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江苏的秋天夜晚格外清凉,一位泪眼婆娑的母亲坐在儿子的床边整理着孩子的遗物,其中有一封遗书令她始终无法释怀,遗书里满是孩子生前对班主任的不满,为了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死因,他们已经在学校和教育局之间来来回回无数趟,但最终都被各种理由给搪塞回来。

这封绝笔遗书里到底写了什么?孩子的死因与其班主任又有什么关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突然懂事的孩子

据徐女士说, 自己唯一的儿子朱健确实不是很听话,从小成绩就不好,对此工作繁忙徐女士夫妇也没有太在意,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就好了,其他的一切随缘吧!

10月12日,徐女士如往常一样早早的等在朱健的学校门口,平日里,只要放学铃一响,总是冲在最前面的朱健今日却迟迟没有出来,徐女士在校外站了许久,眼见别的孩子都走的差不多了,朱健才慢悠悠的走了出来,当时他面无表情,看上去心情是不很好,徐女士也没放在心上,以为孩子肯定是留下被老师教育了,对于老师的“上心”,徐女士也觉得十分满意。

朱健出来时没有背书包,仅仅手里攥着两张纸, 徐女士问儿子为什么没有背书包,朱健称他已经在学校把作业写完了,手里的两张纸上记的是课堂知识点,带回去背一遍就可以了,徐女士当时也惊讶儿子怎么突然爱学习了,但看着朱健当时苍白的脸庞,徐女士觉得孩子肯定是饿了,所以并没有多想便带着孩子往家走。

在回家的路上,朱健坐在自行车后座,平日里总爱滔滔不绝的他一路上始终一言不发,只是用双手紧紧的抱着母亲,当时徐女士还觉得是孩子想妈妈了,心里十分开心。

回到家后,徐女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准备在吃饭的时候好好夸赞一下朱健的表现,但是朱健却称自己累了,不想吃饭,要回房间休息了,徐女士看着满桌儿子平日里最爱吃的菜,虽然疑惑,但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时孩子学习累了。

等到晚上十一点半,朱健敲开了父母的房门,问母亲借了手机,称要给班主任发个信息,听到这话徐女士便将手机给了孩子,她也希望孩子不论什么时候都与老师多沟通,并且为了尊重孩子的隐私,她也没有去看孩子到底给老师发了些什么。

消息发完之后,朱健将电话还给了徐女士,并难得的靠着母亲坐了下来,他轻声问母亲:“妈妈,你每天这么辛苦,为了什么呀?”

徐女士温柔的看着朱健说:“当然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只要你快乐长大,我和你爸爸做什么都不觉得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健并没有再继续问下去,而是靠在母亲身上良久,才说了一句话:“妈,我知道了。”

说完朱健便回了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徐女士辗转反侧,觉得儿子今日总有些不一样,但她也说不上来是疑惑还是高兴,她什么都想过了,却唯独没有想过,那将是自己这辈子最后一次跟儿子讲话。

第二天清晨,徐女士将早餐做好后敲了敲儿子的房门,里面并没有回应,她推门进去,里面却没有朱健的身影,以往的周末朱健总是要睡到日上三竿的,今日这么自觉?

徐女士又将家里都找了一遍,没有看到朱健的踪影,或许是跟同学约了出去玩吧,这孩子总是不打招呼就出去玩的,于是徐女士又回到朱健房间,准备打扫一下,这一次她看到了朱健书桌上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封信,心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这孩子都上高三了,字还写的这么难看,徐女士一遍嘟囔着一遍看信中的内容。

信看到一半,徐女士便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人都瘫坐在了地上,内心中全是抱怨对班主任“焦老师”的不满,信中结尾还有一些对父母的抱歉,这信怎么看都是一封绝笔信啊!

二、少年的最后的倔强

2020年10月13日,朱健趁父母熟睡之际,穿好衣服蹑手蹑脚的离开了家,他骑着自行车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

因为经常在这里买东西,店里的店员也熟识,朱健将自己的手机交给当时值班的一个小姐姐,让她帮助保管一下自己手机。

店员也没多想,觉得是孩子怕耽误学习让自己保管一下而已,便笑着收下了,然后朱健问店员要了一张纸,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告诉店员,如果三天没有人找他就请联系他的母亲,听到朱健这样的言语,店员刚想问点什么,但他已经转身走出便利店了。

朱健离开便利店后,骑着自行在城里四处逛了一圈,一路走一路四处张望,他像是在找什么地方,又像是在参观,最后在凌晨1点52分的时候,他来到一个大桥上,他停下车走到桥的围栏边,看着桥下冷冷的河水打了个寒颤,冬天应该快到了吧,这个冬天应该格外冷,但是他并不在乎了,他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放在了桥面上,得留下点蛛丝马迹,不然他们都不知道上哪里寻找。

朱健爬上大桥的围栏,坐在了上面,最后看了看这个世界,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期待过有人会路过这里,如果有的话,那人会不会上来劝劝自己呢......

