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中药养生保健

太原市迎泽区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张玉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什么是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也即“治未病”;中医理论的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

二、冬令进补的起源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冬天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大量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冬天的特点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泻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奉生者少。”

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动物都蛰伏冬眠不动,植物将叶子掉光,将生机藏于大地之中。人体也是如此,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出汗减少,此时人要早点睡,太阳出来后再起床,五脏之中,肾对应的是冬季,肾藏精气。若违背了收藏的规律,来年春天就容易得萎病,因阳气被耗,这样就影响身体健康。”

冬季养生的核心---“藏”字,从思想到行为,都要善于藏起,不发出来。就好比水库,冬天将水贮满,来年就可用来浇地。假若冬天不藏,那么来年就会无“水”可用,身体就易生病。

四、养生细节

1、起居:早睡晚起,养精蓄锐。

冬季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首先,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其次,注意衣着。衣着过少、室温过低,容易感冒又耗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一定要根据温度,适当增减衣物。

2、饮食:冬令进补,不可过度

冬季应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

3、运动:注意“冬藏”,勿过度运动

冬天运动要注意“冬藏”。运动时注意防寒保暖及把握好度,避免锻炼不当引发疾病。如: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勿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避免寒冷刺激,应在日照充足时锻炼。

五、冬季养生食物

羊肉(养肾):性温,味甘。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严寒,对一般风寒咳嗽、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酸软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枸杞(养肾):滋阴补肾、清肝明目、润肺止咳。其富含胡萝卜素、叶黄素、维生素、钙、铁、镁等元素。一般用少量枸杞泡水或煲汤,能起到养生的效果。注意:不宜多食。

白萝卜:性甘平味辛,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热、痰多等。富含维生素 C 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钾等,对调节血压、大脑及神经功能均有帮力。

大白菜:性微寒味甘,具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等功能,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常吃可以起到抗氧化、抗衰老、润肠通便、促进排毒、预防肠癌的作用。

鲈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冬季是品鲈鱼最佳季节。

六、穴位养生

1、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次按摩3-5分钟,也可艾灸,能补益肾气。

2、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每天按摩20-30次,能补益肾气,强腰壮肾,对腰痛有良好疗效;

3、涌泉穴:位于足底部正中前1/3与后2/3交点上,每次按揉20-30次,也可艾灸,敷贴等。可疏通肾经的经络,改善末梢循环,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4、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每次按摩3~5分钟。可有补肾壮阳、补虚益损,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的作用。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梁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