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要书写香港电影史,

他们的名字是怎么也绕不过去。

他们是港片的最后一位霸主,

也是在“邵氏”亡国土崩瓦解,“嘉禾” “新艺城”平分天下时,最后一位杀入影圈,成就霸业的巨头。——

“永盛电影”的向华胜和向华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向华胜创办了“永胜影业”。

当时纯属小打小闹,那几年成龙很火,他就跟风拍了几部功夫喜剧片,因为手里头没钱。

请的男主角的是哥哥向华强,

电影拍的真的很糟糕,没两年就倒闭了。

直到80年代中期,

香港电影结束了“邵氏”和“嘉禾”的双雄垄断,正式开启了“卫星公司”百花齐放的群雄逐鹿后,

向氏兄弟又杀了回来。

回来的理由也很简单,拍电影玩意是真的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会的香港电影,动不动就出现千万票房的电影。1981年“嘉禾”的《摩登报销》卖了1700万票房,1982年,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卖了2600万...

向华强和向华胜是真的很心动,

这不比在做别的生意要强。

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向氏兄弟回来了,公司从“永胜”改名“永盛”。

名字透露出,向华胜的转变:

公司刚创业时年轻,就希望永远胜利;到二十七八岁的时候知道人不可能永远胜利,就改成‘茂盛’的‘盛’,希望‘永远茂盛’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证明。

想靠电影发大财的向华胜,把拍电影想简单了。

电影是能赚钱,但抽水也是真的多。

按照当时的票房分成规定:电影的娱乐税要交15%,院线分走47%,再加上发行宣传的5%的费用,实际上只能拿30%,就是拿到了这30%还要扣除大约20%的拍摄成本,实际到手只有10%左右。

也就是说,拍一部电影,有1000万票房,但实际对制片公司来说,它的净利只有100万左右。

在整个香港电影的市场里面,只有像当年的“邵氏”和“嘉禾”那样,拥有独立自主的院线,拍电影才能赚到钱,而小公司呢,会了尽可能多赚点钱,又不断地去压榨演员,导演,摄影师等制作片酬...

在这样的小作坊式体系下,

小公司基本都是在给大公司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像“永盛电影”这样极具背景的公司,也同样被市场戏弄,吃瘪了。两兄弟,一直在亏钱。

再这么亏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说白了,拍电影就是为了挣钱,所以也不要不搞虚头巴脑,去拍什么文艺片,拍什么好电影,只要能挣到钱的就是好电影。于是在1987年,向华胜把公司的口号改了:“永盛出品,充满娱乐性”。

口号已经摆明了永盛的态度。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嘉禾贡献,最佳影片”

”新艺城出品,观众有信心”

跟,邵氏,嘉禾,新艺城都不同,

永盛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挣钱去的,它根本就不顾什么口碑...拍什么东西什么赚钱,永盛就拍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那些年新艺城的《追女仔》和《最佳拍档》系列大卖,永盛也就跟风模仿一起拍。

当然,那会跟风拍片公司并不在少数。

而永盛之所以能成功,得益于给永盛带来第一桶金,并随后在香港电影中群雄逐鹿的王晶。

离开邵氏的王晶,被向华胜高薪邀请去了永盛。

王晶,也没辜负两兄弟的期待,模仿着新艺城拍了《精装追女仔》和《最佳损友》系列。

这两部电影,给永盛在真正以上积累了第一桶金,在香港各大影视巨头里,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永盛的”成绩“,嘉禾的老板邹文怀,曾经要收拢永盛。为此,他开出了一笔让向家两兄弟无法拒绝的筹码,但是被两兄弟拒绝掉了。

永盛的成功模式,一直都是跟风模仿和衍生IP,

信息又准又快,看到有什么题材受欢迎,还没等它下档,就已经召集了所有的幕后班底,把同样题材的电影给拍出来了。观众的口味是会变的,要趁观众还在上一部电影的兴头上时,把钱给挣了。

比如,1986年金公主的《英雄本色》轰动香港,“永盛”就炮制了《英雄好汉》以及它的前传《江湖情》,尽管的《英雄本色23》没有联系,

但因为那年的“英雄片”是当时的热门IP,所以《英雄好汉》和《江湖情》也都拿下了不错的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麦当雄的《跛豪》为传记片创下了3800万的港片票房,香港电影年度票房位于第3。

