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3年9月的一天,359旅的干部们正在玉米地里除草,突然,一名通讯员兴冲冲地跑来:“首长,王旅长让你们回去几个人。”

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去干什么?旅长说有什么事了吗?”

“我也不知道。”

见通讯员也不知道实情,大家赶紧收拾收拾赶去了旅部。脚刚踏进门,王震便兴高采烈地对大家说:“你们回来啦,快准备准备,毛主席明天要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垦南泥湾

1941年,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我军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粮食、药品、食盐、棉布等物资的奇缺。

尤其是陕甘宁边区,一度到了没有食吃、没有衣穿、没有纸用、没有被盖的严重地步。

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曾在1939年2月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虽然不少人积极响应,可始终规模太小,效果也不太显著。

等到1940年5月,朱德回延安后,他感触最大的一点便是“人多了,粮少了”,以前人来人往的延安集市也冷清了不少。

为了扭转局面,朱德苦思冥想很多天,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邀请了几位边区财政的负责人,一起去各地调研工、农、商的情况。

再回来时,朱德便提出了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的建议。

他看上了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这地名叫南泥湾。

那一天,朱德和警卫员在树丛间艰难探路,走到一处山坡,大家停下来休息,朱德给大家讲了三国时期曹操屯田的故事。

讲完后,朱德强调:“主席讲得好,只有生产才能战胜困难,我们很需要主席提倡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在大家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的时候,不远处的一间茅草屋里飘出炊烟,这荒芜之地,很少遇到人家,于是,朱德一拍大腿:“走,咱们去访访。”

屋子里面是位身材瘦小的老汉,一看见自家来了这么多当兵的,他慌张地站起身。

朱德脸上挂着笑,很随和地问:“老哥,你好啊,这地方是啥位置?”

老汉小声说:“南泥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老汉太过紧张,朱德索性拉着他一起坐到块大石头上:“你贵姓啊,这里怎么就你一个人,好像附近都没人?”

老汉稍稍放松下来:“我姓唐,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这地方一直没人,兵荒马乱的,只有野兽为伴。”

“听你口音是四川人吧?那咱们应该是老乡了,我家在川北,也有十几年没回去了。”

一听朱德说自己是四川人,老汉的眼泪马上下来了:“我当年是随父亲从四川逃难过来的,现在就我一个人了。”

朱德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贴心地转移了话题:“老乡哥,咱这能打粮吗?”

“怎么不能!这里地肥得很,就是没人家……”

接着,老汉热情地带领朱德一行,来到南泥湾的山林野谷。大概是因为土壤太过肥沃,这里的野蒿居然长到了一米多高,朱德一个不小心,被野蒿绊倒,摔进了山谷。

警卫员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看见朱德脸、手都有伤口,着急地问他怎么样,朱德笑了笑:“这跤跌得好,你们看——”

他拿起一把土,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好土!开荒种粮完全可以!”

勘察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朱德邀请老汉做开垦部队的编外“顾问”,老汉欣然接受,并把南泥湾的详细情况向朱德做了介绍。

就这样,一个开发南泥湾的总体计划在朱德心里成行了。之后,他去找了毛泽东,将此事做了详细汇报。

毛泽东听完,连声称赞:“这件事朱老总你抓得好啊!”

朱德提议调120师359旅前往,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随后,朱德找到359旅旅长王震,王震是个痛快人,当即表示服从决定。

不过,他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论种地,总司令和主席都是行家,可我王胡子是个外行啊,我十几岁就去长沙做铁路工人了,种地的话没搞过,怕搞不好。”

朱德鼓励他:“这不要紧,我们很多干部战士都是种田的好手,你不懂可以向他们请教。只要大家团结起来,359旅肯定能在南泥湾干出些名堂来!”

