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情况。
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处于稳定期,都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在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方案里,确定了4种不能或者暂缓接种的情况:
老年人在既往接种疫苗有过严重的过敏反应时,比如出现过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等,不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因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控制住后再接种。
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如肿瘤患者处在化疗期间,或高血压患者处于高血压危象当中,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心梗发作期,还有一些神经性疾病患者处于疾病的进展期,还有癫痫处于急性发作期,这类患者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病情稳定后也可以接种。
因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已处于生命终末期,不建议接种疫苗。
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满足条件,要加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
外防输入政策也将进一步优化完善
关于中国什么时候会开放入境防控措施,取消或调整核酸检测和入境隔离的要求,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介绍,这次优化措施主要是针对国内各地的疫情防控,对于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的措施,也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完善。
我国防疫策略调整晚于其他国家?国家卫健委回应
我国的防疫策略的调整是否晚于其他国家?梁万年介绍,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病毒的特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的状况、疫情的态势和走向、人群的抵抗力、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以及国内外的疫情情况等。防控策略与措施还受到防控的理念、防控优先目标的确立等因素影响。
梁万年说,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放松防控措施的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的几波新冠疫情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获得了自然免疫力,为此一些国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价;其次,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再次,新变异株的致病力逐渐减弱,以及具有较好的医疗救治能力等。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完全的放开,而是防控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重点主要集中在防止医疗资源挤兑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一步到位。
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在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治疗方案、防控方案等持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就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的逻辑和思路。
“做好准备、提升应对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梁万年说,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础病患者众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比如每千人口的医生数、床位数、ICU床位数等都不足,且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此外,疫苗接种的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高危人群的接种覆盖率还不够理想,药物和防控物资的储备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
各地在落实进一步优化措施时,如何能够做到科学精准?
各地在落实进一步优化措施时,如何能够做到科学精准?针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说,持续优化政策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而执行好政策关键是科学精准。
一是要落实好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要提升监测预警的灵敏度,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和高效,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
二是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如要求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要保证好有检测需求的人群;做好阳性感染者转为居家隔离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面的感染等。要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储备工作,把防控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重点人群身上,摸清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好摸底建档,分级分类管理,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还要更有温度。
三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环境,建设健康家园。进一步面向群众加强宣传倡导,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群众提升对疾病的认识,掌握个人防护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了解什么情况下该就医、去哪里就医等。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回应群众的关切,引导广大公众将疫情防控中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
四是坚决避免层层加码。特别是,要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来划定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不能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不再开展落地检,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王贺胜表示,各部门各地方要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好这十条措施的要求,及时深入地了解落实情况。各地要加强培训指导,理解吃透政策要求,把优化措施落实到位。在执行中,要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保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
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梁万年介绍,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条件,或者是关键要素。
一是关于病毒的特性。当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在明显下降,传播力在增强,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的比例高,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与原始株及德尔塔株相比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病毒更加“温和”了。
二是疫苗的普及方面。目前,我国具有较高的接种疫苗覆盖率,但老年人群接种的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众多的研究显示,无论何种疫苗,都可以有效降重症、防死亡。所以,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防止重症和防止死亡的保护力度将会更好。
三是关于有效的治疗药物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包括中药、西药,在西药上比如国产的小分子口服药物、抗体药物等,具备了生产供给的能力。
四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运行畅通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同机制。
五是具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应急队伍,特别是基层的防控和治理体系,经过三年疫情防控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优化和能力的提升。
六是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例如,布局和建设了一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加强了医务人员培训、加强了医疗救治物资的相关准备。
七是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5.4%,比2020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并且继续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梁万年说,这些都为我国战胜疫情提供了条件和支持。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病毒的变异、重症和死亡的情况,要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相应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当前,要继续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一是加强疫苗的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二是要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储备,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三是要关注病毒的变异,持续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特别要关注病毒的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
四是优化完善医疗救治的方案和资源的准备。比如分级诊疗方案落地的相关政策、救治设备、物资、空间、人力资源的准备等。
五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充实基层的专业防控和救治力量,加强居民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六是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对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机构的人员密集情况,要加强管理。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的抵抗力较弱,要强化对这类人群的保护。
七是加强宣传沟通,提升个人的健康意识。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需要社会同心、同向、同行。
患者在发热门诊可以接受怎样的治疗,有哪些接诊步骤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发热门诊这几年大家都非常熟知,患者发热到发热门诊进行初诊,来鉴别是否感染新冠还是其他的疾病。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医生要询问病史,特别是症状、病程,同时做一些医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测,通过这些检查判断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还是其他疾病。
同时,发热门诊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所以对患者的转诊,转到哪些科室、哪些地方进一步就诊,都有一系列的安排。患者到发热门诊去就诊过程中,要规范戴好口罩,按照医院的工作流程进行看病就医。在发热门诊也要避免与其他人的聚集和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郭燕红说,发热门诊是鉴别发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的重要场所,因此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建设和管理有一系列要求。首先,按照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而且要保证全天候开放。第二,进一步扩充发热门诊区域,增加诊室数量,同时还要配齐医务力量,能够增强发热门诊服务能力。特别是秋冬季,不仅新冠患者有一定的发热比例,同时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所以发热症状的患者就医需求较大,因此要扩容发热门诊,保障发热患者能够在发热门诊得到非常好的诊疗。第三,要求医疗机构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让老百姓知道就近的医疗机构哪家设有发热门诊,同时通过电话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发热门诊的开诊情况。第四,在发热门诊,通过鉴别一旦发现有阳性感染者,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进行下一步救治。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