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年的烟酒消费量也不小。在中国的烟酒行业,有一个行业领袖,烟王,他创造了亚洲第一家烟草工厂,每年为国家带来超过1400亿的税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酒中烟之王

褚时健1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从那以后,他的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持。作为长子,他仍然面临着五个弟弟妹妹的生存问题。他需要在年轻的肩膀上承受沉重的负担,因此他离开了学校。

幸运的是,这家人仍然经营着一家酒庄作为生存之道,这也是不幸中的幸事。喜欢动脑的褚时健在接手酒庄时就开始动脑,总是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努力做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葡萄酒。

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做记录,控制变量,反复实验。最后,他找到了一些烤葡萄酒的方法。他不仅很快就熟悉了这门艺术,而且有经商的天赋。

他学习了饥饿营销,他的供应量小于市场需求,这也导致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激发,因此有源源不断的客户。此外,他做生意没有欺骗。如果是一批质量差的葡萄酒,他会卖得更便宜,所以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褚时健才获得了复读的机会。毕业后,他还当过兵,参加过战争,在很多岗位上工作,但无一例外,他在任何岗位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他能够使亏损多年的糖厂恢复生机。原本糖厂只能靠国家20万元的补贴维持,但调任厂长的褚时健仅半年就净赚11.7万元。第二年利润翻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他被调到玉溪卷烟厂,因为他的出色表现,玉溪卷烟工厂需要更多的领导。

然而,玉溪卷烟厂的规模与之前的糖厂并不相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臃肿的组织和低下的生产力很快让褚时健意识到自己踢了一块钢板。

褚时健一家刚搬来时,12位小领导给了他们权力。分配给他们的房子又小又拥挤,破旧不堪。

过去,派来这里的领导人都视而不见,但他从未打算放过这些行为。为了遏制权力,不让别人妨碍他,褚时健来到州委书记那里汇报:一年之内,州委书记会无视任何来州委投诉的人。

州委书记胡良书也清正廉洁,当即答应了这一要求。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褚时健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首先,他处理了几个棘手的领导人,然后他超越了一些规章制度。然后他严格聚焦生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不久,褚时健领导的玉溪烟草厂从岌岌可危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烟草厂,世界领先的现代烟草厂的基本员工的生活和工资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它也被更名为“云南红塔山集团”。

经历了18年的风风雨雨,褚时健将烟草厂管理得井井有条,为国家缴纳了1400亿元税款。

喝了两顿饭的酒王

贵州茅台酒厂的另一位酒王季克良也过着艰苦的生活。新手学者季克良响应国际号召来到茅台镇。一到茅台镇,他就觉得荒无人烟,破败不堪。来到这里的那天晚上,季克良的行李也被偷了。

然而,这些并没有浇灭季克良建设祖国、投身基层的热情和信念。当时的茅台厂,与一开始的玉溪烟厂相比,破败程度丝毫不逊色。1000亩工厂只有1/5有产能,年产量只有200多吨,年亏损84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是学者出身的季克良,没有太高的目标,而是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从基层技术人员做起。他在发现和填补技术问题上的空白方面一丝不苟;在体力劳动方面,他也亲自实践自己的工作。

当时,这位白脸学者很尴尬。他不擅长体力劳动,烤酒时经常晕倒,高温的工作总是让他流汗。

然而,他在一线的工作经历让他很快找到了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途径,这也是努力工作的精神。茅台酒的生产质量大大提高了。

但此时,季克良已经有了三年的权力下放经验。在那三年里,他在车间里努力工作了三年,但也正是这种训练让他能够用鼻子闻茅台酒,并知道年份和酒的酒精含量。

在多年后的采访中,季克良没有抱怨当年的艰辛,而是感谢那些让他成功的经历。他说,如果没有这三年,他就不会在茅台酒上有这样的成绩。

尼克松访华那年,招待外宾的酒是茅台。打开瓶盖,酒的香气立刻溢出,萦绕在心肺,沁人心脾,浓郁而不干。

这也是茅台成名的1972年。“茅台热”始于周总理。

1978年,茅台终于结束了17年的亏损历史,迎来了盈利的新时代。季克良为茅台酒注入了新的灵魂。一瓶茅台酒从选水到销售总共花了五年时间。五年后,原酒生产完成后,必须存放三年。三年后,原酒被取出进行勾兑,然后再储存两年才能出厂。

茅台酒是从赤水河酿造的。发酵后,它含有数千种微生物和900多种香气成分。研究表明,茅台酒中含有乙酸、乳酸、酚类化合物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体健康。

而这些都是季克良在40多年喝掉两吨茅台酒的努力下研制出来的,其间困苦,可见一斑。

剑锋来自磨砺,梅花的芬芳来自苦寒。没有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人的胜利不需要流汗。千帆之后,世界将看到那些真正实践自己努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