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我是乔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打破铁丝网和壕沟战的僵局,人类打造了一个影响后续百年的战争机器——坦克。从英军的Mark型,到法军的“圣沙蒙”,再到德军的A7V。作为坦克的早期型号,无疑是相对简陋的。直到世界上第一款带有360度旋转炮塔的雷诺Ft坦克出现,坦克这类型武器的设计才初具现代雏形。

而到了二战时期,战争烈度的增加和工业水平的发展,使得各参战国的坦克开始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思路。一提到德军坦克,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光环耀眼的虎式,但比起虎式坦克那稀少的数量,德军装甲力量更多的是大量在战争初期立下汗马功劳的三号四号中型坦克,以及不是重坦胜似重坦的豹式坦克。而苏军这边自然是大家熟悉的T-34中型坦克。到了盟军这边,多个主要参战国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不同型号的坦克,但在这些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M4中型坦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谢尔曼坦克”。

无论是游戏中还是真实战场上,谢尔曼坦克的出现,救下了无数被MG42机枪压得抬不起头的步兵。在众多二战题材的游戏和电影中,大家能多次见到这款坦克的身影。那么这期我们来重新认识下这辆坦克,以及它有什么有趣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熟悉美军坦克的观众都知道,相比德军爱拿什么虎啊豹啊等动物来起名,美军装甲单位不少由自己“将军”命名。例如潘兴坦克采用“约瑟夫·潘兴”将军的名字,现代的“艾布拉姆斯”也是采用美国陆军参谋长“格雷夫顿·艾布拉姆斯”命名。不过谢尔曼还有点特殊,最早它叫“M4中型坦克”。“谢尔曼”这个名字实际上是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英国后,英国人给M4坦克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内战时期,担任北方联邦军将军的“威廉·谢尔曼”。在游戏中谢尔曼以较为圆润的外表常被大家戏称为“谢馒头”。作为二战中盟军使用最为广泛的中型坦克,M4谢尔曼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北非,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各岛屿,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谢尔曼坦克都表现出了优秀的性能。

M4谢尔曼的前身是“M3中型坦克”,大伙一眼就看上去觉得这坦克造型有点怪,M3中型坦克在车体上装备了一门75mm主炮,炮塔上又额外装备了一门37mm炮。两门炮的设计再加上配套的大量弹药,让这辆坦克需要6-7个人去伺候,这么多人缩在一辆坦克里操作又麻烦,舒适性又差,一旦被击中让车组成员的生还率很低。以至于被援助了M3中型坦克的某些部队戏称这种坦克为“七兄弟棺材”。

在战场上暴露出大量问题后,盟军迫切需要一辆能解决M3型痛点的新型坦克。为此加紧马力在1940年开始研制M4型,并在一年后设计定型。相比于M3型坦克,M4谢尔曼坦克最大的结构改动,便是重新设计了炮塔,把之前37mm小水管给扔了。然后将固定在车身上傻的不行的主炮,改到了能灵活转动的炮塔上。这一根本性改动无疑让谢尔曼火炮的灵活性大大增加,而不是跟之前开个炮还要转动车身。

同时修改后的坦克也让成员布置的更加合理,以往需要7个人操作的坦克现在只需要5个人,他们分别是:坐在车体左前方的驾驶员;车体右前方的电台员,虽然说叫电台员,但是由于谢尔曼的电台是同期坦克里较为先进的,仅需车长一个人就能完成大部分操作,所以实际上坐在这里的电台员更多的是操作车体机枪;再往后火炮左边的是装填手,负责给坦克炮与并列机枪装填弹药;火炮的右边是负责瞄准开炮的炮手,不过谢尔曼的炮手在开炮时,并不是像德国坦克那种扣扳机,最后的一个人就是负责指挥整辆坦克的车长,谢尔曼坦克虽然给车长配了观察窗,但坦克里的视野并不算特别好,所以有时候车长为了更多了解附近战场环境,不得已只能爬出舱盖来观察,要交火了就会缩回去躲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设计师们还给谢尔曼的主炮装备了火炮的“垂直稳定器”,这一点我们在游戏中有明显感受。别的没有装垂直稳定器的坦克,停车时由于车体的惯性甩动,需要抖三抖才能稳定住火炮。这无疑会让射手错失良机。而装备了“垂直稳定器”的谢尔曼,虽然这个初代火炮稳定器还无法实现移动中开火等功能,但至少在停车时炮管较稳,能更快更精准的开火。

