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名家】栏目主要面向广大专业研究者、收藏加、艺术爱好者,推介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名家大师,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方式展示其艺文掌故,呈现当代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达到力行美育的社会目的,旨在让近现代名家及其艺术作品走入千家万户。本期专题带领大家走进艺术大师萧娴。

萧娴先生生于贵州,但她艺术的不断精进与风格的成熟与完善主要在江苏南京完成的。其时的江苏逐渐形成以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与先生被合誉为"金陵四老"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四老之间,面貌不同,追求各异,相互砥砺,各臻异响,并以群体集中的呈现彪炳现代书史。林散之绍接黄宾虹清逸超然;高二适以章草风骨高昂古雅;胡小石受业清道人雄深劲健;萧娴则承康有为而致广大精微,堪称女中圣手。

萧娴(1902-1997)

巾帼英豪,大家手笔

——萧娴及其书法艺术

文·孙洵

由于几千年的“男尊女卑”世俗观念的消极影响,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成就而又能享名海外的女性书法家,实可谓凤毛麟角。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书法创作上有极高声誉,且兼治绘画、诗词、印章之学,又能在书法教育做出探索与业绩者,20世纪的书坛当首推久居南京的萧娴。

萧娴于1902年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一个传统型知识分子家庭。父萧铁珊熟谙经史子集与诗文书画,尤擅写擘窠大字,清末做过广东三水县知县,为官清正有政绩。人民国后加入南社,与柳亚子、陈去病、黄节等多有唱酬。后又任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的秘书。因父亲工作需要,萧娴4岁时即随同移家广州。广州是岭南著名的通商口岸,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曾多次起义于此。因此思想比内地活跃,有趋新的文化氛围。这对萧娴童年的旨趣、性悟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萧娴从小就没有在深闺中忙于“女红”,而如同男孩爱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12岁时即开始充当其父写大字的助手。平日练字很用功,不论寒暑,日课不辍。有时临仿乃父所写楹联,旁人读之难辨真伪。父亲除平日多加指点外,为开拓女儿视野还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并出入南社雅集,人称“南社小友”。13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上,她当场挥毫写成“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当时我国人口是四亿五千万,遂有四百兆众之说)。此巨幅长达一丈二尺,另又写“:壮观”两大字,一时轰动羊城,报刊誉为“粤海神童”。不久考人广州美术学校,先攻油画,后从高奇峰学画梅花(直至晚年,萧娴还深情地说“以国画笔墨营养书法,又以书法线条美化国画”)。18岁时,广州书法社即吸收她为社员,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就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娴《万壑》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回国后寓居上海。康有为(南海)先生深知萧铁珊的为人与学养,遂聘其为家庭塾师。因此,萧娴得以随父来沪——命运又给了她一个重要机遇。康氏见她资质甚好、才情洋溢,极有培养前途,遂收为弟子。那年萧娴20岁。

在康有为谆谆教诲与提携下,萧娴在上海参加青年书画会及各种类型的书画艺事活动。该会 1923 年刊印《近代名人书画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节临石门铭》。1926年萧父离开上海去广东汕头,她也觅得汕头市女中初中部国文教员一职。约九个月后,她去广州参加宋庆龄发起并组织的书画作品义卖活动,目的是筹款慰劳北伐将士。从此她与宋庆龄等左派人士有了接触。1927年她又随父迁居香港,并在此订润鬻书,名声大噪。以书法著称当时政坛的于右任等名家还撰文介绍萧娴,称之“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甚其。海内名士,翕然誉之”。以东晋王羲之书法老师卫夫人、元赵孟頫妻管夫人等比拟之,可见前辈对她书法造诣的认同。不久,她与赴法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的江达先生结婚,婚后定居南京。后随江达去东北满洲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回到南京。颇值得一提的是:1932 年,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名人书林》收有她的《临碣石颂》,这对刚年届而立之年的萧娴是何等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可见虽在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中,她仍矢志不移地坚持书法艺术的实践。

