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81岁的著名导演张华勋出现在央视《等着我》栏目现场。

这些年来,他心里沉甸甸装着一个人,始终对其念念不忘。

他挂念的人,是71年前的恩人赵小姐。

1946年,两人分开后,再无任何交集,他也试图找过她,但没有找到。

母亲在世时,叮嘱他一定要找到赵小姐,并当面表示感谢。

在希望之门徐徐打开时,他的下嘴唇开始不停颤抖,显得很激动。

当赵小姐出现在他面前,他上前拉着她的手,当场下跪,喃喃说着:

“小姐、小姐,我母亲很想念你,你还是当年的样子……”

节目中,两位耄耋老人相对而跪,动情诉说着离别之情,感动了亿万观众。

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交集?让张华勋导演如此动情,故事还得从两人的家世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华勋与赵小姐相聚后互跪)

母亲失踪

1936年,张华勋出生在四川彭县,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作为家中的老小,他上面还有几个哥哥姐姐。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无力抚养。

哥哥姐姐有的外出当学徒,有的被送人,还有的生病无钱医治而死亡。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不幸从山上摔落,直接坠亡。

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生活的希望彻底打碎了。

一个完整的家,变得四分五裂。

从他记事起,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给父亲下葬,母亲借了一笔钱,加上平时生活艰难,也欠下一些钱。

一个妇道人家,在那个靠体力生活的年代,很难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后来,债主三天两头上门来逼债。

她好话说了几大筐,债主也不松口,她没办法还债。

走投无路的母亲心痛如绞,实在受不了了,想一死了之。

她左思右想,盘算着自己死后,债主会不会为难幺儿?

尽管万般不舍,心疼幺儿,她还是决定投河自尽,离开这个令人伤心欲绝的世界。

打定主意,她表面还是一派从容的样子。

投河的那天晚上,她给张华勋缝补衣服,一直到深夜。

看着睡在身旁的幺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一闪一闪的,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可怜的幺儿,从此就要变成孤儿,自生自灭……

忽然,张华勋醒了,看见母亲还没睡,便问:“妈,你怎么还不睡?”

母亲慈爱地看着他,挤出几丝笑意:“你先睡,我把你衣服补好了就睡。”

有母亲在身边,他觉得很安心,睡意朦胧中,他也没发现母亲的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华勋小时候照片)

等第二天起床后,不见母亲的踪影,他喊了几声,也没回应。

他感到不妙,跑到外面喊,也没发现母亲,急得哭了起来。

这时,邻居们听到哭声,都出来了。

有人说他母亲上吊了,他便到树林里找,没找到;

有人说他母亲投河了,有人说他母亲跳井了,他到井台和河边看,结果一无所获。

可怜的张华勋,一夜之间成了无根的浮萍,孤苦伶仃。

从记事起,他唯一的亲人便是母亲。

和母亲在一起,虽然贫苦,但还能尝到亲情的滋味,觉得幸福。

母亲走后,他的世界再也没有任何色彩,更没有幸福可言。

因为年龄小,平时,他只能靠邻居们有一顿没一顿接济,勉强度日。

有时,他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去别人家地里挖个萝卜吃。

吃不饱穿不暖,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对张华勋来说,却是家常便饭,成了他童年记忆的底色。

乞讨寻母

在凄苦中过了8个月,1945年的一天,张华勋的舅舅突然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告诉华勋,他的母亲没有死,她在成都做佣人。

只是当时别人说时,他没记清楚,只知道那条街带个“桐”字。

张华勋知道后,喜出望外,黑暗的心田仿佛照进一束光,一下子亮堂起来。

他满脑子想着找母亲,一刻也不愿耽搁,便从彭县出发,朝成都方向走去。

他一路乞讨,被冷眼对待过,被无情驱赶过,也被好心人帮助过。

好心人的善举,让张华勋感到人间的温暖,一辈子难以忘怀。

他记得,一位大嫂给了他两个饼子,让饥肠辘辘的他补充了能量,继续赶路;

一位车夫,听到他的遭遇后,放下手中的活,帮他打听母亲的下落。

好不容易到了成都,他先到东打桐街,南打桐街寻找,没有音讯。

幼小的他挨门挨户问,从东到西,从西到南,一次次希望,变成一次次失望。

他哭着找,找着哭,希望奇迹出现。

当他找到北打铜街2号门前时,事情出现转机。

看门人说这里有一个彭县女人,在府上做饭,让他在门口等着看,是不是他要找的人。

他张大眼睛,焦灼等待从府里出来的人,希望母亲出现。

尽管时间不长,但他觉得这是最漫长的煎熬。

不久,她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出来了。

他不管不顾,嘴里喊着“妈”,扑过去抱住母亲的腿,再也不想松开。

母亲看到幺儿居然找到自己,又惊又喜。

惊得是幺儿一路肯定受了不少苦,喜得是母子俩终于团聚了,他们顿时哭成一团。

母子俩哭了一阵,渐渐平静下来,母亲告诉他当年失踪的一些细节。

原来,当年母亲跑到成都,想找一个亲戚给她一条生路。

没想到,亲戚假装不认识她,还处处刁难她。

她心情跌落到谷底,便准备投河自杀。

恰巧赵府的老爷路过,救了她,并让她到赵公馆做饭。

如今,两人要在一起,需要太太点头同意。

当母亲求太太时,太太想都不想,便一口拒绝了。

赵府不需要吃干饭的人,无论母亲怎么求,太太都不答应。

母亲回到自己的屋子后,母子俩为这事开始犯愁。

这时,赵小姐放学回家,她听见张华勋母亲屋里有说话声,便进门来看怎么回事?

