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协调、平衡、包容、可持续的增长,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确立的目标。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全球贸易总量一半,以及超过世界经济总量的六成,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以及深入交流,对于稳定全球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目标的达成,必须有赖于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的合作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生物循环绿色经济曼谷目标》的正式发布和确立,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思考与示范性探索。尤为突出的是,在《曼谷目标》里面,鲜明提出了增强“三个韧性”,从而提升整个地区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和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均衡、包容性、可持续的增长,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样板,积累典型经验。

首先,提出了“向具有气候韧性的未来城市转型”的具体目标。近些年,全球范围都受到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环境领域的挑战。气候变暖问题愈演愈烈,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出现一个或多个月份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至少高出1.5摄氏度的可能性,约为70%,且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至少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约为20%,这种可能性还在不断增加,也预示着高纬度地区可能会更加潮湿,南美洲北部和东部地区会更加干燥,大西洋北部地区可能会有更强的西风,导致西欧地区出现更多风暴,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增多。有一项科学研究更值得注意,那就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经济活动一定程度“停摆”,碳排放活动减少,然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此科学家解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停留上百年。向气候韧性城市转型的过程里,更多的国家应当拿出零排放、碳中和的实际举措,以及具体的路线图、施工图,从而能够集体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区域韧性,进而增强全球的气候韧性。

其次,强调了应当增强“能源韧性”,促进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靠、可负担。鉴于全球局部地域动态不稳,急需各地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低排能源的技术能力,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这个问题之上,《曼谷目标》也明确提出要互帮互促,通过技术资金方面的合作,加强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整体水平。同时,《曼谷目标》也再次指出了“粮食韧性”,提及要促进可持续、强韧、高产、包容的粮食系统和农业实践,确保亚太地区的粮食安全。

全球大变局的当下,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而亚太地区各个国家亦应建设互促互进的共同体,为此,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应当以亚太地区自身的政策稳定、发展的稳定、治理的稳定,为全球的发展注入稳定性、确定性, 以更大韧性实现更好地交融共促,共同锚定《曼谷目标》,坚持实干为要,将《曼谷目标》变为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