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亲自率军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刘邦御驾亲征,凯旋回京,表面看来威武雄壮,其实已是外强中干,回京不久后就重病卧床了。昔日纵横天下,敢与西楚霸王项羽叫板儿的刘邦,如今英雄迟暮,卧于病榻之上,与普通的老人并无二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临终前,有人对刘邦说,刘邦驾崩之后,樊哙必然会率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令刘邦十分不安。遂召见陈平和周勃,密令二人即刻启程,将樊哙斩于军中,周勃则趁机取而代之,接管樊哙手中的兵权。

“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对刘邦的忠心世人皆知,自刘邦起兵之日就跟随在他的身边,一路充当刘邦的先锋攻城拔寨,功勋卓著,为何此时仅仅听信不怀好意之人的一句话,就在临终前下定决心,要派陈平、周勃去秘密处死樊哙,难道他真的是因为弥留之际,老得已经糊涂了,才做这样的决定吗?其实不然。

刘邦临终前,最惦记的人莫过于戚夫人和刘如意,他对戚夫人母子是真心疼爱,此前一直有心立刘如意为太子,行废长立幼之事,却因为吕雉背后有吕家和勋贵们的支持,始终未能如愿。

但刘邦并未就此罢休,此事因此成僵持的局面,直到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跟着刘盈的一幕,这才骤然绝望,自知已无力动摇刘盈的太子之位了。一想到刘如意不能成为太子,日后势必要被吕后所制裁,便心如刀绞,悲从中来。

戚夫人得知自己的命运后放声哭泣,在刘邦的歌声中最后一舞,也算是给二人的夫妻情分做一个悲凉的总结。刘邦身为男人无力保护心爱之人,明明贵为皇帝,却还要受制于人,其实内心对吕后是有不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刘邦当时的表现来看,他对这样的结果虽然无可奈何,内心其实是选择了接受的。毕竟,刘盈是吕后所生,血统纯正,他在刘邦死后登基称帝,这天下还是刘家一脉,从父亲的角度来讲,不能让心爱的刘如意登基心有不甘,但从皇帝的角度而言,刘盈登基,对于王朝稳定有利无害。

当他在临终前,听到有人对他说樊哙会在他死后率兵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时,刘邦怒不可遏,喊了一句,“樊哙是盼着我死啊!”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结局一定不会好,这一点戚夫人自己都明白,刘邦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

既然知道戚夫人和刘如意在自己死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为何听说樊哙会率兵杀掉戚夫人母子时,又如此愤怒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刘邦虽然明白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日子不会好过,却并不认为吕后会对他们赶尽杀绝,依然对戚夫人母子能够远离权力中心,过普通王爷的逍遥快活日子抱有幻想。当他到有人说樊哙会杀掉戚夫人母子时,才意识到樊哙是真的敢杀自己的妻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哙固然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死后,朝中掌权之人必然是吕后,樊哙身为吕后的亲妹夫,到时候对刘邦的忠心还能有几分呢?届时,樊哙听命于吕后,率兵诛杀戚夫人母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刘邦不愿意见到这一幕,想最后为戚夫人母子做点事情;

其二,樊哙手握兵权,与吕后的亲妹妹是夫妻,在刘邦死后,若敢诛杀戚夫人母子,就开了不好的先例。未来吕后掌权,外戚势力必然会逐步扩大,刘邦本来还寄希望于这些勋贵能与吕家分庭抗礼,维持平衡,若是樊哙带头倒向吕家,刘家天下恐怕不稳。

樊哙作战勇猛,往往被视为是粗狂之人。但事实上,樊哙是粗中有细之人,也可称之为有勇有谋之人,绝不是那种只知道拼杀的莽夫。

当年鸿门宴上,刘邦被困,处于生死边缘,是樊哙冲了进去,得到项羽赏赐的猪腿和美酒,他毫无惧色,尽食了猪腿,干了美酒,这份豪气令项羽也产生了欣赏之情。但项羽乃当世英雄,若论勇猛和豪情,谁能与之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后来没杀刘邦,并非是被樊哙的勇猛给镇住,而是因为樊哙饮酒之后所说的一番话。樊哙告诉项羽,刘邦一直在霸上等待项羽入咸阳,今天他受小人蛊惑,与刘邦产生嫌隙,恐怕会令天下人生疑。

“……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这番话原本蒙骗三岁孩童也不容易,若是此番话出自张良之口,恐怕项羽也会嗤之以鼻。但这番话从樊哙这样的粗狂之人口中说出,自然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不由得多了几分可信。 项羽原本就有妇人之仁,听了樊哙的话,这才给刘邦赢得了逃生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鸿门宴来看,樊哙行事看似勇猛粗狂,但他行事都是有计划的,即便那番话是有人事先教给他的,他在面对项羽之时,却能表述得条理清楚,丝毫没有露怯,也是不凡之辈了。

别人或许不了解樊哙,但刘邦一定了解。所以,刘邦临终前命陈平带上周勃去斩杀樊哙,并非是老糊涂,也并非全为了戚夫人母子,而是出于一个帝王成熟的考虑。只不过,樊哙身为开国功臣,早已不是昔日的屠猪宰狗之徒,如今贵为舞阳侯,想要除掉并不容易。

“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刘邦最终找来陈平和周勃两人去处置樊哙,其实也是费了一番考虑的。陈平善于阴谋,周勃则勇武可担大任,他同时派出这两个人,是出于对樊哙的担心。若此事弄巧成拙,导致樊哙起兵,周勃可能无法处理,而陈平拿下樊哙不在话下,却在军中威信不足,需要周勃出面稳住局面,两者相辅相成。

遗憾的是,刘邦所托非人,陈平曾经数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他的智谋自然无需担忧。可惜陈平不堪重托,刘邦临终前托付给陈平的事,被他给耽误了。陈平和周勃接到刘邦密令以后,周勃没想太多,一门心思坚决执行刘邦的密令,而陈平在途中却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陈平是聪明人,他分析出刘邦命不久矣,若是他和周勃快马加鞭赶往樊哙大营,将樊哙斩杀。再日夜兼程的回京复命,恐怕都未必能赶在刘邦死之前见到他最后一面。到时候,吕后已经掌权,他们带着吕后妹夫的人头回去复命,结局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分析说出来,周勃也明白了此行的凶险,急忙问计于陈平。陈平所言非虚,但他们若是抗旨不遵,而刘邦又短时间内没有去世,那时候岂不是同样要被处死吗?所以,周勃才会不知如何是好。

陈平的计策是,他们遵从刘邦的旨意,前去军营找樊哙,但不能杀掉樊哙,只夺他的兵权,将他活着押回京城。途中尽量放缓速度,如果抵京后刘邦还活着,就将樊哙交给刘邦,是杀还是放,让刘邦自己做主。如果刘邦不在人世了,就将樊哙交给吕后,换给自己一条生路。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周勃听了陈平的计策后深以为然,遂按照陈平的计策行事。果然,两人在押送樊哙回京的途中,就提前得知了刘邦的死讯。由于陈平和周勃没有杀掉樊哙,这才保住了性命。

所以说,刘邦临终前的这个安排,虽然手段狠辣,不念旧情,却并非是老糊涂之举,反而是一个帝王的明智之举。只不过陈平不甘心为刘邦卖命,这才坏了事。

参考资料:《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