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2重型隐身轰炸机独木难支的情况下,美国军方如期公开了双发中型B21轰炸机。按照美国军方的说法,这是一种可以替代B2及B1B轰炸机的新一代主战装备,美国媒体甚至将其描述为6代飞机。

如果仅从航程载弹量来看, B21轰炸机比其前辈 B2轰炸机非但没有优势,反而还显得相当的柔弱:它的载弹量和航程和B2相比简直就是大跳水。但是美国为什么会对这种双发中型轰炸机寄予厚望呢?除了B21采购成本更低之外,它在信息战能力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美军宣称,B21轰炸可以作为21世纪中后期作战的重要信息节点。这表明这种飞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分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正因为如此,美方宣称这种新型轰炸机的采购量有可能会超过100架。

不过理想虽然丰满,但是要想落到实处却有很大的困难。比如按照美国隐身飞机的量产潜规则,在正式量产之前先要迈过一个坎:那就是要深入假想敌领空进行试探飞行,在确认敌方雷达和反隐身系统没有反应之后,这种新型隐身轰炸机才能进入正式量产状态。而在这个入侵试飞的过程中, B21轰炸机将会面临严重风险。
隐身飞机在进入量产之前深入敌方领空进行试探飞行,这是美国人的一个惯例。美国媒体就曾披露, 当年B2隐身轰炸机在量产之前,就曾多次深入到苏联纵深空域和重要目标上空进行秘密测试飞行,在确认苏联防空部队没有察觉之后,B2轰炸机才正式进入量产。


美国B2轰炸机这种量产前的试探行为,虽然看上去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从实战角度上看却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只有在对手雷达网中通过检验的隐形飞机,才是一种能真正适应战争的武器。相反如果不经过对方防空网的实际检测,仅仅是利用本国的雷达和计算数据给隐身飞机打高分,那么在战时肯定是会要付出代价的。在这方面俄罗斯的苏57隐身战斗机就可以说是一个反面教材。

作为量产规模达到上百架的美军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轰炸机在量产之前,肯定也会像它的前辈B2轰炸机一样,会在某个时刻偷偷的潜入到假想敌的领空进行试探飞行。不过和当年B2隐身轰炸机服役环境不同的是:目前反隐身雷达和各种反隐身设备在各国已经开始装备,还有一些更先进的反隐身系统也正在研发之中。因此对B21而言,深入假想敌领空进行试探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举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被对方逮住,甚至有可能被直接击落。
比如,美国的主要对手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多款米波反隐身雷达。虽然B21轰炸机在研发过程中也针对米波雷达进行了一些反制处理,但这毕竟都是理论上的东西, B21轰炸机能否在实际测试场景中不被对方米波反隐身雷达发现还是一个问号。

另外,各类先进的红外探测系统也具备强大的反隐身能力。目前先进的机载红外探测设备具备在100公里之外搜索隐身飞机的能力,如果B21轰炸机在入侵的过程中被对方机载红外系统发现的话,也将会面临插翅难的局面。

更让B21感到胆战心惊的是,其对手现在也拥有了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对方隐身飞机在关键目标上空肯定会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巡逻。如果B21在入侵的过程中遇上了对方隐身战斗机,估计也只能在被击落和被活捉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简言之, B21轰炸机理论上确实比较先进,但毕竟是时代不同了:现在反隐身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隐身飞机也不再是美国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B21轰炸机能否在初期的入侵试探中挺过来,并顺利进入量产阶段,将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