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名叫《12次列车》,看过电影的人无不对电影中果断指挥列车后退,避免列车被洪水淹没的女列车长留有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也是当时年仅24岁的列车乘警李日奎,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笔者一起走进63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三天三夜。

1959年初,年仅24岁的李日奎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选派到沈阳至北京的第11/12次列车上担任乘警,并兼任列车临时党支部书记。

谈起当年的11/12次列车,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因为它的前身是3/4次列车,稍微懂些铁路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当年列车的编号越小就代表着其地位越重要,排在3/4次列车前面的是当时从北京发往莫斯科的1/2次列车。

能够在12次列车上工作是当时所有铁路工作人员梦寐以求的事情,车上四十多名女乘务员当时是从整个东北铁路局数千名乘务员中挑选出来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都不为过。

李日奎当时所在的车组主要是由女乘务员组成,因为就被命名为“三八”女子包乘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百里挑一的年轻的乘务员们都是好样的!

在1959年的夏天,李日奎带着年轻的乘务员们一起战胜了洪水,保住了上千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和整个列车的安全,用信念与斗志谱写了一曲高亢的抗洪交响曲!

1959年7月21日晚上十点钟,沈阳至北京的12次列车在电闪雷鸣的雨夜中缓缓驶出沈阳站前往北京,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次列车上的人们将面临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也让他们所有人永生难忘。

随着列车缓缓前进,雨也越下越大,列车驶离沈阳站已经四个多小时了,雨势还不见减弱,正当列车冒着倾盆大雨向前疾驰时,列车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闪烁起了红色的信号灯,列车缓缓停在了锦西至山海关中一个叫前卫的小车站不远处的一座铁路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窗外大雨滂沱,车内的旅客们也大多进入了梦乡,车厢里安静祥和的气氛与窗外的倾盆大雨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是夜间行驶,忙完工作后,车上惟一的乘警李日奎已经十分疲倦,准备休息一下。

他刚刚合上眼,值班的副列车长李桂琴就急匆匆地赶来把他喊醒:“李书记,你快看看吧,外面的雨下得太吓人了,我们列车现在就停在桥上,这桥下的水一个劲儿地往上涨,要是桥塌了,我们这一车的人就全毁了!”

李日奎闻听此言,连忙爬起来去查看情况。原来是一名女列车员因为害怕,无意中打开窗户才察觉到了外边的情况,她立即报告给了李桂琴,这才找到了李日奎。

时隔数十年再次谈起这件事,李日奎感叹地说道:“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那位非常‘胆小’的列车员,要不是她,我们这一车人就全完了……”

当李日奎打开车窗向外看去时,他的脑海中嗡地一下,只见外面黑乎乎的一片,咆哮不止的洪水正向列车冲来,李日奎的脑海中顿时涌现出一个念头,必须要下车了解清楚情况,确保列车安全。

狂风卷着暴雨不断敲击列车的车体,李日奎刚跳下列车,衣服就被大雨淋透了,他环视列车四周的情况,发现火车车头部分已经越过了桥体,但全列的十二节车厢还停留在桥上,此时,汹涌的洪水已经漫过了桥墩,不断拍打着车轮下的桥面,列车就像一条孤零零的蛟龙趴在水面上,情况十分危险。

李日奎连忙跑到前面去找火车司机,却发现驾驶室里的三个人全都睡着了,无论他怎样大喊,洪水的拍打声都将他的声音淹没了,情急之下,他翻身攀上火车后面的煤车厢,从铲煤口处爬进了驾驶室。

李日奎喊醒司机,焦急地说道:“师傅,为什么不往前开车了?”

睡眼惺忪的司机告诉李日奎:“前面的铁路被洪水冲毁了,训道员给了信号,不能再往前开了。”

“那也不能停在桥上啊!这样太危险了,要是水再涨高点,我们一车人就全完了。”

司机无奈地说道:“那也没办法,前面走不了,列车没法前进啊!”

李日奎提议道:“那能不能让列车退出桥上呢?”

李日奎与司机商量了半天,但司机均以没有调度命令不能开车为由坚决拒绝后退,李日奎指着窗外大声说道:“你看看,所有的通讯设备都被冲毁了,上哪里去找调度命令要行车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忆起往事,李日奎感慨地说:“在铁路上,有一条铁的纪律,要想让车轮动一下,必须要有调度命令,这可是事关重大,没有哪个司机敢随便开车的。”

虽然如此,但当时情况紧急,李日奎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肩负着列车上近千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他拔出腰上的佩枪,对司机说道:“我是人民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权采取非常措施,请你立即往回退车,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在李日奎的执意要求下,司机终于发动火车缓缓向后退去,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分多钟,就在列车退出桥上约200米左右时,刚刚还完好的一座桥突然发出轰隆巨响,紧接着桥梁就消失在了急流之中,车上的人全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紧要关头,李日奎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挺身而出,与死神争夺得到了这弥足珍贵的两分多钟,对于当时亮枪这一举动,李日奎说道:“因为这是党和人民赋予人民警察在关键时刻,为行使权力和责任义务的一种象征!”