在火炮上谢尔曼的75mm炮管为40倍径,这个“倍径”的意思是指,火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之比,坦克的炮管和枪管一样,在一定范围内炮管越长,那么炮弹在炮管内被加速的时间相对会久一些,初速也会较高,进而有更好的穿甲能力,不过代价则是火炮会更重。

谢尔曼这门75mm口径40倍径的主炮,在现在看来属于是是倍径比不算高的火炮,在发射穿甲弹时能在100米击穿88mm的垂直钢装甲,这个穿深在战争早期,面对德军同级别的三号四号坦克是完全够用的。这时候的谢尔曼坦克已经算不错了。但到了1942年后期,德军坦克的装甲都在不断加厚,这让美军意识到装备75mm炮的谢尔曼,是无法与这些坦克正面交手的,更别提即将在1943年服役的豹式坦克。

面对这些新型强敌的出现,美军开始给谢尔曼坦克安装了76mm M1型的坦克炮。相比于之前75mm的短管谢尔曼,76mm火炮炮管更长,穿甲能力更好。我们在电影《狂怒》中,这三辆坦克同框的画面中就能看到。中间那辆便是短管的75mm炮,而前后则是长管的76mm的火炮,大家能明显感受到长的不是一点半点。

火炮威力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在装车时出现了一些麻烦。因为炮管太长了,以至于在运输时需要占用更多空间。我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以前一艘船能运输4辆短管的谢尔曼,在换装长管炮后就只能运3辆了。这一点在现在大家可能觉得无关痛痒,但在战时这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需要被越洋运输去前线的坦克,运输效率的降低会直接导致前线部队装甲力量的减少。

另外过长的炮管还导致谢尔曼坦克,在通过某些地形时会有将炮管插到地里的风险,于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美军把76mm炮原本的57倍径缩短到了52倍径。虽然倍径缩短了,但新火炮在100米的距离上还是能够穿透125mm垂直钢装甲,相较于75mm短管火炮还是有一定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我们再看看火炮的不同,有些是光秃秃的一根管子,有些是炮口有个火帽,还有些有炮口制退器,这些76mm炮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主要原因是76mm炮的炮口冲击波有点大,不少炮手反馈在开炮后扬起地面烟尘,导致啥都看不清。后期的76mm炮就在炮口处添加了螺纹,使其像步枪一样能够额外安装枪口,只是炮口制退器的研发生产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所以有些谢尔曼就在炮口安装了一个火帽来保护外露的螺纹。

所以当你能分清楚长短管的谢尔曼,以及炮管威力的差距后,你现在就能明白电影中,那辆伏击他们的虎式坦克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在首发伏击的时候就应该先打长管的谢尔曼坦克,以至于就算后面留下威力较小的短管,这样威胁都会低很多。

除开长短管的75mm炮与76mm炮,在随着战线的逐渐深入,面对敌军越来越硬的工事显得有点不太够用。所以在1944年初,装备105mm榴弹炮的谢尔曼被投入到战场上,作为需要伴随步兵突击的坦克,掀房子的能力自然是需要被专门考虑的。大口径榴弹的毁伤能力自然是远超70多毫米炮发射的高爆弹,属于是打到哪里都能掉点血,所以在游戏中不少玩家也称这类短管榴弹炮为“喷子炮”。

这里给大家归纳一下,装备细管子还是短管的谢尔曼就是使用的老款75mm炮,长管谢尔曼就是升级过的76mm炮,而装备短粗“喷子炮”的就是105mm榴弹炮谢尔曼。那既然大家对这个火炮有了初步了解,这时候你去看《使命召唤:二战》中,那个呼叫谢尔曼的关卡他们就耍了个花招。从CG中看到我们驾驶的谢尔曼,很明显能看出是个长管子的76mm炮,但进入后却变成了105mm榴弹炮,以至于这里出现了明显的穿帮。

