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佑陵

字数:4001,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真是异常吊诡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初,刚刚拿下陕西不久的李自成率军东征,一路势如破竹,在春天的时候就拿下明帝国的首都北京。但当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将定之时,来自东北的清军却后来居上击败了占领北京才四十天的李自成夺占北京。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三个政权的更替,而这都与一座雄关密不可分。那就是控扼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的山海关。那么,为什么清军要拿下山海关才能最终入主中原呢?

在1644年清军从山海关入关之前,其实清军已经多次越过长城进入华北平原。但是这些入关都未能在华北平原站稳脚跟。之所以存在这个现象都是因为山海关的存在。清朝统治者自己就点评过。

乾隆四十三年高宗纯皇帝巡狩盛京谕曰:“山海关京东天险,明代重兵守此以防我朝。而大军每从喜峰、居庸间道内袭,如入无人之境,然终有山海关控扼其间,则内外声势不接,即入其他口,而彼得扰我后路。故贝勒阿敏弃栾、永、遵、迁四城而归,太宗虽怒谴之,而自此遂不亲统大军入口,所克山东、直隶郡邑则不守而去,皆由山海关阻隔之故。”

到了1644年随着吴三桂的献关,清军终于能在华北平原站稳脚跟,出兵四方平定天下。可见军事地理对于王朝兴替的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初北伐之后,就迅速夺取战略要地山海关地区,并及时派兵进驻该地。洪武四年设置永平卫,卫所在永平府内,永平卫官军七千零二十一名。在这期间明军还是以攻势为主,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还不算突出。随着洪武五年徐达北伐的失利,一举消灭北元的战略被迫调整为守边防御。这时山海关的地位就变得重要起来。

洪武十四年正月“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明太祖实录》,当徐达到达山海关地区时,此地的关隘还是原先隋朝修建的渝关。在隋朝时辽西走廊还未成形,而到了明初辽西走廊已经成为东北与华北沟通的重要枢纽。这个时候古渝关的位置就明显不能适应控扼辽西通道的作用。

徐达就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徐达修建山海关后在此设立卫所,进一步强化该地的军事防御。宣德年间调整卫所,山海关管辖八个千户所,兵额一万人,而山海关附近的军队更多有多达37000人的兵额,可见明廷对于这一地区的重视。但是由于明军此时已经成功夺取了辽东,山海关重要程度在明朝大部分的时候是呈下降趋势。

四镇三关制记载“先年建设一卫十所,官军一万员名,后因无事,将七千五百余名调拨一片石一带守边,又将二千调拨辽东大凌河等处驻守,见在止有官军二百八十员名,及城操军二百名。”

但明清战争开始之后,山海关的地位陡然提升。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设立山海关镇,“割蓟镇东协四路属山海关为一镇,该募入卫边兵四千并山海路额兵二千,分为左右营”。此时的山海关镇的范围就包括了原先蓟镇东协的燕河营、抬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所辖地区,具体范围为东至山海关,西至建昌营一带。

▲徐达

在明清战争的前半段,山海关的作用尚不突出。但随着天启初年辽沈陷落,广宁失守,山海关的作用一下子变得紧要起来。

但此时山海关的状况却很不好,在王在晋抵达山海关时记载了自己所见的景象“城周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高四丈一尺,土筑,砖包其外。”但“承平日久,土石剥离……城单薄而非可守,人不能层列,马不能并驰”,更加上这个时候正值辽东兵败“三水门冲成坑堑,各堵堞多至欹斜”。

于是王在晋开始修缮山海关,并提出以山海关为防御核心,通过在八里铺修建重城,然后一步步往西以增强山海关的防御纵深。王在晋方案的重点是以山海关的防御为核心。这个方案自然是根据明军目前的状况而制定的。但这个方案对于前来视察的孙承宗来说,就显得小家子气。孙承宗认为应该立刻抢占宁远,通过宁远筑城来控制辽西,进而一步步恢复全辽。

▲孙承宗

个人认为王在晋方案虽相对保守,但却符合自身实际。王在晋作为与天启皇帝并无渊源的大臣,所能获得的信任与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提出的方案也相对较为保守。而孙承宗则不同,作为天启的帝师又是潜邸旧人,更是新锐内阁大学士,自己所能调配的资源均远远高于王在晋。所以孙承宗有底气提出一个更宏大的方案。

在这个时候,孙承宗的方案还是为了给山海关增加防御纵深,但随着宁远筑城成功,孙承宗似乎找到了一条恢复辽东的法宝,通过筑城一步步从辽西扩展到辽河,进而重新夺回广宁,缩小后金军的活动空间。最开始的修筑锦州还是为了给宁远提供防御纵深,而到了大凌河之时,就不可避免地与后金军正面相遇了。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就成为了孙承宗筑城战略的转折点。明军崇祯四年,第二次督师辽东的孙承宗出关巡视,准备修建大凌河城。皇太极闻听后决定出兵进攻大凌河,阻止明军东扩的趋势。