萧娴 录《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937年,南京沦陷后,萧娴与家人逃到九江、武昌、汉口、成都、兰州等地。她在重庆邂逅南京籍著名学者王东培(孝奎),此老诗书画印,无不精究。她欣然拜王先生为师,以学画梅为主兼及诗文。她蛰居兰州时曾致函父执章士钊先生,时章氏客居陕西,作词相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一句,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 简直就把萧娴比作汉代才女蔡文姬。抗战胜利后,她全家返回南京,时在立法院任文职,偶亦以字换钱以补贴家用。

萧娴《万机能理》

1949年春,南京解放后,萧娴热情地送子女参军,且写诗勉励“男儿四方志,子女亦同雠”、“临行无别语,勿贻父母羞”,可见其思想境界之高。1954年与江达加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江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江达病殁后,萧娴继任该馆馆员。1976年“四人帮”垮台,她与所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一样,心情日见舒畅。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地春晖,万物新生。她的书法艺术也再现了时代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春节,萧娴与林散之(左三)、高二适(左五)、钱瘦竹(左六)、陈大羽(左八)以及尉天池(后排左四)、秦剑铭等在《南京市书法印章展览会》上合影

萧娴与刘海粟(右1)、陈大羽(右2)

1981年初冬,萧娴在南京首办盛大的个人书展,海内外各地的友人、艺术家纷纷来电、来信祝贺。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粟特地从外地赶回,并说“要为师妹个展开幕式剪彩”。陈大羽教授还专门撰文在《新华日报》发表。1983年,南京市文联、南京电视台为她专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

1991年,萧娴返回故乡贵阳,捐作品101件。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拨专款重修“翠微阁”,将此做为“萧娴书法陈列馆”。兹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萧娴书法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书法陈列馆”建成,老人家再返贵阳,夙愿得偿。

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现场挥毫

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挥毫书写《长城归来》

老人一生勤奋于笔耕,须臾未能离开书法。1997年1月16日,萧娴病故于南京。1998年11月,“萧娴纪念馆”在南京市江浦区求雨山文化公园落成开馆,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有成就的女书法家。

萧娴的一生也就是执着于书法艺术的一生。她是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进程中,打造出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风貌。最初从乃父书法中走出来,又从学于康有为先生。可贵在于并不亦步亦趋,常师其意而不守其形,力求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又善于结合自家资质、学养,殚虑冥思,融化为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娴 《道登天门》 159cmx372cm 199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在康有为的书法弟子中,虽都与碑学相始终,然追求与风格绝不雷同。如徐悲鸿于《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碑》与《石门铭》等用力最深;而刘海粟尤擅榜书,虽涉及北魏又参照唐碑,端庄中不乏凝重。不过徐、刘两家画名太大,在大多情况下掩了他们的书名。萧娴既是女性常为世人刮目相看,又一直驰骋书坛。晚年欣逢盛世、得享天年,使她成为康有为弟子中,书法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性弟子。在继往开来的传承过程中,萧娴对乃师的书法还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延伸。这虽有时代、文化背景改变等外在原因。但萧先生的思变,善变与勤劬应该是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

(文章有删节)

萧娴 录《许浑·谢亭送别》

释文: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萧娴 录《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151cmx66cm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录《毛泽东 七律·冬云》135cmx35cm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录《方回诗·春晚杂兴》133.6cmx32cm 1979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萧娴录《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133cmx32cm 1978年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 录《姜夔·过垂虹》

释文: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萧娴 春风泽世,好雨润天

129.8cmx32.8cmx2 199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萧娴对联 大爱胜母,高风在天

萧娴对联 大江东去,天马南来

萧《高风》

萧娴对联 汉书下酒,秦云耿天 137cmx33.7cmx2 1985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萧娴对联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萧娴对联 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230.5cmx51cmx2 1991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萧娴对联 南天一柱,广厦万间

萧娴对联 神女生涯原是梦 落花时节又逢君129cmx17cmx2 1978年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对联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33cmx34cmx2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对联 书中有我,眼底无它

萧娴对联 天长地久,日升月恒

177cmx48cmx2 1978年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对联 游鱼自乐,飞龙在天

萧娴对联 左图右书开卷有益,模山范水闭户自精

萧娴对联 且有琴书乐,而无宠辱惊

95cmx19cmx2 1976 年 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