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山河月明》,其中徐妙云的原型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仁孝文皇后,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徐氏。

历史上的徐氏是魏国公徐达的嫡长女,徐家也是历史上“一门两国公”的顶级勋贵。更巧的是徐达也有四个女儿,一个皇后,两个王妃,还有一位出家为尼。

是不是感觉这一切与《红楼梦》中贾府的重合度很高?可能是《红楼梦》作者有意仿照设计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都是国公府嫡女,为什么徐达的女儿可以做王妃,当皇后!但贾府的嫡女贾元春进宫却只能做女史,也就是伺候皇后的高级宫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正是贾府抄家的根源!

徐皇后才是真正的贤孝才德,贾元春的人设处处都是“虚拟高仿”

仁孝文皇后徐氏是魏国公(中山王是追封)徐达的长女,她天资聪慧,端庄贞静,饱读儒家经史,自幼就有“女诸生”的美誉。

朱元璋的马皇后喜爱她,早就召她进宫,侍奉左右,眷顾教诲,“夙备宫庭之选”、“日侍左右”“列诸妇之后”、“独被宠眷”。

朱元璋也听说她很贤淑,亲自召见徐达,要以四子朱棣和徐氏联姻:“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她成为燕王妃之后,恪守妇道,孝顺公婆,马皇后也多次夸奖她:“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此吾孝妇也”。

徐皇后不仅才德兼修,而且她作为功臣武勋贵女,文武双全,在靖难之役中亲自披甲守城督战,为丈夫守住了大后方,立下了大功。

《明史列传》: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这么出色的徐皇后,得到了朱棣的深情挚爱。成婚后两人心灵相通,朱棣把她视为良师善友。朱棣的九个孩子,前七个都是徐皇后亲生的。

徐皇后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朱棣痛失爱妻,性情大变。更绝的朱棣在徐皇后生前从没册封一个妃嫔,直到徐皇后过世后多年,才对后宫进行册封,但再没立后。

徐皇后崇尚节俭,贤惠仁爱,她不仅能辅佐郡王,还著有《内训》二十篇,又采用《女宪》、《女诫》教导后宫,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经常召见官宦命妇,教导她们侍奉不仅要在生活上照料,还应该还有道德品行上的帮助。

最可贵的是徐皇后不仅教养子女儿孙有道,对娘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强烈反对朱棣给弟弟徐增寿封爵,临终前还在劝朱棣不要骄纵她的娘家族人。

贾元春的人设貌似都是在模仿徐皇后,她也是荣国公嫡孙女,书中介绍写道:“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这就是天大的差距!元春不是被特召入宫,而是参加选秀入宫的,很显然她参加的是宫女选秀。

什么是女史?这是古代一种后宫的女官名。根据《周礼》记载女官分为: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内司服、缝人;世妇、内宗、外宗、女巫。

其中有的是给天子服务的,可以侍寝,但有的是专门给皇后服务的,不能侍寝。女史就是皇后身边的重要女官,相当于皇后的秘书之一。

《周礼·天官》中记载:“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后汉书》中的:“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说白了,贾元春进宫多年,其实都是一位有官职的高级宫女而已。

在汉朝、三国、魏晋等时代,女史和女女侍中、女尚书等内宫女官职也都不是嫔妃,甚至有很多由皇室宗亲和王公大臣的妻子母亲担任,只有宫中有盛典活动才会进宫。

唐代和明朝的女史直接就成为流外女官,也不是嫔妃,太子内宫也有女史。

贾元春作为国公府的嫡孙女,进宫去给皇后做女史官,这个设定和徐氏当年进宫侍奉马皇后简直如出一辙。

但是人家徐氏可不是进宫当宫女的,她没有官职名称,而是“列诸妇之后”,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徐氏被选中成为燕王的正妃,才是真正的“元妃”。后来燕王登基,徐氏直接被册立为中宫皇后。

对比之下贾元春进宫多年后,年龄不小了才忽然被封为贤德妃,还兼任“凤藻宫尚书”这一职位。虽然省亲时被作者写作“元妃”,其实名不副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藻”一词出自杨夔《送张相公出征》:“挥毫飞凤藻,发厘吼龙泉”,意思是华美的文辞,可是“凤”是何人?很明显只能指皇后,元春就算当了贵妃,在外面被恭维“凤仪万千”,她在宫里也是不能被称之为“凤”。

可见“凤藻宫尚书”应该是指元春就算做了贵妃,依然要给皇后做女官,就像贾府的赵姨娘一样,半奴半主,就算生儿育女做了姨娘,还是要侍奉王夫人,做那些打帘子,拿靠枕的活儿。

贾元春省亲是全书最奢靡的一项大工程,元春在省亲时也抱怨皇宫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她虽然全程都在感叹奢靡浪费,却没有正面教导家人应该节俭谦逊、切勿骄纵跋扈等。省亲活动也是看戏吃席,和姐妹们作诗取乐。

对比一下徐皇后,很明显,元春并不是真的贤孝才德,而是作者写得“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那么同样都是国公府嫡女、开国功臣勋贵之后,为什么贾元春和徐皇后的人生差距会这么大呢?根本原因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府对比徐达家族就像个虚构的“赝品”。

徐达家的“一门二国公”是真的显赫权贵,贾府是个虚构的“赝品”

