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大多恐婚,似乎越来越难拥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很多人开始思考婚姻的真实意义,除了给父母一个交代,让社会不对自己诟病之外,能为个体真正带来什么?
即使他们并未真正步入过婚姻的殿堂,但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父母的相处模式最为直接,他们的失败会为个体带来间接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不再相信婚姻。
正因如此,现在的离婚率逐年飙升,人们在婚前还未了解透彻对方及家庭,便选择了匆忙结婚。婚后,又因双方性格不合或家人间无法和谐相处等问题选择分开。
婚姻与爱情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更与实际挂钩,而爱情更加理想主义。

婚后第二天,婆婆便索要嫁妆
小琴的婚姻便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她通过熟人相亲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两个人仅接触了两到三次便确立了关系,最后选择结婚。
要说小琴对丈夫有没有爱情,她自己也不明白,只是觉得谈不上讨厌,作为结婚对象来说足够了。
带着这样的信念,两个人依照大多数人的结婚流程走了一遍:男方家出彩礼,小琴家又害怕她在婚后生活不如意,给她添置了一笔嫁妆。
本想着二人从此便能过上平淡安稳的日子,但在婚后第二天,他们便因为金钱闹得要离婚。
原来,男方的母亲在婚后,直接对小琴说,因为张罗婚事前前后后花费了30万左右,他们家也只是平凡人家,所以都是向亲戚借的。

如今小琴嫁过来了,自然成了一家人,所以婆婆想要小琴的那笔嫁妆,把债还了,这件事让小琴十分为难。
一来,这笔钱也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只是希望她能在遇到难事的时候,不至于吃了没钱的亏。
那笔钱不单是自己的,还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虽然他们已经将钱全权交付于自己,但小琴的内心并不想动。
二来,小琴认为男方婚礼花费的金钱不应该强加到自己的头上,这些事情并没有在婚前直截了当说明。如今才领了证,男方家庭就想让自己承担债务,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莫须有的责任。
思前想后,她决定了离婚。很多人看到小琴的故事都十分感慨,开始思索在婚姻中,究竟是两个人的情感更重要,还是经济更重要。

情感和经济,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焦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情感更重要,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没有两个人的情感联结,只能算是搭伙过日子,根本不会有任何灵魂交融。
这样的情感虽然能走到最后,但却无趣又枯燥。正如旧社会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两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捆绑在一起。
或许有的人运气比较好,即使是这样的方式也能遇到适配度高的人,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被迫选择生活在一起,一生都不幸福。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坚信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大家都开始追求自由婚恋,但从数据显示,离婚率不减反增,这是为何?

其实,变的不是时代,而是人心,现代人很少吃苦,大多都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抗压能力特别弱。
人们都太以自我为中心,心里总是对他人抱有很高的期望,特别是那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人,会向其投注许多不该有的期望值。
我们总是希望不说任何话,伴侣便能懂自己内心所想。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步入婚姻后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
因为实际与心理的差异值太大,引发了个体内心的不平衡。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心理,个体总是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这一切。

有的人无法忍受,便会选择离婚,而有的人,则会选择强迫伴侣改变,这也是很多婚姻破裂的真实原因。
其实,幸福婚姻的实质肯定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仅靠一方的经济支撑绝对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