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疫三年,核酸检测的商业帝国版图终于迎来危机。

自11月30日广州宣布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同时优化核酸查验政策以打响防疫拐点的第一枪后,全国各省市纷纷跟上脚步,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北京等地先后调整核酸检测查验措施。

12月7日,防疫新十条发布后,12306购票乘车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不再开展落地检。

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虽然具体落实到地方可能还需要点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区域大规模核酸的频次会越来越少,甚至不会再有全民大规模核酸。

受此影响,全国多地核酸检测点“大撤退”,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采购项目宣布终止或暂停,核酸检测产业被推上风口浪尖。

实际上,核酸检测走下坡路的苗头和信号,早已在频发的产业乱象中显露端倪:

先有核子基因旗下实验室核酸结果异常,引发舆情持续发酵;后有翌圣生物靠“兼职”高材生把估值吹到72亿元,却被监管突然叫停,挡在IPO的大门外;再是北京朴石医学因核酸造假被一锅端,成为第一家倒闭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

核酸造富时代终结,核酸检测产业从社会面遽然后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过去两年里靠着核酸检测实现暴富的公司,将以什么方式继续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场注定要破碎的虚假繁荣泡沫

疫情走到第三年,核酸检测依然暴利。

尽管核酸检测的费用已经从最初的单人核酸检测100多元逐渐下降至几十元,再下降至3.4元(十人混检),但在众多城市周而复始的全员核酸检测中,核酸检测需求只增不减,产业规模极速膨胀,企业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以核酸检测概念股九安医疗为例,其三季报可以说震惊世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245.89亿、同比增长3010.77%;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0亿、同比增长31918.64%,其中今年一季度营收217.37亿、实现归母净利润143.12亿。

而九安医疗只是众多疯狂赚钱的核酸企业中的冰山一角。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0日,主业为核酸检测以及直接的核酸检测材料生产的27家上市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509.89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021年核酸检测企业营业收入为1182.52亿元,较2019年增长138.75%;2020年营业收入为849.64亿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71.54%。

部分核酸检测企业出现较大增长,数据来自同花顺

除了这些上市公司之外,一些非上市公司也通过核酸检测尝到了不少甜头,比如10月25日登陆科创板的康为世纪前三季度净利润1.45亿、同比增长68.05%,刚刚被取消上市审核的翌圣生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214.55万,已经过会的达科为上半年净利润4779.23万,瑞博奥2021年净利润1.1亿。

部分核酸检测企业业绩对比,数据来自招股书

对于这些还没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而言,除了通过核酸检测业务赚钱外,如果能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有机会在股市上再收割一笔。

核酸爆赚+股市套现,就是稳稳的造富路径。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存在金额庞大的应收账款,特别是头部企业巨额应收账款压顶,现金流压力陡增。

前三季度,达安基因净利润49.11亿、应收账款42.31亿,迪安诊断净利润24.28亿、应收108.78亿,金域医学净利润24.48亿、应收74.33亿,明德生物净利润38.38亿、应收29.67亿,万泰生物净利润39.44亿、应收42.01亿。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虽然营收数额不断增长,但兜里实实在在拿着的钱可能并没有增多。目前的暴利,只不过是一时的纸面财富罢了。

从一路高歌到步履艰难,急升骤降后,核酸检测来到了艰难的转弯地带。那些靠着完成第一波原始财富积累的企业必须要思考,未来要何以为生了。

往前一步是红海,后退一步是蓝海

过去三年,疫情防控已经催生出一条比较清晰的产业链,最开始是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之后是核酸检测,然后是疫苗,再是抗原检测、新冠药。

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企业能够获益,但带来的业绩增长只是暂时的,迟早会结束。

年初至今,Wind新冠肺炎检测指数(8841315.WI)下跌12.74%——这并不是一个与核酸产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相匹配的指数走势,资本市场似乎早就精准地预判到了这个产业今天的结局。

上市一个月的科创板新股康为世纪,12月9日报收41.01元,过半时间处于破发状态,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市场的态度。

新冠疫情出现的2020年,康为世纪的业绩出现井喷,此后两年稳定地增长。但公司展望未来业绩时并不乐观,其在招股书特别风险提示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部分收入来自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由于国内外新冠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业绩或出现波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1日,沪深交易所针对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进行了公开表态,未来将高度关注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重点关注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原定于11月25日科创板上会的翌圣生物,便是由于常规业务的核心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不明确,IPO被紧急叫停。

根据翌圣生物招股书(上会稿),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与新冠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8174.13万元和7689.7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77%、25.42%和38.28%。

新冠收入占比快速提升,翌圣生物的净利润却快速下滑。同时,公司应收账款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扎堆IPO的核酸检测企业正面临窘境。

而那些已经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其实也知道自身正面临的风险。既是生意,拼的就是谁抢的市场更多,谁的利润率更高,谁的业务更具持续性。

核酸检测的风口已经过去,它们急需寻找新的动能。

下半场的游戏

核酸检测本身仅为IVD行业的一个细分业务板块,相关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必然需要回归到整个行业其他常规业务的布局上。

目前来看,部分核酸企业已在大力推广除新冠以外的各类业务管线,加码布局新的增量市场。

金域医学:特检细分赛道蕴藏着新的增长机会

金域医学所处的行业是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主要面向医院提供检测服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ICL这一to B行业因为核酸检测被大众熟知,和公立医疗体系一起承担着突然释放的巨量核酸检测需求。

在一众ICL企业中,金域医学规模最大。凭借大量核酸检测订单,金域医学实现了业绩的华丽变身——2020年全年营收82.44亿元,同比增长56.45%;归母净利润约15.1亿元,同比增长275.24%。