时间来到22日凌晨5点20分,天色已经大亮,刚刚离开了梦乡的乘客们透过车窗朝外看去,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铺天盖地的洪水朝列车涌来,在洪水的前面,是奔逃而来的人群,洪水经过的村庄瞬间就被吞没了。

顾不上惊讶和害怕,李日奎连忙组织乘务员和旅客一起来营救灾民,有的旅客也自发地打开车窗拼命往上拽人。

由于水势不断扩大,列车只能再次后退,就这样连续退了三次才停止,列车每次往后退行不久,原来停车的位置就被洪水占领了,在列车往后退的这段时间里,列车上的人总共营救了350多名灾民。

事后据当地政府统计,在这次洪水中,除了当时在列车上的乘客以及被营救上来的350多人外,洪水经过的三个村子3900多名村民无一生还。

列车一直后退到了一处地势比较高的位置停了下来,不敢再动了,因为前面和后面的路都被洪水冲垮了,虽然洪水肆虐,但却一直从列车的四周通过,列车所在的地方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由于洪水肆虐,列车与外界的联络全部中断,当时列车上的秩序非常乱,没有人能在天灾面前保持冷静,大家都慌作一团,灾民们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在洪水中丧生的亲人名字,李日奎与列车长张敏媛及其他乘务人员竭尽全力地维持列车秩序。

就在这时,一名穿着军服,佩戴大校军衔的中年男子找到了李日奎,对他说道:“书记同志,我是共产党员、军人,请分配给我任务!”

李日奎看了对方的证件后神情一振,他毫不客气地说道:“首长,那就请您将列车上的军人组织起来,帮我们维持秩序。”

这位大校随后通过车上的广播召集了三十多名不同军衔的军人组成了警卫队,负责安抚群众、维持秩序。

在李日奎等乘务员以及军人的努力下,旅客们惊慌的情绪逐渐平息,以李日奎为首的列车党支部又组织车上的军人、干部和工人等一些年轻力壮的旅客,将车上能用的被单、绳子等系在一起,从洪水中救人。

让李日奎感动的是,很多旅客主动将自己的腰带解下来系成长绳子,帮助他们救援,到上午十点多洪水退下去之前,他们又从湍急的洪水中救出了9名灾民。

等到水势稍缓后,李日奎又赶紧带人跳进河里救人,可是无论他们做了多少努力,最终只能从河里捞上来两百多具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太阳也出来了,由于天气闷热,加上饥渴难耐,很多旅客都病倒了,到下午五六点钟时,列车上已经弹尽粮绝了。

李日奎、张敏媛等列车工作人员又面临了一个新的考验,那就是从哪里为旅客们弄点吃的,经过列车临时党支部开会讨论决定,由李日奎带着行李员马玉林等人组织军人、党员为大家找吃的,张敏媛等人负责照顾列车上的一千多人。

这时,李日奎几个人突然发现河水中顺流飘过来很多面袋子、米袋子等,他们连忙跳下河捞了几袋子面粉和大米,大米已经完全被河水浸透了,根本没法吃,好在面粉只湿了薄薄的一层,于是便决定给大家烙饼吃。

洪水过后,河中什么东西都有,大家又捞上来几口大锅,几名旅客也跑到上坡上捡了一些木柴,大家一起动手,一直忙活到天黑,李日奎他们一共烙了一千多张饼,一次分发给小孩、老人、妇女,等所有旅客都津津有味地吃上了热乎乎的烙饼时,李日奎等人已经累得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与洪水搏斗的第一天就在惊心动魄当中度过了。

第二天早上,旅客中有人听到上方传来飞机发动机的声音,连忙大喊道:“飞机来了,飞机来了!”