1941年3月,359旅在王震的指挥下,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

路上,将士们还信心满满,认为不就是种地嘛,自己擅长的很,等到了南泥湾,看到寸草不生的荒地和荒无人烟的景象,才知道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这些表现王震全部看在眼里,他使出浑身解数鼓舞大家,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参与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开始,大家很不习惯,两只手磨起大血泡,浑身骨头像散架了一样疼痛。第二天早上,两条腿沉得像灌了铅一样,还是得爬起来继续干活。

半个月过去后,将士们手上磨出厚茧、骨头也不疼了,一个个晒得黑里透红。这时,王震身先士卒,开展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大家铆足了劲儿,像使不完力气的小老虎一样,其中有一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他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

后来,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升,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刷新了纪录,他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气死牛”。

偶尔遇到雨天,359旅的将士们也不闲着,大家会纺毛线、织毛衣、纳鞋底……

一转眼秋天到了,到处都是黄澄澄的庄稼。一人多高的高粱,穗儿大、粒儿壮,一串串饱满的豆荚,密密实实的。

看到硕果,老百姓们无不交口称赞:“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不光会打仗消灭敌人,还能改天换地,把穷山沟变成陕北的江南。”

到了1943年,359旅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自足,还能匀出不少上交。

用来存放粮食的三孔窑洞满了,只能从烟筒往里倒,还有放萝卜、白菜、土豆的菜窖,里面实在没地方放了,只能又在外面垒了一层。

当时,359旅完全不愁粮吃,他们更担心的是没地方储存,怕冬天吃不完放坏。

除了粮食,王震还带着大家养了四十多头猪、一百多只羊和几十只鸡,大家每逢节假日都能吃上肉,小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惬意了。

节俭的毛泽东

9月,毛泽东听说了南泥湾丰收的喜讯,马上派人安排了视察计划。

去的前一天,王震叫来了正在田里忙活的359旅干部们,转达了毛泽东要来视察的消息。

大家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准备好好招待一下毛泽东。几个炊事班的小战士更是豪气地表示:“要把咱们种的每一样东西都拿出来!”

第二天,359旅将士们起了个大早,做着准备。大家估摸着,毛泽东吃完早饭出发,坐汽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骑马则需要三个小时。

算好时间,大家便开始耐下性子等待,可一直等到中午还没看见毛泽东的身影。就在大家有些急切不安的时候,远处有一辆小汽车开过来了。

毛泽东其实很早就出发了,来的路上,他看到良田万顷,不由自主地下车边走边看,还和正在忙碌的战士畅聊了一阵,这才来晚了些。

车停稳后,毛泽东挂着笑容走了下来,他跟大家一一握手问好,最后才向着王震说:“庄稼长得很不错嘛。”

王震向毛泽东问了好,并将南泥湾的情况全数汇报,接着他敬个礼:“359旅圆满完成任务,不负组织和人民所托!”

毛泽东满意的点点头:“任务完成的好啊,不过我听说陕北不少百姓都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柳拐病,这里情况怎么样啊?”

“报告主席,战士们非常健康,从不生病!”

“那就好,国民党想要困死我们,我们反而生活得更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了几句,正好到了午饭时间,王震便提议让毛泽东进到屋子里休息一下,准备开饭。毛泽东听后笑了笑:“刚来就准备开饭,看来这里的粮食真的种得不错。”

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就自己好奇的问题又详细询问了一下;“大家每天的油和菜是怎么分配的?”

王震回答他:“平均五钱油,菜随便吃。”

“会有改善伙食的时候吗?”

359旅副政委王思茂接着回答:“有时候会杀头猪,偶尔也会宰只羊,大家分着吃。”

餐桌上,大家谈笑风生,王震还回忆起刚来南泥湾时遇到的困难,毛泽东也很感慨:

“困难就像未驯服的怪物,大家要努力征服它,怪物自然会低下头,大家自己动手,该有的都会有的。”

这顿饭吃得满足又愉快,结束后,大家准备离开,就在这时,毛泽东看到了餐桌上放着的鸡架,他想也没想,一把将鸡架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一幕刚好被王震看到,他有些不解:“主席,为什么要带走这些鸡架?”

毛泽东告诉他:“虽然现在条件比之前好了点,不过还是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些鸡架我拿回去还能熬点鸡汤喝。”

炮兵教导营的营长宋承志听了毛泽东的话,赶紧将桌上剩下的半个烧鸡给毛泽东包起来,毛泽东也没客气,笑着收下了。

下午,毛泽东相约王震去了金盆湾周边视察。这里的土壤特别肥沃,在一间展品室内,毛泽东竟然看到了一株两尺长的谷穗。

同时,他还参观了炮兵团准备的操炮表演,对于战士们的精彩表现,毛泽东赞不绝口:“炮兵团的建设很不错啊,看来大家已经彻底克服了困难,做到了生产操练两不误。”

之后的几天,毛泽东几乎没怎么休息,到处参观视察,王震一直陪伴左右。

毛泽东的爱将——王震

说起毛泽东和王震,他们的友谊交往长达半个世纪。1931年时,王震任湘赣独立一师政治部主任,当时,组织准备派他去苏联学习。

报告被上报到毛泽东那里后,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话:“王震,湘赣人也”,言下之意是,湘赣的革命斗争需要他。

所以,王震留了下来,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1932年,王震升任红8军代政委,留守井冈山。那时候,王震性格耿直、易发脾气是人尽皆知的,有一次开会,毛泽东特意把他叫了过去:“听说你脾气不太好?”