面对核酸检测红利渐褪,金域医学以临床和疾病为导向,着力加码特检业务。

2022年,金域医学聚焦发展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免疫、实体肿瘤等重点疾病领域,上半年推出MRD等前沿项目,完成血液NGS预后基因等项目的升级,推动血液病、实体肿瘤、宏基因、痴呆早筛、遗传病等多个重点检测项目的多中心布局。

根据财报数据,金域医学特检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其中2021年收入占比为50.45%,2022H1提升至51.30%,2022Q3扣除新冠收入后占比达51.50%。

另外,今年前三季度金域医学实体肿瘤、神经与临床免疫、感染性疾病(不含新冠)、血液疾病的诊断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19%、17.50%、15.77%、14.73%,高端检测项目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年8月份的一次交流会上,金域医学管理层曾表示,“对于金域医学而言,随着公司特检业务提高,高端项目比重进一步加大,未来利润主要来自特检,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国外,美国头部的ICL企业Quest和LabCorp的盈利,同样依赖毛利率高的特检项目驱动。国盛证券数据显示,在两家公司收入结构达到稳定状态时,基因检测等特检项目的占比为30%-35%之间。

目前,特检属于蓝海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可观。金域医药如要靠特检方向继续增长,未来还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华大基因:“新产品+国际化”接棒而行

华大基因于2017年7月份在创业板上市,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检测和研究服务。

同年11月初,华大基因从发行价每股13.6元涨至最高260.59元(前复权),总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但好景不长,从上市第二年开始,华大基因营收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净利润连续两年“缩水”,分别同比下降2.88%、28.53%。

直到新冠疫情爆发,华大基因才一举扭转了业绩颓势。据财报,2020年因受益于核酸检测相关业务,华大基因的营收和净利润突飞猛进,实现营业收入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656.43%。

不过疫情驱动的业绩红利没能持续太久。在2022年三季报中,华大基因就表示因全球防疫政策变化,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总体收入较2021年同期基数有所下降。数据上,其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38%和47.16%。

随着疫情相关业务增长熄火,华大基因将目光重新放回常规核心业务。前三季度剔除新冠业务变化情况后,公司常规业务板块较上年同期总体实现了增长。

具体来看,华大基因加大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产品的市场拓展,目前已初显成效,其中携带者筛查,新生儿基因筛查等项目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较快增长;同时新发布了NIFTY全因4.0产品及百元级无创肝癌基因检测产品,并对多款基因检测产品进行全面升级。

最新调研中,华大基因表示在去年启动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以心脑血管疾病为核心的慢病多中心项目,这将会成为公司新的业务方向之一。

海外市场则是华大基因拓展的另一重点方向。

海外落地的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正逐步从核酸检测业务向海外常规业务方向落地转化。

目前,业务转化已初具规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获印度准入资质,另有多款重磅产品取得欧盟CE、泰国、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国家资质准入,为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储备,推动了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理想化看,华大基因常规核心业务的产品迭代创新,有望给公司提供长期业绩支撑,同时产品海外资质不断丰富,海外业务的落地转化也有望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增长空间。

但新项目商业化长路漫漫,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压力也比国内要大不少,是否能就此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九安医疗:爆款产品和糖尿病诊疗双推进

严格来说,九安医疗其实并不算核酸检测类企业。其业绩主要来自于iHealth试剂盒,而iHealth主要通过海外电商平台进行to C端的销售。

受国外新冠疫情带来的需求推动,九安医疗的业绩自2018年至2021年出现持续暴增。2022年上半年,九安医疗主营收入232.67亿元,同比上升3989.07%。

三季报数据更为惊人。今年前三季度,九安医疗营收245.89亿元,净利为160.5亿,同比增31,918.64%,也就是319倍。

如果按照疫情相关产业的一般逻辑,抗原检测其实和核酸检测一样,都有可能随着疫情消退而面临挑战。这样一来,九安医疗靠着抗原检测持续高增的业绩必然受到打击。

不过近日来,由于核酸检测退场,市面上抗原检测盒“一盒难求”。盘面上,抗原检测一骑绝尘,Wind新冠抗原检测概念指数12月9日上午涨幅一度超过6%,九安医疗也在午后封板。

但不管怎么说,抗原检测依旧是疫情红利下的产业,即便整体市场需求量短期迅速上升,市场热度是否昙花一现难以下定论。

因此在抗原检测之外,九安医疗凭借iHealth试剂盒在海外市场打下的基础,持续推进“爆款产品”和“加速推动糖尿病诊疗照护‘O+O'(Offline+Online)新模式在中国、美国的推广”两大核心战略的实施。

根据规划,九安医疗将积极推进新品的研发工作,为未来拓展新产品市场做准备,并在未来三至四年在全国共开设约600家照护中心,形成专业的糖尿病照护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O+O”新模式已在全国约50个城市、230余家医院落地;美国子公司已通过糖尿病诊疗照护“O+O”新模式,在慢病管理领域与五十多家诊所进行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九安医疗11月28日对投资者提问的答复,国内“O+O”新模式仍处于积累用户阶段,目前有少量服务费收入,规模化尚需一定时间,早期也不以营业收入和利润为核心。

这样看来,短期内比较确定的依旧是抗原检测业务。中长期来看,随着“O+O”新模式的推进,血糖类产品销量会进一步提升,有望带动业绩增长。

一场新冠疫情为核酸检测产业送来了巨额的财富,但日益趋严的监管、可以预见的阵痛和几乎确定的结局,让裹挟其中的人们都知道这一市场的不可持续性。

卖伞的人不希望雨停,但疯狂的核酸检测确实已经落幕。

在疫情相关业务外,能否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量,将决定这些企业的长期成色。从过去市场中积累长板优势,并转化为服务于新的需求和用户主体的可持续动能,企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