这是张华勋和赵小姐第一次见面。

那天,赵小姐身穿童子军服装,头戴船型帽,扎着辫子,英姿飒爽。

赵小姐叫赵延福,比张华勋大两岁,高一头,他有些害怕,使劲往母亲身后缩。

看着张华勋可怜兮兮的样子,赵小姐心有不忍。

她安慰张华勋娘俩,不要着急,她找父母去求情。

她给母亲说起收留张华勋的事情,母亲开始不同意,质问她:

你把他留了下来,你给他饭吃?

她以为这样就会吓退女儿,谁知赵小姐说,好的,我每顿吃半碗饭,分一半给他。

母亲听后很生气,重重踹了她一脚,恰好踹在心窝上,她摔倒了。

后来,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张华勋和母亲把心放到肚子里,他们终于不用再分开了。

赵小姐给张华勋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他再见到赵小姐时,一眼就认出她,还清楚说出她当年的模样。

(张华勋谈赵小姐小时候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同姐弟

在赵家安顿下来,张华勋每天打扫卫生、擦皮鞋、打洗漱用水,当起仆人。

那时,讲究主仆关系,身份泾渭分明。

仆人只有尽心尽力服侍主人的份,不可能和主人平起平坐。

但赵小姐从不把张华勋当仆人,而是把他当成弟弟一样对待。

赵小姐回忆说,自己是独生女,小时候家境好,但没有玩伴,感到很孤独。

突然间出现和她年龄相仿的张华勋,她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所以格外珍惜。

不管她出于什么考虑,能在那种环境下保持善良仁爱之心,实属不易。

赵小姐放下主人的架子,主动和张华勋聊天、玩耍。

即便是吃水果,她也要分一半给他吃。

两人在一起的时光是美好的,童真无邪冲散了张华勋童年的苦涩。

有一次,赵小姐写作业时,张华勋在一旁趴着看。

看着他目不转睛的样子,赵小姐问他想不想学,他说当然想。

于是,赵小姐开始教他认字算数。

张华勋很聪明,很快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简单的加减法。

他有学习天赋,学的速度远远超过赵小姐教的速度。

赵小姐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便去说服父母,让张华勋跟着自己去上学。

(赵小姐小时候照片)

从一起玩耍到一起上学,对张华勋来说,仅仅这份恩情,就够他记一辈子了。

要知道,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能上学是了不起的大事。

他没想到,赵小姐还带他看电影。

赵小姐的父亲是电影院的法律顾问,有各大影院的通票, 看电影很方便。

第一次看电影时,张华勋不知道什么是电影。

他只觉得很神奇,一张白布上,竟然能展现如此美丽的画面,而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他记忆最深的一部电影是《人猿泰山》。

在泰山的森林里,一个人拿着藤条在森林里随意穿梭。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不停止前进步伐,是个了不起的人。

张华勋的心突然生出奇妙的感觉,就像热恋的小伙,爱上电影。

赵小姐曾教他写日记,除了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他还把每次看电影的感受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眼界逐渐打开,电影在他的脑海里扎下根。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赵小姐不光是对张华勋有恩,她还救过张华勋母亲的命。

在赵府时,母亲因为一时想不开,曾两次上吊自杀,赵小姐抱住她的腿,救下她。

在张华勋心里,赵小姐就是姐姐般的存在。

他品尝到另一种人生滋味,为后来发展积累了财富。

(年轻时的赵小姐)

命运改变

可惜好景不长,在赵家呆了大约一年时间,发生了一件事,两人被迫分开。

母亲得罪了府上的贵人,老爷一怒之下,把母子俩赶出赵府。

当时,赵小姐不在家,等她回来时,张华勋已经离开了。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别,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

1951年,张华勋考上老家的彭县一中。

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很勤奋,加上有过学习的基础,每学期考试成绩都很优秀。

1953年,张华勋参军成为了一名海军,后来,因为受伤当了部队文书。

1956年,他回家探亲,母亲叮嘱他去看看赵小姐。

开始时,张华勋还有些犹豫。

母亲说,赵小姐对他们一家恩重如山,如果不找她报恩,就丧失了良心。

母亲的话让他打消顾虑,下定找赵小姐的决心。

当他赶到北打铜街时,早已物是人非。

昔日的赵府成了大杂院,赵家人不知去向。

张华勋心里难过,只好带着遗憾返回部队。

回到部队后,他开始写信,打听赵小姐的消息。

可惜每封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兵时的张华勋)

期间,张华勋还保持看电影并记录的习惯,时间一长,记录本就写了厚厚几本。

他从中受益匪浅,因为,这个习惯帮他打开了电影学院的大门。

1958年的一天,张华勋陪战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一位主考老师注意到他,问他愿不愿意考电影学院?

