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为后人留下诸多文化经典作品,儒家以《论语》为代表,道家借《道德经》作集合。

可为何现代社会中,人们读得懂《论语》,却难以理解《道德经》的意思呢?都是古代文字,理解难度差距如此之大?

直至汉朝帛书版本的道德经出世,才终于为后人解答了为何读不懂《道德经》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动

汉朝帛书版本的《道德经》,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初汉墓中出土。

根据考古专家统计,现如今民间流行的道德经,与汉朝帛书版本的《道德经》,共有700多处区别。

如此数量的改动,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无数语句牵强附会,让人无法理解。

有人提出质疑,给外国友人翻译相关文学作品时,通篇都是不同的文字,因为改动而让人难以理解,说法是否勉强

原因很简单,翻译人员在翻译书本时,会竭尽全力确保不同的文字表达出相同的内容、含义。

可前人改动原有《道德经》时,并没有这方面的顾及。特别是思想上面,改动后没有进行补充,词不达意,让人无法理解。

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对《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示质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白居易认为,既然是知者不言,那老子还要写五千文给世人讲道理,不是落笔的时候就自相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这样的文人都很难理解《道德经》,普通人阅读起来,难度自然更大。而细分其中原因,就如病句一般,大抵分为以下几类。

改字、缺字

新版《道德经》改字、缺字的问题,实在太严重。像白居易提到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书中的原版就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虽然只是改动了一个字,意思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前者是指知道的事情不要说出来,后者则是知道某件事情,不轻易说出口。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动,原因也很简单,原有的弗字与汉昭帝刘弗陵必须避讳。

至于缺字问题,以《道德经》中最出名的一句话为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其意思究竟是什么,根本没谁知晓。

帛书版本中的《道德经》,原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千万不要小看“恒”字的重要性,这里的恒,代表了天下大道,可以认知,可以追寻,但并非恒定不变。

将“恒”字去除,常人很难明白,非常道究竟在说什么。普通的道?常见的道?好像都不太对。

别有用心

可怕的是,上述改动在所有改动中,甚至“无伤大雅”。反倒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篡改,彻底将先贤的思想打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人在理解相关含义的时候,常常摸不着头脑,实在难以理解,文章究竟讲了些什么。

当人们按照原有的理解去解读《道德经》,结果临了才发现车到山前已无路,更不知先贤留下的道理,还算不算道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行《道德经》第十四章最后一句提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版本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后人理解起来就十分麻烦。

传世的经典竟能遭人肆意篡改?估计多半人都不愿意相信,可了解西汉年间的历史事件就明白,这样的篡改也算正常。

为了奉迎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凡是与儒家思想不符的,注定都得不到支持。

可《道德经》在民众心中,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这怎么办呢?做出调整和改动就行。

将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目的就是让群众相信,《道德经》中提到的许多观念,和儒家理想十分相似。

经过这一系列的修改过后,儒家和汉朝统治者获得双赢的局面。后人理解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儒家思想的确受到古代先贤的肯定与支持。

久而久之,儒家深入人心,儒学市场越来越大,谁还记得原本的《道德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过往人们的印象中,儒释道不分家,或许都只不过是人为的思想统一罢了。但时至,又会有多少人为这些事情纠结呢?历史已经过去,谁也无法再次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