王震笑了笑,算是默认了。他以为毛泽东会批评他,没想到,毛泽东只是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我和泽覃大吵了一架,当我忍不住以兄长的身份打他时,泽覃突然拍着桌子对我吼道:‘共产党不是毛氏祠堂’。”

说到这,毛泽东停了下来,王震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他追问道:“然后呢?”

“然后我忍住了”,毛泽东笑了笑:“就是对自己的弟弟也不能发火。”

这事对王震影响很深,后来,他虽还是耿直坦诚的性格,但不会轻易发脾气了。

而王震被称为毛泽东的爱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曾救过毛泽东的命。

1947年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中共中央辗转陕北。毛泽东给还留在身边的4个半警卫部队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昆仑纵队”。

3月30日,周恩来东渡黄河,去到晋西北安排中央后方机关的工作,结果刚过黄河几天,毛泽东就发电催他回来。

之后等了几天,也不见周恩来的踪影,毛泽东打电话问了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那边说周恩来接到电报后,马上就过河返回了。

随后,毛泽东派汪东兴率骑兵去接周恩来,并再三强调,一定要保证周恩来不误入敌占区。

可汪东兴一走也了无音讯了,这下可急坏了毛泽东,他发电报将此事告诉了彭德怀。

得知周恩来下落不明,彭德怀马上找来王震:“原来预定在安定和保安之间会合,由于出了叛徒,现在这里全是敌人,毛主席已经改变了行军路线……”

还没等彭德怀说完,王震便急不可待地说:“我立即带一个团出发,向绥德方向一路寻找,迎头拦住周副主席……”

知道是王震带人去找周恩来,毛泽东感到一阵宽慰,他无条件相信王震。

很快,王震率队出发了,这时,化了妆的周恩来已经抵达了双湖峪,4月10日,他赶到靖边县,与毛泽东会合。

然而,危险还没有解除。6月10日,彭德怀突然从国民党电台广播中得知一个消息:

“国民数万劲旅,6月9日从延安向西北扫荡,毛泽东一行正冒雨向北逃窜。”

彭德怀心急如焚,可他不知道昆仑纵队的确切位置,正在苦苦思索时,王震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彭总,党中央、毛主席正处在危险中,马上出发去援救他们!”

彭德怀看了王震一眼,继续思考,昆仑纵队难道是要东渡黄河?可是以毛泽东的性格来说好像不太可能,但若是往西去,就会受到胡宗南、马鸿逵的两面夹击。

见彭德怀不说话,王震着急地说:“彭总,我马上带一个旅出发!”

“离他们四五百里地,怕来不及。”

“骑兵两天就能到!”

彭德怀赞许地点点头,随后,他命令三边和绥德的地方部队、游击队全部出动,务必保护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

6月11日,国民党29军刘戡的先头部队逼近天赐湾一带,此时,毛泽东正率领200余人的昆仑纵队隐蔽在一条狭窄的山沟,和敌人隔山相距。

随着敌人一步步逼近,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敌人离我们只有四五百米了”,汪东兴有些急促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毛泽东回复:“汪东兴,只要敌人没发现,哪怕到了眼皮子底下也不准开枪。”

话音刚落,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任弼时接过话筒:“怎么了?被敌人发现了?”

“好像没有,敌人在火力侦察。”

任弼时松口气:“好,那就不准开枪。”

这时,周恩来也按捺不住接过话筒:“汪东兴,现在是千钧一发的时候,你一定要沉住气……”

慢慢地,敌人距毛泽东所在的山沟越来越近,警卫战士们悄悄拉开枪栓,眼睛紧紧盯着敌人。

就在这时,敌人的侧面和后面突然响起猛烈的枪声,原来是王震率救兵赶到了!刘戡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赶紧调转枪口,扑向王震的部队……

就这样,昆仑纵队脱险了,中共中央脱险了,毛泽东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