大家跑到上坡上使劲地挥舞着自己手中最鲜艳的东西,想要借此引起飞机的注意,果然,两架小型飞机在列车上空盘旋了两周之后,调头飞走了。

人们在焦急难熬的等待中度过了半个多小时,再次听到天空中传来轰鸣的声音,只见三架大型运输机从远处飞来,到列车上空时速度逐渐降低,舱门打开后在列车的周围投下来了很多木箱子。

李日奎召集大家将空投下来的木箱子全都抬了回来,拆开后只见里面装满了药品、食物、衣服等物品,大家将所有的木箱子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对李日奎说道:“李书记,请党组织进行分配。”

于是,在李日奎的指挥下,乘务员将这些救济物品一一分配给大家,当天下午四点多钟,一艘冲锋舟从河对岸疾驰而来,这是领导们来看望被困在洪水中的旅客和灾民。

冲锋舟上乘坐的有东北铁路局局长王光文、锦州铁路局局长杨国辉,此外还有当地党、政、军的一些领导,当王光文局长看到列车和旅客全都安然无恙后,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笑容。

他紧紧握着李日奎的手,激动地说道:“昨天发大水的时候可把我们急坏了,绥中车站调度报告说12次列车已经开过去了,可是山海关那边的调度报告说车没有过来,我们都在担心这列列车是不是失踪了呢!”

随后,领导们与乘务员、旅客和灾民一起在被困在水中的列车旁合了影,领导们鼓励大家要战胜困难,坚持到最后胜利。

第三天,水慢慢地退了下去,太阳也出来了,天气闷热得吓人,大家在沉闷中熬过了整个白天,到了傍晚,有旅客就提议说:“我们就这么待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干脆我们开个联欢会吧!”

这时,队伍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这么多灾民在洪水中失去了亲人,这个时候搞联欢会不合适;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天气这么热,气氛还这么苦闷,没病也得熬出病来了,还不如在空闲的时候组织联欢会热闹热闹,再说了,战争中死了那么多战友,不还是要开联欢会吗?

在这种情况下,李日奎立即组织召开党支部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决定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自己战胜困难。

于是,山坡上点燃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坐了好几层,首先是能歌善舞的列车员为大家表演了黄梅戏、二人转等精彩节目,引起了旅客们的叫好声,紧接着旅客们当中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站了出来,他们先后表演了舞蹈、相声、歌曲等节目,篝火映红了大家的脸庞,动人的歌声也让人忘却了大家正置身于洪水当中……

第四天一大早,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12次列车终于迎来了调度命令,按照调度要求,列车缓缓后退到锦州车站,伴随着汽笛声和旅客们的欢呼声,列车缓缓启动了。

当天晚上,列车驶回了沈阳站,人们像迎接英雄似的迎接了李日奎他们车组的全体工作人员,铁路局的领导们对李日奎在当时那种险情下处置得当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北铁路局局长王光文赞扬他们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从来没有过旅客列车运行途中,在没有调度命令的情况下后退的先例,只有‘三八’包乘组党支部创造了奇迹!”

沈阳铁路局对在抗洪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列车党支部进行了高度赞扬,铁道部也受此启发,决定在全国列车上建立党支部。

12次列车英勇无畏抗击洪魔的事迹传到北京后,中宣部决定广泛推广这一典型,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供全国人民学习。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提高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创作人员将电影的主人公从李日奎转移到列车的党支部副书记、列车长张敏媛,而领导和指挥抗洪的党支部书记、乘警李日奎则退居到幕后,成为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电影方案出炉后,得知李日奎要转变为幕后英雄,中宣部部长特意来到他跟前,笑着拍了拍李日奎的肩头说道:“小伙子,你就为革命当个幕后英雄吧!”李日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电影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在洪水退出去,12次列车是返回了锦州,但在电影中,列车战胜洪水后,雄赳赳气昂昂地驶向了首都北京。

12次列车抗击洪水的事迹传出后,12次列车车组,尤其是英勇机智的女列车长张敏媛更是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模范。

张敏媛作为先进人物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还参加了十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多次出国访问,12次列车也被评选为英雄列车、红旗列车等。

面对张敏媛获得的种种荣誉,李日奎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依旧如以前那般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虽然是个幕后英雄,但也被记大功一次,还获得了红旗奖章,被辽宁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系统先进工作者,还作为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十周年国庆大典。

对于这次事件,他并没有将其当作是自己的英雄行为,更多的是为自己能和列车上的每个群众一起同生共死、战胜洪水而感到骄傲。

三十多年后,李日奎从公安机关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被社会上不少单位看中,特意请他去做顾问,他的家属和好友看他辛劳了大半辈子,都劝他在家里安度晚年。

面对劝说,李日奎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说:“党把我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一个公安干部,这个恩是永远报不完的,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趁着我身体还算硬朗,把余热献给党的事业吧。”

于是,他怀着对党、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将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用自身经历去影响和激励下一代的伟大任务中去,深受社会各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