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宝到底睡得好不好?

不制造焦虑,也不躺平,客观地来说一下到底怎么样的睡眠对婴幼儿来说是合适的。

睡眠健康五要素

睡眠健康五要素摘自马克∙维斯布朗博士的《婴幼儿睡眠圣经》,这五个要素还是比较客观的。

1.睡眠总量

每天平均的睡眠总量要足够,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睡眠总量建议是一个理想值,少于两小时以内都是相对合适的睡眠量。

比如6月龄的14.5小时,合适范围就是12.5-14.5小时。

(这个解释过,定一个数值是为了避免有些人觉得跟合适范围相差不远而忽视了孩子的睡眠需求,长期低于合适范围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影响的)

2.白天的睡眠状况

白天的睡眠也非常重要,白天睡眠太少,容易引起过度疲劳,夜醒频繁等情况。

白天睡得好,晚上才会睡得好。这个误区还是挺常见的,最近还是常听到有人说白天不让孩子睡,这样晚上才睡得好。

尤其有一种状况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睡眠极度缺乏之后,晚上会睡得特别好,突然能睡整觉,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不理想的状况。

3.睡眠稳定性:是否能持续入睡

婴儿能连续睡眠的能力,会不会频繁醒来需要再哄睡,有没有小觉短,一个睡眠周期结束是不是能接上第二个睡眠周期。

简单来说就是会不会夜醒频繁跟小觉短。

这点要注意并非哄睡习惯一定会造成睡眠问题,每个孩子对睡眠联想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哄睡方式并非评估睡眠的要素之一。

4.睡眠安排的合理性(全天作息,生物钟)

有没有合理地安排睡眠,是否有稳定的作息,每天晚上入睡跟早上起床的时间是否接近。

3-4月龄后作息就比较会影响睡眠,尤其有些孩子对作息比较敏感的。要特别注意晚上入睡的时间跟早上醒来的时间,这两个时间影响作息最多。

5.睡眠的规律性(清醒间隔,小觉次数等)

有没有相对固定的清醒间隔,小觉次数是否每天一样,睡眠的时间是不是有规律。

(貌似跟第4点很像,我也曾经认为是在说同一件事情。)

第5点说的是清醒间隔是否合理,小觉次数是否合理。按下面的表格,误差在两个月内都是比较合适的范围。

太早并觉,清醒间隔太长容易过度疲劳。太晚并觉,清醒间隔太短容易睡眠碎片化。这些都会引起小觉短,哄睡难,作息不稳定,频繁夜醒。

除了上面五个要素,还要关注下面这几点。

安全与安全感

安全永远是首要关注点,这个也不要说是国外那一套,跟这些无关。法伯睡眠宝典内有提到6个月前不建议分房睡,国内婴幼儿睡眠指南也建议最好选择同房分床睡。

划重点,别咬字眼,婴幼儿,尤其6个月前,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睡眠空间,保证孩子的安全,不管同床或分床都一样。

分床≠没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多方面养育上的。新生儿的视力有限,人类是穴居动物,有限的空间更能让孩子更容易确认环境是否一致。

能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觉得母婴同床可以促进亲子关系,那我不反对。

6个月后安全性会比较高了,但还是要注意安全隐患。这个时候要怎么选择是个人的事情,我不评论,但是6个月前只有标准答案,同房分床(独立空间)。

分离焦虑,睡眠训练,二胎及多胎的睡眠等,都要考虑到情感的支撑。(安全感or安全依附关系的建立)

不要只考虑到前五个要素,过度地使用睡眠训练,反而造成安全感的破坏。

提前考虑到生活上的变化,做好相对应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育压力

关注孩子睡眠是为了什么?生长,发育,还有稳定的情绪。除了睡眠之外的时间, 陪伴也非常重要。

而婴儿很小就能读懂父母的情绪,长期牺牲自己,疲惫跟低落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

所以也要适当地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平衡孩子跟自己的状态。(当然那种带孩子跟打鸡血一样,越累越开心的当我没说。)

自己能有充分的休息,对孩子也是好的,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本来就比大人多很多,合理的安排应该还是能有足够休息时间的。

Joe爸的碎碎念

多说了几点,就是大家自己思考思考孩子的睡眠状态是不是在一个合适的状态。

养育没有绝对答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还是要以实际状况去评估,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

别无视孩子的需求,也别自行脑补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