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战役的高峰是五六月份时,此时俄军本有可能打出具有决心意义的战果,但是在大好形势下,丧失了机会,导致之后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我们聚焦到当时的战斗,谈谈俄军的时机是如何流失的。

在5月份时,由于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是乌军在卢甘斯克州最后的阵地,而且两城还是乌军在顿巴斯控制的四座1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之二(此外最大的50万人口量级的马里乌波尔,当时已被俄军占领),关系重大,因此乌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机动部队数次前往增援。

至6月份时,乌军在这一区域集结的部队已有第10山地旅、第17坦克旅、第24机步旅、第30机步旅、第57摩步旅、第58摩步旅、第72机步旅、第79空突旅、第80空突旅、第128山地旅。

此外尚有第14机步旅或预备役第14坦克旅、国民卫队第4机动旅、第15团、第27旅、民族主义武装顿巴斯营、外籍雇佣兵团以及若干个领土防卫军旅。

乌克兰虽然在开战之后即开始全国总动员,但是动员需要时间,也需要武器和相应的物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开战后的战斗一直很激烈,几乎全部的乌正规军都在战斗,而且前线战损严重,因此动员主要用于弥补正规军战损,以及填充好领土防卫军后便直接拉到前线作战。

因此乌军此时的状态并不算好,处在老兵骨干大量战损、新兵尚未成长起来,以及苏系重装备损失颇多,而西方重武器还没有大量交付并形成战力的关键时刻。

在这种状态下,集中在北顿城市群的乌军可以说是其最大的正规军集团。

然而在俄军不断压迫其补给线,加上重装备不算损失,又处于背水一战,三面受敌的不利境地下。战至6月下旬,随着泽勒特乌军防御的崩溃,迅即引发了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的连锁反应,乌军北顿集群开始弃城向塞弗尔斯克撤逃。

为啥是塞弗尔斯克呢?因为只有这一方向可走。

不过乌克兰是平原地带,也不是说必须有路才能走人,靠着铁脚板也能跑出去,毕竟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

当然,靠铁脚板跑出去也有客观因素,那就是北顿乌军当时重武器损失不少,甚至民用车辆也没剩多少,有条件的老兵油子乘车溜得快,剩下的就只能化整为零靠脚丫子了。

俄军对此只进行了火力拦阻,虽然杀伤了一部分倒霉蛋,但乌军有生力量的绝大部分还是成功撤出了。

在谈及当时战况时,我们认为对俄军来说有三策可选:

上策:抽调机动部队北进,彻底封堵乌军撤逃之路,不惜代价坚决歼灭这一乌军重兵集团。

这一策考虑到乌军困兽犹斗,当然是需要付出相当代价的,但是此时乌军重装备损失惨重、建制被打乱且补给几乎消耗殆尽、士气也非常低,实际战力大为降低。

俄军虽然在全线兵力处于劣势,但在这里集中有中部和南部两大集群,另外还有卢甘斯克武装全部、顿涅茨克抽调的机动部队、瓦格纳集团全部,而且有全套重装备和火力优势,打赢的物质条件充足。

而且当下虽然会付出相当损失,但于战争全局大为有利。歼灭乌军重兵集团,可大大削弱其战斗力,动摇其作战决心以及西方支援的信心,俘获大量乌军人员不仅在舆论上得利,也可掌握更重的战争筹码。

中策:弃利西昌斯克及乌军集群于不顾,主力转而西进,直攻阿特木斯克。

阿城本身虽然重要,但因为并非处于前沿,因此堡垒化并不充分,而且其地理位置也不利于防守。因此乌军大批援军到来后,并未稳固该城城防,而是投入到了北顿城市群核心及补给线的作战中。

俄军此前被乌军缠住,无力向西突击,如今乌军主力化整为零西逃,俄军便可以抽出手来,阿城又城防空虚,尽全力突击的话,迅速夺城的可能性非常大。阿特木斯克一旦夺下,将是一个放大版的波帕斯纳亚之花,于作战也极为得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策:考虑到在马里乌波尔巷战后,俄军对于直接的攻城战比较顾忌,那么也可以佯攻阿特木斯克,将该城当成诱饵,迫使乌军逃出来的有生力量不得休整,必须来援。而俄军则围城打援,通过炮火大量杀伤乌军,如此己方既不会付出多大代价,也能收得不小战果。

但俄军的选择却是下下之策,直接挥兵收复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礼送”乌军北顿集群逃出。此后俄军转入休整,只以偏师攻击,乌军有生力量得以休整并重新武装,十几个常备旅团得以恢复战力,同时阿特木斯克城防也得到了极大加固。

俄军想不战而拿北顿双子城的心态可以理解,毕竟桃子近在咫尺,不摘实在心痒难耐。

但在乌军主力撤逃背景下,双子城已是囊中之物,又何必急于一时呢?而且对乌战争不是到此就结束了,置乌军有生力量及阿特木斯克这两大坨肥肉于不顾,将来的仗还打不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