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音乐节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持续火爆,从摇滚到电音、从嘻哈到爵士、从流行到古典……海内外户外音乐节既唤醒了乐迷的音乐魂,又带来异彩纷呈的体验,让全球观众们趋之若鹜。
此外,户外音乐节近十年来在数量规模、辐射城市、音乐类型,以及表现形式,甚至是商业模式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因疫情遭到重创,但是户外音乐节线下的互动体验和现场氛围,仍然是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乐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资源,更是一种产业形态。这种复合的属性也推动着户外音乐节蓬勃发展。本月的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 research)行业专栏,将对自带强文化娱乐属性的户外音乐节进行浅析,由此再结合案例观察户外音乐节的发展与模式,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势,同时更透彻地认识当今户外音乐节的社会经济价值。
1►
音乐节的由来
音乐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人经常举办音乐、美术和体育等盛事。在英国,世俗音乐的音乐节始于18世纪,最早于1784年专为韩德尔在西敏寺举行的音乐节。此后韩德尔音乐节几乎不间断地举行直到20世纪。而始于1946年的达姆斯塔特夏季音乐节是西方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事件,被许多学者称之为音乐节的成立之年,同时也被认为是先锋音乐发展的“零点”,所产生的影响几乎延伸到20世纪末。
音乐节三个字虽然深入人心,但却无法给音乐节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德国音乐学家Franz Willnauer撰写的《德国艺术节一览》一文中对音乐节存在的意义赋予了如下四个标准:出色的节目、典范的演出、无与伦比的呈现形式和鲜明的理念氛围。我们可以把音乐节的演出形式概括为在某个主题的号召下,很多艺术家聚集在特定的地方,为观众带来一系列演出,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包含多种音乐形式。
2►
户外音乐节的概念
户外音乐节是从西方舶来的音乐表演形式,但户外音乐表演在人类音乐的历史上早已有之。户外音乐节原本以古典音乐为其主要音乐风格,19、20世纪的西方世界正处在古典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但在古典音乐节中,也出现了允许观众站立及自由走动的逍遥音乐节、强调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柏林森林音乐节。这两种音乐节形式建立起了户外音乐节的两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身体的解放和户外环境的融合。这两个条件也是户外音乐节区别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的关键所在。
现当代意义上的户外音乐节概念成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户外音乐节开放的场地构成对群体互动仪式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户外音乐节的场地多设置在江边、海边、公园等开阔的环境,多是设置在贴近自然的场所,这种开放的交互方式,能使听者和表演者的实现即时互动,户外的空间使得参与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出包括身体、声音的即时反应。
同时户外音乐节的观众区没有固定的座位,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界限被打破,激烈的碰撞,使得人群越来越密集、兴奋,观众也可以尖叫呐喊、大声同表演者进行互动。“节奏的律动、音响的震荡和体能的消耗融合在了一起,表演者和观众共同用身体叙事的方式在实现生命的燃烧”。
3►
国外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50、60年代初户外音乐节一直是爵士乐和民歌的天下,其中最著名的音乐节要数每年一度的在罗得岛纽波特举行的音乐节。在这个著名的音乐盛会上爵士、民歌歌手竟相登台表演,各位歌手的表演精彩纷呈。同样,小规模的爵士音乐节为英国的“节奏与布鲁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直接影响了60年代中期的一些著名的乐队。
1967年在蒙特雷举行的首届摇滚音乐节,初衷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下推出一种“嬉皮运动”世代的“新音乐”,引起了当时美国许多唱片公司的重视。在这以后的三年中,仅仅在美国就举行了大约30次的音乐节,共有250万人次参加,同时在这些摇滚音乐节上,出现了一种嬉皮士的神秘气氛。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第一届(1969年)就吸引了40万人参加,当时音乐节的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这场盛大的狂欢持续了三天,最终成为上世纪60年代西方嬉皮运动象征性的标志之一。
这在当时创造了一个纪录。但是这个纪录仅仅维持到了1973年,将近60万的摇滚歌迷涌到印地安那州的沃特金斯伦去倾听“Allman Brothers Band(奥尔曼兄弟乐队)”、“Grateful Dead(感恩而死乐队)”的演唱。
可以说国外户外音乐节的盛兴与摇滚乐密不可分。但由于环境设施不完善,天气因素影响严重,同时音乐节还牵涉到大笔的资金开支,进入70年代后户外音乐节的热潮渐渐降温。盛大、嘈杂、无序更成为了70年代后和80年代音乐节的主要特点。然而1985年6月13日在伦敦的温布利体育场和费城的约翰.F.肯尼迪竞技场同时举行的The Live Aid(拯救世界)演唱会,是众多明星完美无私的合作,全球实况转播,为拯救非洲饥民募集到5400万英镑的捐款,这一切都使之成为户外摇滚音乐节历史上的一个永久的纪念。
近十年来,户外音乐节已经从欧美数百万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产业中颇具竞争力的盈利性活动。就美国户外音乐节而言,每年就拥有超过3200万人参加,成为拥有大量企业支持的主流产业。单单是Coachella(科切拉)音乐节,在2017年共收入1.146亿美元,创下了同类型活动收入破亿的记录。
音乐节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烙印。“去过音乐节”也被看到是值得称羡的生活阅历。在美国,人们会问“你去过Coachella(科切拉)音乐节吗?”在英国则是“你去过Glastonbury Music Festival(格拉斯顿伯利音乐节)吗?”此外,日本Summer Sonic(夏日音速)音乐节从2000年开始一直是亚洲最大规模的顶级户外音乐节。而自1997年在洛杉矶开始举办的EDC电音节是全球电子音乐节的鼻祖,与比利时Tomorrow Land(明日世界)、迈阿密Ultra Music Festival(超时代音乐节)并称为全球三大户外电子音乐节。
国外户外音乐节与各式多元文化的交融上堪称典范,同时在运营、管理、营销、盈利等模式上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参考资料:
冶鸿德,“零点” 迷局及其思潮解构
殷玉环,户外流行音乐节的文化历史溯源
新浪娱乐,国外音乐节发展简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