在副武器方面,谢尔曼有两挺.30口径的勃朗宁M1919机枪,一挺在车体前部由电台员操作,另一挺为同轴机枪,与火炮共同俯仰旋转。除此之外谢尔曼的炮塔上还装备了一挺.50口径的勃朗宁M2HB重机枪,但是需要车组成员探出身子,甚至转到外部才可以使用,或者直接从伴随的步兵里让他们按“F”上车操作。之前我们还提过,这挺外部的机枪还能勉强用来防空,应对那些俯冲攻击的敌机。

接下来是防护方面,M4谢尔曼主要有从M4到M4A6的7个型号,这些命名并不像现在的坦克一样按照线性命名的,主要的区别车体根据型号的不同分为焊接与铸造车体。具体怎么分辨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看车体上部的装甲接缝处,如果是圆弧过度那么这辆谢尔曼就是铸造车体,如果是直角过度且有焊接痕迹,那这辆谢尔曼就是焊接车体。当然这并不绝对,还有些如M4A6这样的型号采用了正面铸造再加侧面焊接的模式,但还是能通过观察车体侧面有无焊接痕迹来确定是哪种车体。

在车体方面,谢尔曼正面采用了倾斜装甲的设计,增加了一定的跳弹率,但早期的谢尔曼在驾驶员与电台员的位置做出了一个凸起,以拓展车体前部成员的空间,提升一定的人机功效,但是凸起的装甲无疑成为了一个弱点,后面为了提升防弹能力,就将这个凸起取消了,毕竟战场上保命要紧。有的车组还在主装甲上加挂额外的履带板等操作。

不少游戏或电影中将谢尔曼的防护能力表现的较弱,这个实际上大家的中型坦克都差不多。在二战时期盟军的大部分中型坦克,丢到德军的虎豹坦克面前都是较为容易被击毁的,更别说装备长88的虎王坦克或者猎豹坦克歼击车。但是只有谢尔曼坦克好多人说它防护烂,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谢尔曼完备的车组成员逃生系统有关,谢尔曼的逃生舱门非常多,成员的幸存率也是同级别坦克里的佼佼者。所以你换个角度想,就如同幸存者偏差一样,那些说谢尔曼防护烂的人,都是能活着逃出坦克,气的立马掏出手机打个一星差评。而其他坦克的车组成员根本就没机会活着逃出来,自然就会形成“默认好评”的效果。

另外关于谢尔曼坦克还有一个传言,就是被称为“朗森打火机”,说它“一打就着,每打必着”。很多人说这条关于打火机的广告语是在战后才有的,被引用到谢尔曼上纯属是谣传。虽然朗森公司坚称他们在50年代才开始使用这类标语,但是我们在查证的时候,发现了泰晤士报于1929年5月13日刊登的一则广告,大致内容是“每次朗森都能点燃”,这样一看这类标语确实有可能联系到谢尔曼身上。

但谢尔曼坦克绚烂起火甚至喷火,并不主要是它的汽油发动机,而是因为车内存放的大量弹药被引燃甚至殉爆才出现的。早期谢尔曼坦克确实将炮弹围着成员放了一圈,这样确实有安全隐患。但随着不断的改进,谢尔曼就将弹药统一存放到了车底,我们在电影《狂怒》中就能清楚的看到装填手是从座位下方抽出炮弹的。

传统的弹药架就是炮塔内放着,一旦坦克被击中或者起火危险很大。而谢尔曼后来还安装了“湿式弹药架”,如同它名字一样,给弹药架增加一个封闭的外壳,然后往里注入水和甘油的混合液体,这样把炮弹插在弹药架里时,这些混合液体就能防止或降低弹药燃烧殉爆的情况,所以这套“湿式弹药架”又被称为“水套”。改进后的谢尔曼殉爆概率大大减低。起火概率直接降到了15%左右,可以说是相当有效的。改进后的谢尔曼例如M4A1(76)W,M4A3(76)W等,都在车辆名称的后部增加了“W”的后缀,来说明这些车采用了弹药架水套。

