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常的出入境航班必须恢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商务、旅行、留学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旦被满足,就意味着财富滚滚而来,中国经济满血复活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今纶

12月9日,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推送了一篇颇有鼓励意味的新闻,标题是《“是时候出海做生意了!不要怕什么”》,报道了浙江、江苏等省包机赴海外抢订单,争做“拼经济优等生”的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引用浙江省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是释放一个信号,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呼吁大家是时候要‘出海’做生意了,不要怕什么。”

中国新闻网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该网站属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序列。

所以,这个舆论导向你懂的。

好好赚钱,不要怕,该出去就出去,政府也支持,没有什么比赚钱更重要的,这就是当下的主旋律。

实际上,要想赚钱,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紧迫的是以下几件事:

重新考量入境人士的隔离政策;

要增加国际航班,入境出境都要增加;

把出入境审批政策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

保卫供应链,给类似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创造更为优质的营商环境……

我们认为,这一时机已经到来,不能再等了!

01 张文宏:99.5%的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

中国内地的防疫政策其实是很清晰的,不鼓励测核酸,你愿意测抗原你就测,不测也可以,有些人阳了其实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不发烧,也没有其他症状,7天之后好了也不知道。

公立医院的主要力量放在两块:第一,希望大家都去打疫苗,尤其是老人。第二,积极做好医疗配置,积极救治重症病人。

媒体强调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大家要清楚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其余信号也值得关注,澎湃新闻等官方媒体报道:

12月6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不止澎湃新闻报道了,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

央广网于12月8日推送新闻《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绝大多数新冠患者无症状,不需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是告诉大家,如果你中招了,没啥感觉的那种,在家休息,绝大部分人都这样,对症吃点退烧、咳嗽的药即可,高烧持续不退、重症,才需要去医院。

医学家的大咖们开始陆续发言:

12月8日,“华山感染”公众号推送张文宏教授审核的文章《抗新冠策略千万条,核心就一条: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文中提到: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李兰娟院士说:“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

在12月9日上午8时举行的“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视频会议中,钟南山院士提到,无症状说明致病率明显降低,有病毒但是没有症状,这可能不算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建议都是在讲科学常识,当然也是在化解医院的压力,避免挤兑风险。事实上,奥密克戎感染者也确实只需要这么做就够了,海外早就有有大量病例证实这么做是有效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以及实际病例的展示,相信多数群众会接受以上现实。

既然如此,境外回来的人士的隔离时间是否可以继续缩短?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你阳我也阳,大家都对此熟视无睹了,连核酸检测都没有了,说白了,内外的病毒环境都是一样的了,长时间隔离,不管是几加几,意义有多大?

如今“二十条”对入境人员,实行的还是“‘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我们认为随着“新十条”的落地,未来入境人员大幅度缩减隔离时间,甚至取消隔离已经是趋势。

如果要给个安慰剂的话,就隔离两天是个意思,就当帮入境人士倒时差了,如果不给安慰剂的话,直接放开也不是不行。

02 有必要大规模增加国际航班

增加国际航班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情。

实际上,近一个月以来,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先后宣布恢复或加密部分国际航线,仅12月份,南航、东航、国航三大航空公司就开通了136条国际航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订票平台数据显示:12月1日-5日,国际机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22%,国际机票平均支付价格环比下降7.2%。

但这还远远不够,继续大规模增加国际航班,直至增加至疫情之前的航班数恐怕才能应付需求,同时会带动中国旅游、酒店、餐饮、航空业的业绩快速恢复,就业机会的快速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航空公司在8月、10月都在增加国际航班,趋势已经不可逆。

中国三大航企前三季度合计亏损逾700亿元(《中国新闻网》),这种亏损当然不能再延续了,航空公司需要赚钱,飞行员需要开飞机,空姐需要有工作。

而且既然要持续提升经济,仅仅靠包机出去抢订单肯定是不够的,日常的出入境航班必须恢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商务、旅行、留学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旦被满足,就意味着财富滚滚而来,中国经济满血复活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老外需要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杭州、义乌……一路买买买。

请想象一下外国客商蜂拥而至,中国商品源源不断从机场、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的场景,那才是中国经济该有的模样。

03 “保卫供应链”必须赢

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保供应链的问题,我们只引用官方新闻。

经济观察网报道:12月6日,台积电在官网公布一则消息称,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动工建设一座3nm晶圆厂,这证实了此前有关台积电前往美国建3nm工厂的传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积电表示,该晶圆厂计划于2026年开始生产3nm技术,连同此前建设的4nm晶原厂(预计在2024年生产),公司一共在亚利桑那州投资约400亿美元。两座工厂完成后,预计每年生产超过60万片晶圆,最终价值将超过400亿美元。这让亚利桑那州获得了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直接投资,对台积电而言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这个新闻,我们就不解读了,大家自己思考。

《第一财经》出了一篇新闻稿,标题是《苹果供应链趋于多元化 但中国地位尚无法被取代》,观点是很明确的,我们来看看其中的新闻事实:

富士康在中国拥有苹果全球最大的iPhone组装工厂,供应了全球超过70%的iPhone手机。

根据路透社对苹果供应链数据的分析,在截至2019年的五年中,苹果供应链生产基地中,中国供应商基地的占比达到44%至47%,但这一比例在2020年下降至41%,到了去年进一步下降至36%。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今年10月分析认为,中期来看(3-5 年内),苹果在中国以外的组装工厂可以供应美国市场25%-30%的苹果产品长远来看,中国的组装工厂将供应中国市场,中国以外的市场由中国以外的组装工厂供应;组装厂可以在中国和中国以外进行新产品引进(NPI)。

这些都是官方媒体报道的数据和事实,不是来自于猜测。

所以,我们曾发文呼吁一定要留住富士康,富士康对河南、中国都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 年,郑州富士康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全年出口总额达到了 316 亿美元,贡献了郑州进出口总额的 80%,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 60%。

2021 年河南省生产手机 1.6 亿部,约占全国手机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

富士康在河南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富士康带动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就业早就超过了百万,至于税收则更多。

所以,保卫供应链,让富士康有活干,让工人有工作有工资,让苹果继续倚重郑州富士康是极其重要的,对河南有利,对中国有利。

令人欣喜的是,“新十条”落地已经为保卫供应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虽然还需要持续努力,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曙光已经出现。

“保卫供应链”这一战只能赢不能输。

04 多省市将率先实现反弹

在努力抢订单的浪潮中,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是非常突出的,预计这些省的外贸和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餐饮、旅游、航空等)也将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第一季度迎来反弹,这些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将在2023年迎来令人欣喜的变化。

比如,佛山在行动,截至11月28日,佛山全市共签约引进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10个,签约投资额达3132.94亿元人民币。

11月17日-23日苏州市商务局组织开展了赴日包机服务工作,此次大型经贸团组包机服务赴日之旅拿下超过10亿元新订单。该局组织开展的赴法国、德国包机服务也将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4日,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抢单团驱车前往机场,开启为期6天的欧洲行,这是浙江省级商务部门带队出海抢订单的第一团。

一些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比如天齐锂业、万和电气、新宝股份、金马游乐、富信科技、玉马遮阳等都已经竭尽全力先跑起来,努力和海外客户见面,恢复和新增业务合作。

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面对面的交流绝对胜过屏对屏的交流。

更多的省份、城市、企业应该看到“新十条”之后的国家政策趋势,应该读懂政治局会议中这句话——“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一切都在加速回到2019年,大家要齐心合力跑起来,努力挣钱,不能再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