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昊盆景《白云生处》

▲徐昊盆景《春风度玉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盆景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虽然备受喜爱,但也并非毫无诟病。

因为,盆景植物必须要塑形,创作者要不断施以束、捆、扎、绑等手段,对植株进行改造。一株植物长成盆景的过程,也是成年累月经受“折磨”的过程。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批评文人画士,为了一己癖好,用尽各种办法摧残梅株,遏制其本来的生气。连李渔也不喜欢盆景,觉得盆内之花,就像笼中之鸟、缸内之鱼,把石头放在一个底座上,也让他感觉局促、不舒服。

中国文化有顺应自然、泛爱万物的思想。盆景的制作,似乎与这样的思想存在冲突。

然而,正如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世间万物不可能保持原样不动,任何园艺也都需要施以人工手段。中国人做盆景,也从来不是为了伤害自然,反而是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体现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盆景艺术家很少对新鲜的树木下手,反而会选择枯烂的老木,从中培养生的气韵。许多废料在艺术家手中脱胎换骨,重新显出生机,实乃枯木逢春。

中国的盆景,不管如何演变、分出什么流派,大多以“古”、“拙”为美。枯槎之上,饱含沧桑的痕迹,却能映衬出秀润之气;虬结之中,身姿坚韧且婉转,展现着自然纯真的力量。

盆景的枝常常是越枯越好,叶则是越嫩越佳。将衰朽与新生置于一体,是中国艺术家常用的手段,除了突显生命的不可战胜以外,还在于传达一种永恒的哲思。打破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鲜活中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盆景,仿佛将当下的鲜活揉进了历史的幽深之中,给人以内心的安定。天地默默无言,却是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盆景也蕴藏了一种隐忍而强烈的生命力,它撇去了喧嚣和浮华,却可以在沉寂中直达生生世界的真相,悠悠地打通人的心灵,向知己者反映天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