徐达才是真正有势力的显赫权贵,明朝开国元勋,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死后封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长子徐辉祖承魏国公,虽然靖难之役被削爵禁锢在家中,但死后仍有哀荣,追赠太师,谥号“忠贞”,他的儿子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次子虽然没有爵位,但有世袭官职指挥使,明朝的指挥使是正三品官。三子早夭,否则肯定也是个不小的官职。

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暗助朱棣,被为建文帝所杀,朱棣不顾徐皇后反对,追封他为定国公,子孙世袭,谥号“忠愍。

徐家达成“一门二国公”的荣耀,魏国公一脉在南京,定国公一系后随明朝首都迁至北京。

徐家的两个国公爵位,一直世代相传,是仅有的五个与大明相始相终的公爵。

徐达的四个女儿,除了长女从燕王妃做到了皇后之外,还有两位也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当王妃,一个是安王妃,一个是代王妃。

剩下一位三姑娘,据野史记载叫徐妙锦,长得非常美貌,品行高洁,在徐皇后过世后,她不愿意嫁给朱棣做继后,出家为尼。

也就是说徐家就继“一门二国公”之后,差一点儿又出了两个皇后,这才是顶级的显赫权贵。

对比贾府的“一门二国公”实在是太水了。祖宗宁荣二公看上去还是很厉害,但爵位降级世袭立马不值钱,宁国公的儿子贾代化就是一等将军了,官职也只是京营节度使。

荣国公虽然袭了两代,但是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已经跑到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很显然是个离朝廷权力中心很远的职务。

可见贾代善、贾代化哥俩的综合实力居然连徐达的次子都比不上。

贾府的女儿们也没那么多王妃,看贾府的世交关系,前几代的女儿,除了贾敏之外,大部分嫁到了四王八公家以及江南甄家这种门当户对的勋贵世家。

贾敏作为金尊玉贵的嫡女,虽然嫁给了俊雅无双的探花郎林如海,但林家到林如海爵位已经尽了,林家也算是没落贵族了。

元春以国公嫡孙女的身份却只能选秀进宫做宫女,说明贾府参照了曹雪芹家包衣出身的设定,虽然曹家也的确出了一位王妃,并且全家被皇帝抬旗,但是曹家的女儿进宫进宫只能先参加内务府上三旗包衣选秀,不能参加八旗嫔妃选秀。

这就是清朝包衣世家官员的命运,不管官职多大,家里多富贵,只要想进皇宫,都要先走这一条路。

此女迎春嫁给暴发户武官孙绍祖,探春成了和亲的替身,惜春万念俱灰,出家为尼。

贾府的姑娘们的婚事明显和徐达家女儿的婚事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造成这一系列悬殊对比的根源就是:贾府从一开始就实力不行!宁荣二公的双商离徐达差了十万八千里。

贾府最终败亡的根源:看不清朝堂形势,子孙后代骄奢淫逸

徐达是个武将,但他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在朱元璋面前小心谨慎,在军士面前能做到和士兵甘苦与共。他对子女儿孙更是教育有方,不但儿女们的头脑和觉悟都非同一般,而且后代袭爵位的儿孙中出现了很多高官和贤达的人才。

在靖难之役中,因为徐皇后,老徐家可以说本来是稳赢不输的。但是长子徐辉祖硬是宁死不屈,坚持站朱允炆,给徐家博得了好名声。

四子徐增寿更聪明,看准了姐夫燕王朱棣有逆袭的可能,豁出命去支持,接过又给老徐家挣了一个国公回来。

第五代魏国公徐承宗,守备南京,兼领中军府,是一位公廉恤士的贤德之人,第六代魏国公徐俌掌中军都督府事,守备南京,加太子太傅。为官数十年,刚正廉明,死后赠太傅,获得“庄靖”的谥号。

反观贾府,从宁荣二公开始就开创了骄矜跋扈的家风,贾府的骄奢淫逸就是从祖宗开始的。书中经常看到王夫人、王熙凤、探春这些管理者表示:这都是祖宗传下来的旧例,是不能轻易更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史家都懂得裁减开支,开源节流。可贾府的儿孙们一个个从小锦衣玉食,不思进取,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对朝廷没有新的贡献,成了皇帝眼中的蛀虫。

太上皇已经退居二线了,贾府还一门心思只听太上皇的话,不把新登基的皇帝放在眼里。

宁国府办孙媳妇秦可卿的丧事敢聚集四王八公送葬,用亲王规格的樯木棺材;太上皇一声令下让妃嫔省亲,立刻就大兴土木,斥巨资盖大观园;贾赦勾结平安州外官以权谋私,仗势欺人;

贾珍不顾国孝家孝酒色荒淫,贾琏孝中偷娶尤二姐;王夫人敢窝藏被抄家的甄家送来的财物;王熙凤弄权害命,甚至敢说:“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连贾母都没数到要拆了太医院大堂……可见贾府上下都看不清朝堂局势,更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贾府的外四路亲戚薛蟠,在金陵当街打死乡绅之子,都可以不当回事,大摇大摆跑路,躲进贾府七八年保命;贾府的奴才下人甚至比主子们更狂妄,不但在府里欺负主子,在外面更是无所不为,猖狂至极。

所以,这样的贾府注定是要走向败落的。能支撑四代已经是个奇迹了才被抄,也算几代皇帝都对贾府仁至义尽了,起码比贾府对待焦大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