他连连摇头,对方问他,你不喜欢电影吗?

他意识到自己刚才表述有误,忙说自己太喜欢电影了,还说出自己记录电影的习惯。

对方一听,很感兴趣,鼓励他试着考电影学院。

这样,张华勋得到面试的机会。

拿到面试的题目后,他有点懵了:

要求拿一个碗表演小品,全程不能说一句话。

之前,他从来没有表演经验,也不知道小品是什么,更不知道不说话如何表演,感到特别无助。

苦思冥想之际,他的头脑灵光一现,有了办法。

只见他手里端着碗,假装跨过门槛,慢慢将碗递给老师。

突然,他一松手,碗打碎了,老师没能接住。

老师还没反应过来,他装出害怕的样子,扑通一声跪在老师面前。

他流着泪,露出惊恐万状的样子,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老师评价,张华勋表演的小品,是所有小品里,表演最好的。

其实,张华勋的表演,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

他在赵府时,有一天,太太吩咐张母,给她买油茶喝。

张华勋负责端给太太,母亲有些担心,一再告诉他要小心,别烫着太太。

有时,你越是怕什么,偏偏会发生什么。

当张华勋把油茶端给太太时,没想到,太太没接住,碗摔在地上。

油茶飞溅一地,烫到太太,为此他挨了一顿打。

凭着精彩的表演,他考入了电影学院导演系,命运彻底发生改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导演。

他先后参与拍摄《小兵张嘎》《风雨历程》等影片。

1980年,由他导演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在票价2毛5的毛票时代,创下亿元票房收入。

44岁的他,因为这部电影一炮走红。

1983年,他执导电影《武林志》。

该片用现实主义风格,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获得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他开创了中国武打片的先河,为电影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张杨也成为一名导演。

(电影《神秘的大佛》剧照)

念念不忘

多年来,他一直对赵小姐念念不忘。

当年,赵小姐的收留之恩,救母之恩、文化和电影的启蒙之恩,他觉得到死都报答不了。

赵小姐对他的帮助,深深影响了他,他的导演风格,也充满浓厚的侠义情怀。

同样对赵小姐念念不忘的,还有他的母亲,她活到93岁。

去世前,她还一直为找不到赵小姐感到遗憾。

岁月荏苒,世事变迁,茫茫人海,找到赵小姐如同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华勋得知央视《等着我》栏目,可以帮忙寻找失散的亲人。

他看到希望,找到栏目组,说明寻找赵小姐的来意。

在栏目组的帮助下,这才有了两人相聚的一幕。

相聚后,张华勋得知赵小姐的一些事情。

1946年,他们分开后,赵家就搬了家。

之后赵小姐又去西藏工作,退休后才回到成都。

张华勋的离开,就像一粒沙子滴入大海,赵小姐渐渐淡忘了。

当年《神秘的大佛》上演时,她也看过这部电影,但她不知道导演的真实身份。

因为,她并不知道张华勋的真实名字,她一直称他为张娃,而张华勋母亲称他为幺娃。

她更不知道,这么多年,张华勋一直在找自己。

2017年,两人在北京相见后,因为节目录制得匆忙,两人并没有多在一起交谈,回忆往事。

两人约定,8月份张华勋到四川。

结果,他要照顾小孙女,没有去成。

(张华勋和赵小姐相聚后合影)

2018年7月16日,张华勋回到四川,再次和赵小姐见面。

随后,两人回老家一起祭拜张母。

回乡的路上,张华勋心潮澎湃,他曾两次寻母。

第一次是70多年前,他从老家到成都寻母。

第二次是地震掩埋了母亲坟冢,家里人多次寻找未果。

2016年,他终于在山里找到了。

他想起母亲的话:不怕慢,就怕站,一步加一步,不愁百里路。

虽然时隔多年,但母亲的话一直是他前进的动力。

第二天,两人来到母亲的墓地。

张华勋如释重负,他不但找到赵小姐,还带着她来看母亲。

他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她在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

赵小姐恭恭敬敬给张母鞠躬,想起张母对自己的照顾,她眼圈红红的,觉得自己来得太迟了,心生内疚。

张华勋和赵小姐的故事,以张华勋寻母的悲剧开头,以两人久别重逢的喜剧结尾,感人至深。

人世间最深的牵挂,经得起岁月更替,世事变迁。

只要”我在世一天,一定找到你”的初心不变,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善良的人自带好风水,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能成全自己。

有时,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可能会给身处泥泞的人带去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我们生命的主色调。

善良和感恩是一对姊妹,形影不离。

善良不应该被忘记,感恩总会被延续。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在人生之路上善待他人,感恩他人,传递温暖。

(张华勋和赵小姐给张母祭拜)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出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