很快,关心朱健的人都知道他失踪了,看到朱健的绝笔信,朱健的父亲果断选择了报警,并且与焦老师通了电话,当得知朱健失踪并且有可能寻了短见后,焦老师只是简单的说了句:“知道了,我会上报给学校”,可能当时他都不相信这个一向调皮自大的孩子会寻了短见吧。

很快,朱健的父母就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朱健最后失踪的那座大桥,他们立马驱车来到桥边,可哪里还有朱健的影子,桥面上那双朱健的鞋子仿佛就是在告诉所有人,朱健已经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桥下深不可测的河水,徐女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谁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警方立刻围绕河边展开救援行动,但经过24小时不眠不休的搜救,始终没有找到朱健的尸体,这不免让徐女士心中又有了希望,或许朱健只是在跟大家开玩笑,想要吓一吓大家,并没有真正的想不开。

徐女士的这种美好的猜想在朱健失踪的第三天被破,警方在离桥面200多米的下游找到了朱健,但彼时他已经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听闻这个噩耗徐女士夫妻俩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依然心痛难当,看着孩子被泡发的雪白的身体,徐女士伤心的几度晕厥过去。

尽管悲痛,但逝者已逝,必须让孩子入土为安,夫妻俩强忍着悲痛替朱健办理了丧事。

处理完丧事之后徐女士便将自己关进了儿子的房间,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整日回想着孩子生前的种种日常,十七八岁的年纪,多么美好的年华,这个孩子究竟为什么会想不开呢?或许答案都在那封绝笔信里。

三、与班主任的那些恩怨

徐女士夫妻两深知自己的孩子是个什么情况,若自己身为老师,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孩子,所以,即便是班主任平日里总是冷落自家孩子,他们也并未放在心上。

还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成绩差又爱玩的朱健就常常引起老师不满,据说为了教育朱健,焦老师还专门配备了一个棍子,这根棍子仅用来教育朱健,有一次朱健在课堂上调皮,焦老师狠狠的教训了他,本想让朱健认识自己错误,但朱健硬生生的抗下了那顿揍,直到屁股都被打肿都没有认错。

当时徐女士得知后,不但没有安慰朱健,还一个劲称赞老师做的好。

后来焦老师开设了补课班,而朱健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就没有报老师的补习班,于是朱健回家后就总抱怨:“老师对我好像有偏见”,徐女士对于儿子的这种言论不以为意,反而让朱健想想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什么原因,让朱健在学校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在朱健的绝笔信中提到过一个女孩,那是朱健的同学,也是朱健爱慕的对象,信中写道,焦老师十分严格,不让朱健与这个女孩讲话,并“棒打鸳鸯”,这让朱健对老师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在信中朱健称这个女同学是他“一辈子的挚爱”,焦老师阻止二人在一起后让朱健感到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痛苦到了极点,并且还对这个女生写下了三句话“真的好想把你娶回家,你注定不会和我在一起,你要找个优秀的男生托付一生”。

徐女士看完这封信才理解到了朱健的心情,但老师阻止学生早恋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什么到了朱健这里会让他产生如此偏激的情绪呢?

徐女士将朱健的信发给了学校,又发给了几位平日与朱健交好的同学,想从他们哪里得知点有用得线索,弄清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想不开。

在同学的提醒下,徐女士去看了朱健的QQ空间,原来一切早有痕迹,朱健的空间大部分都是在控诉他对焦老师的不满:

“焦老师从来不尊重我,我是人,不是畜生”

“我要是死了,和焦某人脱不了关系”

“我想数学老师应该尊重一下我的姓氏,下次骂我的时候不要骂蠢驴,应该骂蠢猪”

还曾与同学在群里说道:“是班主任活活把我逼死的,他夺走了我的白月光,夺走了我的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朱健留下的这一字字一句句,徐女士心如刀割,悔恨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些异常。

在朱健走后不久,朱健的同学自发在群里写了一篇小作文,里面字字句句控诉着他们的班主任对朱健的不公,该同学称,朱健绝对不是因为朱老师棒打鸳鸯这一件事而想不开的,朱健从初一起就被焦老师各种刁难,几乎天天打朱健,不光体罚,还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朱健,常常让他颜面无存,虽然这位同学也觉得朱健学习态度不好,但这种惩罚还是过于太重,所以他认为朱健的死与焦老师脱不了关系。

夫妻二人也觉得是焦老师平日里的区别对待,造成了朱健的想不开,他们来到学校,希望校方能给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这对苦命的夫妻,校长却并不能给个确切的答案,毕竟校长也没有亲眼目睹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焦老师却不同,他对于孩子家长的纠缠十分理直气壮,称朱健的死是否与自己有关,相关部门自然会调查,如果有人要造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徐女士与丈夫没有办法,只得找到教育局,司法局,想通过法律途径还儿子一个公道。

这事儿过了好几个月,各个部门都参与了调查协调,最终经过研究协商判定,朱健因为在校外自杀,所以他的死与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加上班主任焦老师并没有引诱朱健自杀,顶多算是个导火索,所以学校不需要对此事负责任。

虽然说学校不用负责任,但出于人道主义,教育局愿意出六万元,加上学校愿意提供一万元,加起来合计7万元作为慰问金给夫妻二人。

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的命都没了,7万块钱来用来做什么呢?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说法,但学校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徐女士夫妻二人心中满是愤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找来媒体,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此事,评判此事孰对孰错。

网络舆论是有时效性的,网友总有将此事淡忘的那一天,更何况更多的只是为了看热闹,想看结果,谁会无时无刻的去关注这个过程呢?毕竟大家都这么忙。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之久,那个少年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两年了,但当事人对此事的争论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社会上对此事的看法也是两极分化。

有人说老师常年累月的心理摧残是导致朱健想不开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说是朱健的父母平日里对孩子的管教太过放松导致的,但不管怎么样,相信这样的事情不管哪一方都不愿看到,孩子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自己要承担很大部分责任,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有的孩子叛逆很隐晦,有的孩子叛逆很明显,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都多关心下孩子的心里健康问题,这么明显的“不同寻常”,早该被发现,早发现或许就不会有这种悲剧发生。

虽然教育局年年都提倡教育应该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要放弃每一个孩子”,毕竟每个孩子的生存环境不同,思想不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高分,但道理谁都懂,实施起来难,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又有哪个老师希望自己班上的分数因为一颗耗子屎被拖累?

“全面发展”这个口号,应该还需要沉淀一些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