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5月9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经媒体报道传出:前贵州省委书记、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0岁。

对于当代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朱厚泽这个名字或许过于陌生。

但是,他对于国家的影响并不小,甚至直到今天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身革命家庭,11岁上“清华”

1931年,朱厚泽出生在贵州贵阳的一个小镇上。

朱厚泽幼年丧母,在他的童年中,二姨熊维真扮演了他母亲的身份。

贵阳向来气候潮湿,镇子上又多为土路,每每下雨总会遍地泥泞,阴冷异常。

为了让朱厚泽不被冻着,二姨熊维真还为他买了一双厚底皮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双鞋朱厚泽一直穿了许久,小心翼翼的呵护。

当时的贵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二姨熊维真的“大方”,让朱厚泽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崇拜。

朱厚泽的二姨熊维真是民主同盟领导成员,二姨父王定一是贵州早期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可以说,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之中。

正因如此,朱厚泽也慢慢开始关注二姨的事业,并在成年后开始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

当时的二姨原本是在贵阳做达德小学校长,企图以教育救国。

但当皖南事变后,整个贵州被笼罩在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为了安全,二姨被迫转移至重庆,从那以后,朱厚泽便被迫和二姨分开。

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日军全面侵华,不少北方的大学开始举家搬迁南下,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

来到贵阳以后,当时的清华校长周贻春决定,在此地开办一间清华中学。

一来给清华的高材生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二来也为了能够以此资助抗战。

就这样,年仅11岁的朱厚泽,便在阴差阳错之下早早的上了清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华中学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朱厚泽第一次接受到了革命思想,并为之沉迷。

当时的清华中学还是党的抗日地下工作站,红色思想浓郁,在1949年,年仅18岁的朱厚泽便加入了地下党组织。

朱厚泽入党时,正值国民党败退之际,蒋介石无法接受失败,在后方进行了极其恐怖的镇压。

朱厚泽虽然年龄不大,但天资聪慧,斗争经验丰富。

在他的带领下,贵阳地下党几乎毫发无损的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撑到了解放贵州全省解放。

由于表现优异,在贵阳市解放后成立领导小组时,朱厚泽被高票投选作为首任组长(相当于临时市长),带领全市进行工作。

而这一年的才十八岁,是参加革命的第一年。

这是朱厚泽事业上的开门红,但并不是终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开始了土地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全国上下百废待兴。

在这一时期朱厚泽先是从事青年团工作,后来又投身工业战线,参与建立了新中国贵阳第一批工业设施。

在朱厚泽进行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不与群众进行脱离。

无论身居何地,朱厚泽始终坚持学习,保持着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时条件有限,能够读到的书十分有限,因此,朱厚泽读书总带着一股“如饥似渴”的劲头。

他读书向来是不分专业,遇到哲学小说他爱读,遇到外语,他现学也要读,甚至连电子技术相关书籍,他都毫不嫌弃,照单全收。

当时身边很多人都对他的这一做法不理解,读这么多“专业无关”的书,不是浪费时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些疑问,朱厚泽从未进行任何回应。

直到有一天,他把朋友们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人们才发现,朱厚泽居然在自己的土房里,用东凑西凑而来的零件自制了一台电视机。

虽然整部机器只有一个框架,里面的主板线路全都暴露在外,但是能够正常运行,信号稳定,令人瞠目结舌。

后来这台电视机被搬到了贵州省委大院,成为了省委大院里的第一部电视机。

从贵州省委书记到中宣部部长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向全国提出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报告。

为了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一大批年轻且富有经验的知识型干部被起用,这其中就包括已经51岁的朱厚泽。

在这段时间里,朱厚泽先是被调任贵州省副书记,后来又被升为贵州省委书记兼秘书长。

从上任第一天,朱厚泽就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那就是搞好经济建设。

贵州向来是经济弱省,由于远离主要商贸线路,其经济发展向来困难重重。

甚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境内的一些边远农村,仍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

但是与历届贵州主官不同,朱厚泽在任期间,从不向中央哭穷,要求特殊照顾,他总是以“学者”的视角,从全局的高度看待贵州。

对于自己的家乡,朱厚泽有着深深的了解。

在他看来,贵州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便是资源。

贵州是我国有色、黑色金属资源的主要产地,如果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建立上下游配套企业,便足以摆脱以往贫穷落后的局面。

在他任期内,贵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村改革,把无数农民从过去单薄的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

除此之外,朱厚泽还对贵州的工业与城市经济进行了规划,鼓励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经济。

在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朱厚泽提出了诸多政策,极大的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为农民发展民间商业和运输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除此之外,朱厚泽的另一个创新是打破了固有的行政区划理念,鼓励边远地区的农民放手与周围的发达省市建立横向联系,不必以省城为中心。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看来简直天方夜谭,不以自己为中心,那不是便宜了外省?

