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日,北京新增1000多例确诊病例和2800多例无症状感染者。

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了最新的防疫十条,其中规定了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漫长的三年,转变虽然来得有点突兀,却是期盼已久。

社会面开始转向,楼市的走向也在渐趋明朗。

尽管市场面还未见起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3%,销售额同比下降26.1%,但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楼市已经筑底开始转向的言论多了起来。

道路抢险救援车开足了马力在拉陷入泥沼的出事车辆,楼市转向的观点无可置疑,但在复苏之前,博弈却可能先期发生。

首先,是顶层的政策和地方政策可能存在的冲突。

最近,房企迎来了来自顶层的诸多利好。

尽管源源不断定向救助房企的资金的本质都是有期限的借款,肯定是要还的,但向来会借势营销的房企怎么会放过这来自于顶层的空前利好?

在楼市政策面暖风频吹之际,深圳和南京,甚至昆明等地,先后传来一些项目涨价的消息,犹如在冰雪下蛰伏已久的冬笋迫不及待地要破土而出。

当然,这只是个别项目制造涨价的氛围来刺激消费者入场,在年底冲刺一把,为已经注定惨淡的业绩增加一抹亮色,无非仍旧是看破国人习惯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这些项目的涨价是房企的自发行为,那么地方政府呢?在这一波波的政策利好中,他们救市的热情已经按捺不住,变着法儿地托市。

广州采取的是为购房者减负的措施,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推出延期还房贷服务,延长期限最长可达到12个月。

虽然这钱终究要还,但能延期也算体恤民情,给了购房者喘息的时间,不然杨白劳大过年的跑出去是为了什么?

福建明溪县发布的《明溪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特别之处在于引导房企定向降价促销——对在三明市就业满1年的务工人员购房,提供部分不低于备案价格85%的优惠房源。

如果说上述地方政府的举措还限于如裁判一般来指引市场的方向,那安徽来安县的做法则更加超前——地方政府直接下场了。

在来安县发布的《进一步促进来安县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除了购房补贴和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常规动作之外,还明确提出,提高政府购买商品房安置比例、协调国有平台公司收购盘活库存助企纾困。

至于这么做的理由,在政府这份公开的通知中,也并没有避讳,就是为避免房地产开发企业竞相压价抛售,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紊乱,冲击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预期和信心。

从引导到亲自下场,地方政府算是深度介入了球赛。这么直接的托市只能说明,当地的市场已到了不得不救的地步。

至于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还是我们无数次提到过的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政府财政收入中重要的支撑部分,有了这些钱,地方政府包括保障性住房、教育、水利等基建在内的基础设施才能顺利推进,目前大力提倡的新基建才能落地。

一句话,有了土地财政的支撑,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为民众谋求福祉。

然而,看看今年的地方财政表现。

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9.3万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6%。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3%。

楼市和土地市场低迷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了明显冲击,使得不少地方不得不调减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这么看,地方政府的做法算是事出有因,但来自顶层的政策不断释放的利好,其总基调却一直都会是“房住不炒”。

如果没有底线,想必之前也不会出现各地救市政策“一日游”的先例。

如果地方政府救市的步子迈得太大,触碰到这一底线,其结局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民营企业可有和国企央企同场竞技的实力?

在来自于高层的多项政策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对国有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但诸如“金融16条”各项措施中,“合理展期、合理需求、合理延长过渡期”等各种提法。无不透露政策对于国企央企,以及优质民营房企的偏爱。

而要求募集资金用于存量涉房项目和支付交易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不能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楼盘等的规定,则使资金不能用于扩张,此举在国泰君安首席地产分析师谢皓宇看来,更多的是有利于中小市值央国企。

申万宏源分析师甚至列举出了部分受益房企的名单,包括保利、招商蛇口、建发和华发股份等房企。

那些数量更为众多的民营房企呢,苦苦挣扎,他们如何参与这场不对等的竞争?

最后,捂紧钱袋与刺激入市之间的较量。

在持续三年的疫情影响下,经济所受到的冲击体现在普通人身上,是被隔离的愉快体验,是大量实体店的关门,是出游次数的减少,是收入的大幅下滑,也是居民存款金额的不断攀升。

根据数据统计,到2022年9月,住户存款总规模达到115.7万亿元,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而2022年10月份的数据,同比更是暴增了15.32万亿元,增幅达到了15.3%。

而另一方面,根据任泽平的观点,过去十年,居民杠杆率上涨了6.68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超过38万亿,部分城市杠杆率涨幅加大,甚至有些城市杠杆率超过200%。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克尔瑞数据,近五年累计成交74亿平方米和63万亿元,占过去20年的41%和56%,也就是说仅用了5年时间,卖了过去20年56%的金额。

房地产的黄金年代不仅透支了需求、供应和房价,而且透支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如今,当民众对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希望以储蓄来应对未知风险的警钟之际,各项政策能否撬动他们的钱袋?

政策频出,楼市是放开了,但在这场拉锯大战中,谁会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