,好有个思想准备。

没想到,有一天家里没钱了,苏迈出去借钱,为老爸送饭的事委托一个朋友代劳,却忘了给朋友交代他和老爸的约定,巧的是那天儿子的朋友正好给苏轼送了一条鱼。

大惊之下,苏轼写下两首诀别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按照规定,犯人在狱中写的东西,是要呈给皇上的。宋神宗本来就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不想让他死,加上朝中不少人,其中不少是对立面的保守派大臣也为苏轼求情。

就连苏轼的政敌,以罢相退居的王安石也上书皇上“圣朝不宜诛名士”,再说太祖早就交代过“除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

宋神宗于是顺水推舟,下令宽大处理,仅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

但苏轼的一些好友,运气就没这么好了,比如驸马爷王诜,因泄露机密等被削除一切官爵,另一位好友王巩被发配西北,弟弟苏辙遭降职,等等。

“乌台诗案”对苏轼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此他再也不敢惹是生非了,他的诗风文风大变,再也不碰涉政题材,什么新派旧派,都与他无关了。

因为他明白,自己如果再“惹是生非”,结局就不会这么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