七月二十日,皇太极率领八旗主力从沈阳出发,由于皇太极在两年前的入关之战中已经初步整合了蒙古部落,此次出兵臣服后金的蒙古部落也出兵助战。两军会合之后,皇太极决定兵分两路,自己率领主力负责围城,而贝勒德格类、阿济格、岳拖率兵两万负责截断大凌河与锦州的联系。

由于之前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失利,皇太极此次攻击并没有选择强攻大凌河,而是选择围困为主。皇太极命令后金军环城挖掘壕沟。此时的大凌河有祖大寿率领的一万三千余战兵,但是大凌河由于修建时间过短只完成了一半的工程,城中储存的粮草也不多,很难支撑长期作战。摆在明军的唯一办法就只剩下解围这一条路。

但此时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从陕西蔓延到山西,明军的边军主力被大量牵制在山陕战场无法东调。大凌河之战只能依靠关外明军自己的力量,但经过数轮较量,关外明军终究不敌皇太极的八旗军。大凌河之战最终以明军的完全失利告终。伴随着大凌河沦陷的,还有从天启初年孙承宗、袁崇焕花费无数钱粮数年精力打造的关宁精锐。此后明军再无实力向东扩充,孙承宗的堡垒战略宣告破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堡垒战略破产相伴的还有关宁防线的动摇。由于后金此时已经控制了蓟辽边外的蒙古部落,关宁防线变成了两面临敌一面临海的狭长危险地带。八旗军更是在整个辽西走廊如入无人之境。

如崇祯九年阿济格入关抢掠,皇太极派多尔衮多铎进攻宁锦进行牵制。清军在辽西的堡垒间随意抢掠。绕出宁远之后,攻打沙河所、中后所、前屯等处……关内外贼兵弥漫。清军行至宁远西四十里的曹家庄,放火焚烧,“宁远悬灯彻夜,翌日,贼即回去,攻打沙河所。”

由于明军缺少野战的实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破坏辽西的屯垦基础。到了松锦之战后,明军更是被压缩到了宁远。而此时的关宁防线已经危如累卵,崇祯十六年随着清军攻破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宁远城已经成了孤城。关宁防线已经维持不下去了,而此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不到一年时间。

那么这条关宁防线是虚耗国力一文不值的存在吗?笔者认为关宁防线的作用如果从防御山海关屏卫京师来说,这个防线价值还是值得的。但从规复辽东来说,这条防线却可谓是离题万里。

十多万的关宁明军被这条防线分割为守兵和战兵,随着城堡越来越多,可供野战的战兵只能越来越少,而无法野战战胜清军,守兵也变成了坐困城堡的死兵。即便明军扩大关宁军队规模,在后勤上也是不可能的,关宁的后勤完全依托于海道,年输送六十万石已经是极限。可以说即便明军有足够的兵,也没有支撑这些兵在辽东作战的后勤条件。

明军的堡垒战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辽东庞大的军费支出成为压垮明朝财政的一个重要推手,辽饷的支出在崇祯三年以后七百四十六四万多。这笔开支是什么概念呢?万历年间持续七年的朝鲜战争才花费780万军费,也就是说光关宁一年的开支就接近一场万历朝鲜战争。这样的财政压力持续二十年,最终造成明朝的彻底崩溃。

▲辽饷

无独有偶三百年后,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再次在辽西走廊打响。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出击北宁线夺取锦州一举切断了东北五十万国军西撤之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关于辽沈战役,大家的印象中是锦州城的强势攻坚。

其实战役的开始东北野战军的第一个拳头正是砸在宁远城(兴城)的头上。9月12日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第11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三个独立师及炮兵旅出击昌黎至兴城一线。在兴城城下东北野战军围城打援之后又迅速夺占石门、安山,14日攻占昌黎。

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从喜峰口进入华北,此时山海关成为孤城,已经起不到阻拦东北野战军入关的作用,傅作义被迫放弃山海关。

▲东北野战军入关

那么为何三百年后东北野战军不攻破山海关就能在华北站稳脚跟,而清军却要非夺占山海关不可呢?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便是吴三桂不献关清军也能进入华北击败李自成。这个观点的重要论据就是三百年后东北野战军带着重装备,也照样从喜峰口入关进入华北分割傅作义集团。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忘了,古今形势的不同。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华北大部已经是我军的根据地足以支撑大军作战,而傅作义却仅仅龟缩于少数大城市,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而三百年前的清军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在北京城下一击不成,就只能再次退回关外,战略风险极大,只有控制住了山海关,清军才能如臂使指,运用自如,即便一时小挫也能重整旗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完山海关的重要性,咱们再来审视一下明末的辽东战略。如上文所述依靠堡垒战术收复辽东在大凌河之战后已经事实破产。而此时明朝如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将关宁防线的定位放在阻隔清军入关上,明朝就能适时调整兵力,甚至可以将锦州放弃全力经营宁远以西。

宁远锦州距离大约为170里,对于失去野战能力的明军来说无疑太过于漫长。节约下来的兵力也能用于关内各战场,庞大的辽饷开支也能降低不少,说不定历史的前进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

《明神宗实录》

《圣武记》

《孙承宗集》

《明帝国边防史》

《明末辽饷问题》

《三朝辽事实录》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潛谷遺稿》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佑陵,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