在炮塔方面,谢尔曼大体上使用了两种炮塔,一种使用的是弧形炮盾,另一种则是较大的方形炮盾。值得一提的是,谢尔曼拥有炮塔吊篮这一设计,也就是说整个战斗室中的车长,炮手和装填手是随着炮塔一起转动的。这样的好处就是在装填弹药时,炮塔不用停下来等装填手,或者担心装填手在跟着炮塔转时被炮塔夹伤。

大家都在吊篮里,炮手既可以持续旋转炮塔跟踪目标,装填手又可以稳定装填,这样分工互相不会受影响。另外炮塔吊篮的加入,也刚好使得谢尔曼的车体被分为了三个主要舱室。即前部驾驶员,电台员与变速箱所在的驾驶舱,中间为火炮,车长,炮手和装填手的战斗室,后部是发动机和冷却系统所在的动力舱。

谢尔曼的动力部分与其他同期坦克相比较为特殊,在那个时期坦克大多数使用的都是什么V8,V12的发动机。但谢尔曼采用的是大陆公司的9缸星型发动机,排量约为16升。

这款发动机最初是给飞机用的航空发动机,大家不要听到是航空发动机就觉得非常娇贵,实际上采用纯风冷的谢尔曼也能适应如北非等炎热环境。但这款发动机并不是没有缺点,星型结构发动机的9个气缸均匀布置在一个圆上,使位于圆心输出动力的主轴较高,再加上谢尔曼是后置前驱,于是就需要一根传动轴去连接发动机与变速箱,这根穿过整个车身的传动轴加上较高的发动机,这就使得谢尔曼的车体看起来较为高大,相对的增加了一定的暴露风险与中弹面积。

当然也不是所有谢尔曼都用的是航空发动机,在部分如M4A3等型号的谢尔曼上,还使用了福特公司生产的V8发动机。还有些如M4A2等型号使用的是两个V12缸并联的柴油机,这些使用柴油的谢尔曼,成为了爱用汽油的美军后勤体系噩梦。当然柴油谢尔曼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给同盟国,只是拿到这批柴油谢尔曼的苏军直接笑嘻了,人家就是用的柴油,并且因为谢尔曼的高可靠性与易维护性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除了发动机,行走机构也是坦克机动能力中同样重要的部分。谢尔曼最初采用的是VVSS悬挂,这个VVSS的意思是“垂直蜗壳弹簧悬挂”。这里的蜗壳弹簧我们用这个骨折夹板来给大家简单看看它的原理,通过钢板多层缠绕形成类似蜗壳的样式,在遭遇压缩时,钢卷弹簧会在水平面产生弹性形变。这种弹簧的优势就是能够负载较大的载荷,同时相比传统螺旋弹簧可以压缩到更短的长度,这样能使坦克得到一个更紧凑的悬挂单元。

1944年中期,谢尔曼开始尝试采用新的HVSS“水平蜗壳弹簧悬挂”。这个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了横置蜗壳弹簧,HVSS悬挂更加坚固,能承受更重的车体。换了悬挂的谢尔曼还采用了双排负重轮,履带也相应变宽。美军将这些换了悬挂的谢尔曼都加上了E8的后缀,采用了HVSS的M4A3E8谢尔曼也得到了“easy eight”的绰号。

这些就是一辆标准谢尔曼坦克的大致关键部件了,但是在各种游戏中我们还见到被爆改的谢尔曼,有些改型的谢尔曼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在《战地V》以及《英雄连》中出现的T34“管风琴”。作为火力不足恐惧症的一剂良药,美军在谢尔曼的炮塔上,安装了一套口径为114mm的60管火箭弹发射器,俯仰装置非常简单粗暴,直接通过物理连接到炮管上的支架实现,某种意义上说谢尔曼“管风琴”是安装了一具60管同轴火箭弹的坦克。每一发114mm火箭弹的装药量与一枚105mm榴弹炮差不多,4公里远的射程能让谢尔曼“管风琴”,在较为安全的位置上对敌军阵地下一场“撼地弹暴雨”。