但是,等到改革真正上马,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在朱厚泽的一番改革下,原本贫穷落后的贵州省处处生机焕发,农民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再也不复往日的封闭保守。

短短几年时间,朱厚泽便将贵州省打造成西南第一经济大省,成果斐然。

在经济上放开手脚之后,朱厚泽也把事业重心转移到了文化、思想上的解放。

朱厚泽上任之初,贵州的地方报纸系统较为僵硬,经常连篇累牍,不知所云。

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党政机关成员也不乐意看,整个报纸系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对此朱厚泽向报社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报纸首先要为人家搞商品经济服务,同时要有亲切感、服务性、可读性。”

在工作谈话中,朱厚泽对报社做出指示:在报纸内容上,要把读者当做是自己的顾客,有节奏地、有机地安排内容,注意读者心理和情绪。不要再搞陈词滥调的老一套,要结合当下,注重新经济、新科技、新信息。

在他的建议下,《贵州青年》改名成为了《青年时代》,重新排版发行。

凭借着内容上的极大丰富,《青年时代》第一刊发行便吸引了全国上下无数读者的兴趣。

原本既定的发行量很快便供应不足,报社开始了连班倒的加印。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青年时代》便迅速跻身全国顶流报刊,而这一切的背后与朱厚泽不无关系。

1985年夏天,朱厚泽再次迎来升任,调任中宣部部长。

一直以来,朱厚泽都被人们称之为“三宽部长”,在他担任中宣部部长职位时,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三宽政策”。

所谓三宽政策指的是,对文化领域的“宽松、宽容、宽厚”。

朱厚泽认为,要做好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环境。

“对于跟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宽容一点;对待不同意见,宽厚一点;整个环境宽松一点。”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支持,全国上下再度掀起了文化解放的新浪潮。

持续一生的低调平和

1999年,时年,68岁的朱厚泽光荣退休,在退休后,朱厚泽回归到了平凡生活中。

晚年的他一直生活在一间普通公寓楼里,与寻常的退休职工无异。

朱厚泽的房子里装修朴素,全屋上下只有几十平米,唯一的说得过去的家具,就是一张用了十来年的旧沙发。

朱厚泽向来低调、简朴,年纪大了以后出行多为不便,因此他便向自己的女儿朱玫提出,想买一辆小轿车。

父亲想买车,作为女儿的朱玫当然全力支持,可是当朱厚泽提出自己想要的车型时,朱玫却大吃一惊。

原来,朱厚泽只想要一辆小排量的QQ轿车。

当听到这个要求以后,朱玫坐不住了,要知道父亲可是正部级的,坐这样一个小车,面子上也不好看。

但是,朱厚泽却对女儿的反应不以为然:“不就是代步工具吗,我就在万寿路拉着你妈买买菜。”

朱厚泽一生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尤其爱好钻研技术科学。

晚年在家的时候,家里的任何电器坏了,都是他自己上阵来修。

九十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涌入中国,成为了时下流行的“时髦”。

已经七十岁的朱厚泽居然也重新开始了学习:学习如何使用电脑。

朱厚泽精通电脑指令,甚至在家里自己动手搭了个局域网,至于上网冲浪更是不在话下。

2005年,75岁高龄的朱厚泽还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名字是“ZHZ”: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大写。

朱厚泽一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即便是退休以后,他也依然会公开发表文章,针对具体问题发表看法。

朱厚泽尤其重视青少年的人文教育方面,他曾经说过:“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把知识当作一种功利来学,培养了一批手艺匠人,而且知识面非常窄,这是非常危险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思维,发展就是自由。”

朱厚泽晚年的身体并不好,在得知朱厚泽住院以后,不少老同事老朋友都会来到医院看望他,但是通通被他谢绝了,理由是自己不愿意耽误他们的时间。

“平和低调”,一直持续到了朱厚泽老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0年5月9日,朱厚泽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在去世前,朱厚泽曾经反复交代,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要开追悼会,但是这一愿望最终还是“落了空”。

在朱厚泽去世时,无数老友前来送别,甚至其中不乏中央领导。

作家徐庆全也曾经为其献上过一对挽联:“灵心圆映三江月,笔阵横扫千人军”以此表达对于朱厚泽的敬意。

这幅对联分别采用李白和杜甫两句诗,上联出自李白的《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原句是“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

下联出自杜甫的《醉歌行》,原句是“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

从朱厚泽的一生来看,他也的的确确配得上这两句诗词,朱厚泽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心的确有如“三江明月”那般清澈。

而在担任中宣部部长时,朱厚泽又打破僵局,推行“三宽方针”。

虽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但给我国文化界带来了焕然生机,这一举动也却有横扫文坛的磅礴之气,当得上“笔阵横扫千人军”。

可以说,这幅挽联便是朱厚泽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

时至今日,距离朱厚泽去世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是他的贡献却并没有背历史所抹去,可以说直至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如今的中国文化思想领域已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真正实现了朱老口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或许是对朱老最好的告慰。

参考资料:

1、《中宣部原部长、贵州省委原书记朱厚泽同志逝世》.人民网

2、《“三宽部长”朱厚泽:一生质朴 晚年曾想买辆QQ》.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