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晚年,过得很昏聩。

他杀了很多功臣,比如当年帮他擒鳌拜、定三藩的索额图,68岁被他活活饿死,杀光儿子,扣上“本朝第一罪人”的帽子。

他的儿子们也很惨,参与九子夺嫡中的皇子们,除了雍正和十三王爷,幽禁的幽禁,抄家的抄家,最惨的当属八爷,被改名“阿其那”,在满语中的含义是“狗”。

康熙一共有24个儿子,其中9个皇子参与夺位。

这是康熙最聪明的9个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皇位,他们勾心斗角、努力厮杀、血流成河,结果,康熙的遗诏是:我要传位给天下第一闲人四阿哥!

这件事太意外了。

不仅当事人四阿哥反应不过来,连四阿哥的生母德妃,都当众失态:我做梦都没想到他能当皇帝!

有人说,如果康熙晚年没那么昏聩,亲自把儿子雍正扶持上皇位,自己当几年太上皇,那么这些悲剧都不会发生。

他的儿子们,或许会一直兄友弟恭,那些肱骨大臣,也能善始善终。

大清朝还能多出几个能干的臣子和皇子。

但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翻看了当时的史书,发现这招根本行不通。

康熙从始至终,都没打算让四阿哥提前继位,或者说,他心里膈应。

01年轻时的四爷,根本不受宠

四爷胤禛刚出生时,他的生母乌雅氏还是个低阶嫔妃,没有家世,也不受宠,没有资格养育皇子。

所以,四爷就一直被当时的佟佳贵妃抚养,只有逢年过节、寿辰等特殊的日子才能见到生母。

至于父亲康熙,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生,根本爱不过来,自然也不会过多关注四阿哥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爹不疼娘不爱的四爷,养成了喜怒不定的阴鸷性格。

康熙很不喜欢这样的性格。

于是,1698年,康熙第一次对诸位皇子封爵时,四爷的不受待见就显示出来了。

当时分封的基本是已经成年的皇子:

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为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为贝勒。

这个册封从表面上,好像是按照年龄来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关键就是四阿哥胤禛,仅仅比三阿哥胤祉小一岁,在待遇上却差了一大截。

贝勒的待遇,还不如郡王府里的世子。

当时,有大臣上奏,希望康熙三思,可以一视同仁。

康熙却表示:“我留意诸位阿哥已经很久了,四阿哥为人太轻率,七阿哥太蠢。暂时就先这样,等到以后他们有进步,再来加封。”

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异日视伊等奋勉再为加封,未始不可。(取自《康熙起居注》)

在康熙看来,四阿哥实在太过喜怒不定,这是轻率的表现。

由此可见,当时的四阿哥是真的非常不受待见。

一个这样不受待见的儿子,康熙是肯定不会把他考虑进继承人之列的。

而这样的局面,在废太子后才开始逐渐被打破。

02废太子复立后,康熙才对他稍稍改观

知道父皇的看法后,四阿哥努力改变。既然你说我喜怒无常,那我就尽力向着沉默寡言去改,要么不发言,要发言就都是精华,让你无法忽视。

后来,康熙开始愿意带着四阿哥去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也会带着他去巡幸五台山,看看黄河的治理工程。

渐渐地,康熙发现,这个被自己忽略的儿子,竟然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

而康熙对他最大的一次改观,是在废太子之后。

1708年,太子胤礽半夜偷窥康熙的帐篷,被当作弑逆抓了起来。

后来,他的一众恶行暴露,直接被康熙废了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后,诸位皇子都在发力,谋夺储君之位。

只有四阿哥,敏锐地捕捉到了康熙地“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后之子,由康熙亲自抚养长大。对于自己亲自带大的孩子,康熙总是愿意为他找更多的借口:比如那些行为都是下属挑唆,他当时的胡言乱语是因为被人下蛊诅咒了……

后来,在再次商议立太子的事情时,朝臣们清一色都推荐八阿哥,只有四阿哥赞成复立太子。

而四阿哥的行为,让孤立无援的康熙感到了温暖。

不久,废太子复立,康熙对四阿哥的评价也彻底改变了:“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这一年,四阿哥也直接被封为了和硕雍亲王,比郡王还要高上一个级别。

只是,废太子依然是“烂泥扶不上墙”,没到两年又再度被废了。

储君之位,也就此空悬。

03社会和朝廷局势出现改变,康熙才知道四阿哥的好

储君位一空,皇子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最明显的就是八爷党,他一人就有九爷、十爷、十四爷的支持,在夺嫡中是势力最强的人。

而四阿哥一直是韬光养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夺嫡之心。

他只会在讨论国家大事时,不经意间流露自己的本性:下手狠,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因此,对于自己这堆儿子们,康熙尤其厌恶八阿哥。

是八阿哥,让他有种“众叛亲离”的味道,怎么朝臣和皇子都要帮他呢?