另一种火力增强型谢尔曼,就是在我们之前讲喷火器节目中提到的喷火谢尔曼,作为实际意义上的“火力”增强型,谢尔曼尝试改装过许多不同类型的火焰喷射器。这些“火馒头”在为美军争夺太平洋海岛的战斗中发挥了异常强悍的实力,烤的日军苦不堪言,并且不少谢尔曼在安装火焰喷射器时,仍然保留了主炮,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物法双修。

既然专精AOE的谢尔曼有了,物法双修的谢尔曼也有了,那物理穿透拉满的谢尔曼也必不可少。不少谢尔曼通过租借法案被援助给英国,为了能有效的反制德军装甲单位,英军给谢尔曼安装了QF17磅炮。但是QF17磅炮需要占用的空间也更大,于是英国人将火炮稳定器拆除,并将炮塔后部拓展,以此给QF17磅炮腾出空间。另外QF17磅炮的炮弹也很长,为了多装炮弹,英国人将原本的车体机枪拆除并打上补丁,与之处于同一位置的电台员与他的座位也被一起拆除,以此腾出空间用于放置炮弹。这一型改装谢尔曼被称为“萤火虫”,为啥叫这个名字?这是因为QF17磅炮在开火时过于明亮的炮口火光,以至于炮手和车长都得闭眼,才能避免被炮口焰晃到,因此才得名“萤火虫”。

当然,“萤火虫”虽然够好,但是这是人家英军的坦克,美军这边也在改进自己手上的谢尔曼坦克,于是他们整出了突击坦克——M4A3E2。有很多游戏玩家都知道M4A3E2谢尔曼有个别称叫“巨无霸”,但是根据资料记载,美军对这型坦克并没有其他官方的叫法,而所谓“巨无霸”的昵称是在战后才有的。

强化后的“巨无霸”正面抗穿能力达到了180mm以上,而整个炮塔也被换装了正面防护达到178mm的改进炮塔,即使是炮塔尾部都有152mm的装甲保护,以至于德军也很难啃动这块重达38吨的“硬馒头”。首批“巨无霸”于1944年秋抵达欧洲,凭借优秀的防护能力,使其在各类突击作战中深受美国大兵们的好评。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特化型谢尔曼,那就是专门为诺曼底登陆所改装的DD谢尔曼。这个DD的全称为“双驱动器坦克”(Duplex Drive),绰号“唐老鸭坦克”。这种谢尔曼具有水陆两栖能力,在DD谢尔曼的车体尾部加装了两个螺旋桨,使其能够在水中以4节的速度行使,这也是双驱动的由来。当然光加两个螺旋桨就想让谢尔曼在水中正常行使是不行的,需要额外在坦克四周安装浮屏。除开这种带浮屏和螺旋桨的,另一种两栖谢尔曼也可以在《使命召唤:二战》中看到,这种谢尔曼在发动机进气口以及车尾排气口处,安装有加长的进气管与排气管。即使水没过了车体,只要通气管仍保持在水面上,发动机就不会熄火,这样谢尔曼就能在河床或海床上继续行使直至完成登陆。

其实这些坦克都是谢尔曼众多改型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例如在谢尔曼的底盘上改装的“狼獾”“杰克逊”等坦克歼击车,还有安装各种口径榴弹炮的自行火炮等。

谢尔曼虽然不如虎豹坦克那般亮眼,但其皮实耐用,维护方便,良好的达到了战争中军队对它的预期,同时适合大规模量产的特性以及易于改装的优点,也为盟军的装甲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二战结束后,谢尔曼依旧在很多国家担任重要的装甲矛头。

时过境迁,战后无论是摇摆炮塔的谢尔曼,亦或者是105mm炮的“超级谢尔曼”,它们现在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报废或停在了博物馆中。但谢尔曼在后续的电影和游戏中,依然拥有重要的地位。

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我是乔伊,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