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北京率先发布调整核酸检测措施,进入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城市也先后优化了核酸查验政策,直到今日,地铁、公交、火车高铁等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核酸码。
这一变化,可以说,已经迈出了整个社会面全面开放的步伐。

随着社会面的全面开放,不需查验核酸码,自然也就不需要频繁的进行核酸检测了,核酸检测业务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各地政府纷纷发布公告,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等采购项目宣布终止或者暂停。
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落地检方舱实验室采购项目,于12月5日宣告终止。
公告透露,因疫情政策原因,本项目终止,该项目原预算为220万元。

山东临沭县人民医院发布公告称,因疫情指挥部的最新指示,县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紧急采购项目终止采购,该项目原预算192万元。

同日终止的还有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常态化核酸采样服务外包项目。公告透露,根据海曙区疫情防控最新要求,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故本项目终止。
该项目原预算950万元,预计每月检测61万人次,由服务外包公司提供扫码、维护秩序、核酸采样、样本转运、医疗垃圾归集、硬件设施维护维修等一系列服务,根据采样合格样本数按实结算。暂定服务期限三年。

随着各地政府的项目终止,可以预见的,核酸检测项目因疫情而上,也因疫情而至。
那么,这些在过去三年里乘上风口的核酸产业,未来还能否持续运营?
因核酸检测项目,大肆敛财,继而上市的公司将何去何从?
核酸企业的迅速发展最多才三年,
根据网络公开消息,有的核酸企业一年的收入高达上百亿元,赚取了大量的收益后,有些核酸企业逐渐上市,还有
仅仅以核酸、抗原检测为核心业务,断然无法继续支撑如今这般高增长业绩。
而其中一些,单纯一核酸业务争取大量收益的企业,又蛮横的进行上市,失去了暴利核酸检测业务后,对众多股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一把巨大的镰刀。
这类公司在公开市场上的表现,大概率也将因基本面改变而褪色。
而在核酸和抗原业务外,能否寻找到其他业务增量,将决定这些公司的长期收益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