而永盛则照葫芦画瓢,延续着“跛豪”的热度,打造出了《五亿探长雷洛传》挣了3100万票房。

后来看着自家的《五亿探长雷洛传》卖了3100万票房,于是又紧接着拍了两部续集《五亿探长雷洛传之雷老虎》和《五亿探长雷洛传之父子情仇》分别又给赚了3000万票房和2300万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白了,永盛能成功,靠两点:

第一:跟事事,抢热度,什么火拍什么。

第二:打造续集,做“IP电影”。

你用今天的来看,永盛的商业模式,并不算多么的卓越,但是“永盛”有一个很好的老板向华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华胜是一个颇具手腕和能力的人。

就拿《雷诺传》来说,雷诺的原型是曾经的华人探长吕乐,虽然人家后来被通缉,失势跑去了台湾,但是在香港还是留有一些人脉和资源在的。就算不谈这些,拍传记,也要经过本人的同意吧。

所以,当时是有不少公司是想拍“吕乐”的传记电影,但是奈何背景不够深,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找到跟吕乐见上面,向华胜有这个能耐,并且亲自飞到了台湾跟吕乐本人谈的电影拍摄计划。

因为《雷诺传》里也涉及到“跛豪”的戏份,要拍他,也需要人同意,而向华胜跟跛豪本人就很熟。整部《雷诺传》涉及的主要人物,在电影开拍前,几乎都经过了原型本人的同意与授权。

而完成这一切,向华胜仅仅用了半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半个月的时间,向华胜就处理好了所有的电影的筹备事宜和谈判工作,全身心把片场交给导演。

仅仅是这效率而言,许多电影公司就算不上“永盛”,你是想拍同样题材的,但是真没那本事啊,

可向华胜有,不仅有,还把事情办的很漂亮。他跟那些同样有手腕的人,借着拍电影的名头,实际上做偷鸡摸狗的人不同,向华胜是真想拍电影,

在电影这块,他绝不是一个花架子。

用王晶的话来说:

“他从来未正式当过导演,也未读过电影专科,但电影触觉之敏锐,今日我仍未见人出其右。

而他胆识过人,决断力强,也是电影圈少有的,

所以相处几年,他在我身上吸收了不少,

而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就能理解,《英雄本色》轰动影坛后,

一夜之间出现了30多部模仿电影,

为什么“永盛”能成功,

原因就是因为:向华胜。

拍戏,要想成功,是一定要有真实感。

而在,江湖之外,向华胜是有这样的生活体验的,一辈子的酸甜苦辣都吃过,一下子上天,一下子入地。从最穷到极富的人生,这让向华胜感受颇多,做电影也就占了先天的便宜。

懂生活,也就懂了戏剧人生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向华胜跟哥哥向华强分家一样,“永盛”其实一直都是由弟弟在掌舵,哥哥向华强更多的时候,负责表演以及幕后的筹备以及谈判工作。

当然不仅如此,“永盛”除了向华强自己以外,还有着王晶、黄炳耀、萧若元等足球多谋的军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王晶的一部《赌神》创造了3700万的票房,位居当年的票房榜冠军,这也让“永盛”成为了继“邵氏”“嘉禾”“新艺城”之后,第四家获得过“年度票房榜冠军”的电影公司。其后的《赌圣》《赌侠》《逃学威龙》更是一部比一部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向华胜在“两周一成”的时候,

跟周星驰签约了12部戏,周润发也签了4部。至于为什么没有找成龙拍戏呢,因为向华胜这人,绝不相信自己有魄力,能够凭借着人情教人拍戏,愿意跟他合作的演员基本都有两点。

第一,片子要好,

第二,也是要给足够多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华胜跟刘德华合作,刘德华只要15万片酬,最后向华胜给了刘德华30万一部戏的片酬。

而周润发1987年第一次跟向华胜合作拍《英雄好汉》,周润发开价80万,最后看人情,只要70万。

而周星驰则基本上70万一部戏,

成龙不行,成龙真的太贵了。

早从1985年开始,成龙的片酬就已经超过了200万一部戏,后来1992年片酬大涨,成龙的片酬高达2000万一部戏,这么多钱除了巨头嘉禾能给,像永盛这样的公司,就是再厉害,也给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永盛”的主要市场依旧是在东南亚,

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牌的艺人也只有“刘德华”,

而周星驰呢,虽然跟永盛合作过11部电影,但是周星驰的合约一直都在挖掘他的伯乐李修贤那边。

后来就是两人闹不愉快,重签订协议的时候,周星驰也是在1991年跟大都会、永盛、三和,达成了四方协议,也就是说,除了永盛以外,周星驰还可以跟其他3家公司拍片。

所以在业内有句话:“周星驰的爆款,未必是永盛的,但是永生的爆款,一定会有周星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句话也没说错,在1992年,周星驰跟永盛合作的《鹿鼎记》《逃学威龙2》《武状元苏乞儿》全破了2000万票房,算下来,那年永盛赚了2.5亿票房,而那年整个香港才10亿票房。

