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倚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与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相连,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历朝历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河北不愧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因为无论是在建党的初期,还是新中国的成立,河北这块风水宝地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建党的重要基地,是北方革命运动迭起的重要策源地,是华北敌后抗日的主要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初在这里创建,日后更是成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敌后全民游击战的典范。这里也是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和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是新中国的政权基石与蓝图,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厚的革命气息、使得这里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诞生了一大批革命先驱和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刘秉彦同志,便是从河北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革命老前辈。

刘秉彦原本是一介书生,经过战火的洗礼,逐步成为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冀中平原上大显神威的战将。建国后,刘秉彦的成就更大,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少将军衔,担任过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委书记,出任过导弹总局局长,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尖端武器—导弹研发生产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还担任过河北省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等职,是河北人民公认的德能出众,才学过人的老省长。那么,在刘秉彦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中,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1915年3月19日,刘秉彦出生于河北省蠡县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之人,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刘秉彦,自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他日后之所以成为一代儒将的由来。

自幼聪明睿智,爱好读书的刘秉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1928年,刘秉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学校保定育德中学就读。

在此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先进思想。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刘秉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由于组织能力强,很快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这是他迈向革命道路的第一步。

1931年,富有文学天赋的刘秉彦,加入进步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这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利用手中的一支笔,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大肆宣传共产党一心为民,积极抗日的主张,并投身到保定学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迈向革命道路的征程中,他又向前迈了一步。

1934年,刘秉彦怀着对知识和光明的渴望,只身来到了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在如饥似渴追求渊博知识的同时,刘秉彦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加入到北平“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进步组织中,积极宣传爱国和抗日救亡思想。

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之后,加快了侵略的脚步,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中华同胞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怀民族大义的刘秉彦毅然投入到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之中,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带领大批学生骨干,在景山与29军司令宋哲元见面,并对他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真诚谈话,学生们的抗日热情深深地感染了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随即便率领29军奋起反抗,血战到底,由此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随后,刘秉彦又积极动员各地民众,以各种形式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并亲自带领学生加入到为抗日勇士募捐的行列,并且冒着枪林弹雨,亲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挺身而出,加入到这场抗日的巨大洪流之中。随着全国抗日形势的日益高涨,刘秉彦愤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拿起武器与日军进行真刀真枪地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很快沦陷。刘秉彦受党组织委派,前往青岛和济南等地,担负起“华北流亡同学会”工作,收容流亡学生,并将他们分批转送到太原、西安等地的八路军办事处,参加共产党的抗日队伍,壮大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力量。

不久后,刘秉彦又奉命返回家乡蠡县,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并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一团,成为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一份子。

1937年12月,工作能力突出,立下不少战功的刘秉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启了他辉煌的从政生涯。入党后,刘秉彦越战越勇。

随着战功的积累,他的职位也得到不断地提升,从一名特派员和情报员干起,一直晋升到了军分区参谋长和司令员的位置,完成了从北大高材生,到军事指挥员的华丽转身。

1938年2月19日,刘秉彦跟随独立一团攻打霸县县城,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与日军真枪实弹地战斗,经过一番浴血奋战,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夺取了霸县县城。

在这场胜仗中,刘秉彦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兴奋不已,当即写下了大作《诉衷情.打霸州》,诗中那种气势磅礴的气魄,时至今日,仍然令人奋进!

1938年的三八节,驻扎在天津的日寇调集精锐部队,再次占领霸州县城后,又聚集重兵对岔河集一带进行泯灭人性的疯狂扫荡,刘秉彦奉命率部在夹河村附近,竭尽全力阻击日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刘秉彦有胆有谋,毫不畏惧,沉着应战。他以最快的速度,在日寇到来之前,抢先到达预定的地点,紧急转移人民群众,挖掘掩体,修筑防御工事,选择最佳地点埋伏好枪炮手,等到日寇一靠近,枪炮齐发,日寇死伤无数。

这一仗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等待救援部队。刘秉彦知道日寇的援军即将到达,如果继续与日寇强拼下去,只能是拿鸡蛋碰石头,他是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的,于是,他便迅速带领部队撤出战斗,即打了胜仗,又保留了我军实力。

这次战斗对于刘秉彦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他担任指挥官以来第一次指挥战斗,就取得了大捷,就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这也让上级领导看到了他不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介文弱书生,指挥打仗,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顶尖军事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深受部队主帅的欣赏和器重。