所以,康熙集中火力攻击八阿哥,借着奄奄一息的老鹰,大肆发挥,说八阿哥诅咒他早死,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在这桩著名的“毙鹰事件”事件中,康熙几乎没做调查,没给八阿哥申辩的机会,当场就给他定罪了。

这样仓促、不容置喙的感觉,分明就在说:

“不管有罪没罪,都得受着。”

昔日风光的“八贤王”,最后被康熙夺爵,免去俸银。

皇子们感受到了父皇的凉薄,不少就直接退出了皇位竞争。

可这时候,已经是九龙夺嫡的尾声了。

夺嫡的争端虽然减少了,但此前累积起来的弊病却成了康熙最头疼的问题。

早年间,康熙施行仁政,部分犯错、有贪腐现象的官吏,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过分,能如数归还即可。

这种“放任”的手段,让官员们感觉不到任何后果,发展到后来就是贪腐成风,奢靡成风。而康熙本人,也是个带头爱享受的。

康熙让奶妈的儿子曹寅当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好几次南巡都住在曹家。光是给康熙建个住所,就已经耗资巨大。皇帝都这样奢侈,手下人怎么可能节俭得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种风气,随着九龙夺嫡的进行愈演愈烈。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官员团伙,官官相护、抱团勾结。

要想彻底解决他们,只有使用雷霆手段。这种需要长期战斗的工程,晚年的康熙,明显已经干不动了。

所以,他要物色一个不怕得罪人、下手还狠的继承人。

看来看去,好像还是四阿哥最合适。

他身边的派系不多,平时与官员的来往也不怎么密切,看起来应该是个“清白”之人。最为关键的是,四阿哥平时在发表意见时,动不动就是下狠手,这样的人有足够的魄力。

我想,那个时候的康熙,应该也考虑过十四阿哥。

所以,他放任甚至鼓励十四阿哥“礼贤下士”,四处笼络人心。

但后来,康熙发现,十四阿哥背后的势力太复杂了,原来的八爷党也开始支持十四阿哥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未来十四阿哥登基,他没有办法秉公处理八爷党中的朝中毒瘤。

可八爷党里的毒瘤,却是最多的!

于是,为了让十四阿哥出局,康熙把他一竿子支到了大西北,去平定叛乱。

只有远离京城,他才能够远离争储,或许也会更加安全一些。

十四阿哥走后,康熙就开始顺理成章地任用四阿哥了。

04最后关头,去世得太匆忙

1721年,是康熙登基的第60个年头。

他派四阿哥去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又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时还代康熙帝南郊祭天。

这些活动,都是对四阿哥的储君暗示了。

满清的发家是在建州,但是真正建立是皇太极在盛京完成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都葬在了盛京。

这样的告祭祖陵,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康熙自己年迈不去,就让四阿哥去了。其中深意,可想而知。

第二年(1722年),康熙又带着雍正去各地巡幸,了解民情,代办各类事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当时以“闲人”自居的四阿哥,一点也没闲着。他分明一直在为康熙处理各种朝政,能力充分得到了锻炼。

1722年的十一月,康熙偶染风寒,突然就生命垂危,几天之内就迅速离世了。随后,遗诏昭告天下: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清世宗实录》)

从这整个过程来看,其实康熙根本没有机会避免九龙夺嫡,更没有机会早早把皇位传给雍正,自己当太上皇:

第一,康熙明确继承人的时间太晚。

康熙真正确定储君的时间,应该是十四爷远征西北时。

那会已经是康熙五十七年,九龙夺嫡的弊端已经积下,不少皇子也都已经进了宗人府。

比如,大阿哥胤禔就被革职削爵,幽禁在府第高墙之内,不见生天。

至于还在明面上蹦跶的,也都早早结下了梁子,想要释怀基本不可能。就像四阿哥和八阿哥、九阿哥,多年争储后,他们早已经是死对头了。

前面的悲剧已经发生,后来的悲剧更是无法避免。

第二,没有九龙夺嫡,就不会有康熙对四阿哥的看重。

从四阿哥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对他的态度是一步步转变的。从一个不受宠的皇子,到一个孝顺的儿子,再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同行衬托”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没有废太子的荒唐,康熙就不会知道四阿哥有多清白;没有八阿哥的结党营私,康熙就不会感觉到四阿哥有多孝顺;没有十四阿哥的冲动,康熙也就不知道四阿哥有多么适合当“得罪人”的下一任皇帝。

所以,康熙能看上四阿哥,九龙夺嫡的发生是必经之路。

第三,康熙死的太匆忙,完全出乎意料。

到了大后期,康熙对四阿哥,已经完全进入了迅速培养模式。

作为父亲、作为皇帝,他总是想要再多给四阿哥一点历练,哪怕到了最后关头,他也想再嘱咐几句。

但康熙没想到的是,他的命由不得自己,才69岁就要去世了。

不过,我想就算康熙能够再多活几年,他也不一定会把皇位提前传给雍正。

康熙从8岁登基开始就是皇帝,做了一辈子的皇帝,习惯了绝对的权威,应该很难适应自己说话不算话的太上皇生活。

乾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年的他把皇位传给了嘉庆,自己退位当太上皇。

虽是太上皇,但乾隆依然掌控着实际权力,名为“训政”。

甚至,88岁的他,还让内务府给他纳了十五六岁的寿贵人、晋贵人。而且,这晋贵人还是乾隆原配孝贤皇后的堂侄孙女。

可想而知,习惯了绝对权威的康熙,应该也很难下狠心,把这权力让给儿子,自己去当游手好闲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