更何况,6年,永盛拿了年度票房4冠。

所以这个成绩,向华胜也很骄傲:

“一年10亿票房有2.5亿是我的,一年电影票房的第一、二名都是我的。以前在港台,我们中国片都输给外国电影,没赢过一次。我说过两年后你看看,结果把他们打到第三第五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没有强大的发行系统和院线支撑的“永盛”,凭借着年年傲人的电影票房战绩,

超越了“嘉禾”,“邵氏”,“金公主”这样的巨头,成为了香港电影90年代最后一位傲视群雄的霸主。

只是,繁华的背后,尽显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盛虽然傲视群雄,但它终究只是一家制片公司,它所做到的也仅是制片公司能够达到的最高峰。

它赚的钱,根本就不够多。

因为根据票房的分成,院线还要分走47%的利润,也就是说一部片子卖2000万,有差不多1000万是被院线给拿走了,而永盛没有自己院线。

就是票房再多,永盛自己却只能拿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明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卖了4300万的票房,但在扣除一切成本后,永盛自己只拿了400多万...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

制片公司不赚钱,而演员也不赚钱。

香港电影的“小作坊”的体系迟早要出问题。

因为票房收益是所有矛盾的遮羞布。所以1992年引发的“港片泡沫”最终还是在1993年暴雷了...

整个香港电影都处在萎靡不振的环境里,

原来还能靠高票房的收益来遮羞,可摆在永盛面前的困境就是,整个香港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并不好,而到老板和演员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少,

大家最后都分道扬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早离开的是王晶。

1992年,早已窥探到市场风向的变化的王晶发现,大片时代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商业利益。

低成本的B级片将大有钱而赚,

可在向华胜主导的“永盛”里,因为有周星驰,刘德华在内的金字招牌,向华胜虽然是想赚钱,但是他更要脸,不愿意怀了自己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1992年,王晶在“台湾金主“学者有限公司”老板蔡松林的支持下”离开了永盛,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拍级片路线的低成本电影。

事实证明,B级片赚钱,

但也因其不少“大跌眼镜”的情节引发了争议。

不过王晶不在乎这些,嘉禾也不管这些。1992年,在王晶独立后不久,巨头嘉禾叶加入了投资,并且开出了很好的条件,差不多所有的制作费用也都是“嘉禾”来出,然后就是票房赚了就分钱。

某种程度上,王晶独立后的工作室,还跟以前一样拍电影,只是创作室更自由了,而且还跳过了永盛分账的这个环节,赚的还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王晶这样的独立门户的人,并不在少数。

某种程度上,自立门户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即便是投资王晶的“嘉禾”,他们的现状也亦是如此。

90年中后期,随着嘉禾手底下的“卫星公司”的洪金宝,徐克,成龙,他们越来越厉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也都搞起了自立门户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嘉禾”作为母公司的权力空心化。

大家都有本事,且能拉到投资,完全是可以跳过“嘉禾”这一层的...于是,那个年代,巨头底下的群雄逐鹿,本就是90年代香港电影的趋势...

而“周星驰和刘德华,也相继约满后,离开了“永盛”自立门户,此后不久,刘德华开了叫“天幕”的公司,而周星驰的公司名字则叫“彩星”...

两人开启了各自的辛苦创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

1993年,向华胜自己也觉得电影市场前景惨淡,

离开了“永盛”,把金子招牌留给了哥哥向华胜,而自己则去了澳门发展...哥哥向华胜,在接下“永盛”的牌子后,成立了“永盛娱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之前的兄弟班,变成了夫妻档...

向华强和陈岚,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默契,并很快再一次与王晶,李连杰,刘德华达成了深度的合作,只是跟向华胜主导的“永盛”不同的是,向华强的“永盛娱乐”以纯投资出品项目为主。

它并不参与或干涉导演的创作...

虽然“永盛”的故事还在延续,只是港片40年的分合纵横,“永盛”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傲视群雄的“永盛”,它也跟嘉禾他们一样,在华语电影的史书上留下了厚重的几页,随后消失在洪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王晶悼念向华胜:很愕然 他是很有才华的老板

刘德华曾催向华胜写自传 想拍成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