此后,刘秉彦被赋予更多的战斗任务,率部转战在大清河两岸,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场,打了很多的硬仗、恶仗和险战,立下战功无数。但在打了很多胜仗的同时,刘秉彦也数次负伤,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经过无数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刘秉彦逐步成为了一名超凡脱俗的军事指挥员,担任过冀中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领导冀中抗日根据军民打败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蚕食”、“铁壁合围”计谋,被冀中人民称赞为“英豪”。

在抗日的战场上,他从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如有一次,他一个人到一个村庄开展抗日动员工作,恰巧遇到了日伪军的扫荡,眼看就要被日寇发现了。危急时刻,刚好赶上村里有一个村妇因难产去世,正准备下葬。

情急之下,村民把那位妇女的尸体从棺材里抬出来,草草隐藏起来,再把刘秉彦放入棺材中装死,担心他会被憋死,村民便在棺材上打几个洞,再插一根空心的向日葵当作招魂幡,当作日军的面,再把棺材买入土中。

就这样,刘秉彦活生生地在棺材里躺了足足两天,直到日军全部撤离村子之后,村民才刨开坟墓把他救出来,他这才逃过一劫,总算捡回一条性命。

刘秉彦打起仗来,善于运用智谋,抓住战机,在大清河畔根据地成立后,立即引起了日军的恐慌,当即调集重兵对大清河进行了为其20多天的大“扫荡”,刘秉彦率部深入虎穴,机智巧妙地将伪皇协军司令部一锅端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战,不仅打死打伤日伪军几千名,还生俘了敌司令王俊峰,缴获枪支弹药无数,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这次战斗的大胜,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再也不敢轻易进犯大清河畔根据地了,为我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刘秉彦可谓是功不可没。

解放战争时期,刘秉彦出任冀中军区旅长,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固安、胜芳、唐河、保定、大清河、平泉、清仓、平津、霸县、永清、雄县、安次等战役战斗,挥师在平、津、保三角地区纵横驰骋,在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同时,也与大清河畔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在战场上以磅礴的气势、敏锐的观察力、大胆指挥、屡立奇功的儒将,被委以了重任,仍然担任军中要职,还在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少将军衔,并历任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务防空参谋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个世纪初60年代,正值我国内忧外困的艰难时期,国内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国外受到列强的封锁和威胁,特别是那些拥有原子弹、导弹等核武器的军事强国,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制造我们自己的核武器和导弹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思维敏捷、眼光独到的刘秉彦很快又受到了重用,出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导弹总局局长,第七机械部、第八机械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等职,承担起生产导弹,发展核武器,以及航天事业的大任,成为了我国尖端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新中国导弹核武器以及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刘秉彦再次扛起大任,回到家乡,出任河北省省委书记、河北省省长、省人大主任等职。虽然此时他已经66岁了,但他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承担起建设家乡的重大任务。

河北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参加革命的起点,和长期战斗生活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对这里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为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为改变革命老区的贫穷落后面貌,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刘秉彦整日冥思苦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辞辛劳到发达省份学习成功经验,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河北省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主政河北期间,刘秉彦几乎跑遍了河北省的每一个地方。为了找到农业发展得更好的方法,他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谈天,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倡导开荒造田,多打粮食。甚至敢为天下先,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多种责任制形式,很快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不仅解决了贫困人们的吃饭问题,还有了余粮。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刘秉彦也十分重视河北省工业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矿产自然优势,加大力度开发煤矿业以及其他矿产业,尤其是着重投资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河北紧靠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又处于渤海湾重要地段,刘秉彦上任后,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极力打造河北省的优势产业,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的经济效益。

刘秉彦主政河北期间,是一段河北省的辉煌历史时期,工农业飞速发展,城乡贸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丰衣足食,而且还鼓足了腰包,彻底改变了河北省的落后面貌,真正实现了他的承诺,让家乡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1998年7月21日,刘秉彦将军病逝于石家庄,享年83岁。刘老生前与自己当司令员时政委旷伏兆约定,死后一定要埋在平津保三角地带,继续为人民“站岗”。坟前要栽松树。两人去世后,果然实现了他们的承诺,由此可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也要守护祖国大地,令人敬佩!

在战场上,刘秉彦是一位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的战将,善打胜仗;战后,他以感性的诗句,豪迈的信仰,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在平津保三角地区留下战斗的足迹。

和平年代,他又是执政高手,在任职过的地方创下辉煌的政绩。他还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爱好写诗,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被称为一代儒将。从一介书生,到开国将军,再到一省的主政大员,刘秉彦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