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武汉大学举办第二届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会议总结了这一新品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试种和推广成果,明确了后续国际化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合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庆林,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德文,巴基斯坦旁遮省农业厅推广主任塞拜尔,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等分别致辞。

会议用视频方式现场展示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几内亚比绍合作种植的成果,中巴红莲型水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仁山围绕中国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开展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三年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主题发言。

活动现场

中国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蔡耀辉,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王在满,亚太种子协会执委、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蔡明历等分别向大会作了学术报告。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巴方负责人、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副教授阿西法克,湖北省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研究员袁国保,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芳作了大会交流总结.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武汉大学的原创科技成果,是国际公认的杂交水稻三大细胞类型之一,参加杂交水稻研究的武汉大学院士朱英国与教授朱仁山于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分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湖北鄂州和海南岛的实地考察接见,当面聆听其重要指示。

近日,在武汉大学生物学科创建一百周年之际,来自莫桑比克、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等多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发来贺信,感谢中国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国际合作、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

红莲型杂交水稻变身“国际稻”的目的是让世界上更多人品尝到来自中国的优质大米。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发现海南的“红芒”野生稻和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培育出的红莲型配子体不育系品质优良,从而迈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一步。

截至2021年,中国累计出口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30多万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中国贡献”。

会议资料显示,中国专家将红莲型杂交水稻带到马来西亚进行试验,增产效果显著;两国成立“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累计在巴基斯坦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00余亩。在“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上,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部长塔里克·巴希尔·切马高兴地表示,武汉大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联合开展的极耐高温型红莲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将会促进巴基斯坦高产杂交稻种的研发,提高巴基斯坦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说,通过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化推广以及鄂东大别山罗田县河铺基地的大面积制种试验成功,对于丰富我国的水稻品种、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仁山表示,虽然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是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有信心再接再厉,和各国专家一道攻坚克难,勇攀高峰。(通讯员方政军、方向明、编辑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