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摇落了繁华,萧瑟了生命,寂寥了山水,苍白了语言。

静坐窗前,看雪落人间,穿庭弄树;听风吹落叶,雪敲寒竹,清浅了时光,惊艳了流年。

10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45岁的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白居易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寒冬之夜,已经入眠的诗人突然被惊醒,他立刻感到凉气逼人;回眸望去,窗前一片光明。是天亮了吗?不,那冰冷的衾枕和窗外的白色分明提醒他:下雪了。你听,那不时传来的声响,不正是大雪压断嫩竹的声音吗?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读起来就似乎是听作者话家常。可是你细细回味,就可以发现,诗人并没有对这场大雪作过多的描述,而是着重对自我感觉变化的体察,整首诗正是记录了这个体察的过程。

诗人首先是感到是寒意,然后就看到白色,最后又听到折竹之声,这时诗人才知雪意已深。诗人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细微的感觉过程,五官并用,紧扣诗题,生动之处,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讶衾枕冷”,“冷”字不仅点出了雪的存在,而且还暗示了雪很大,因为初落雪时,气温不会骤降,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诗人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足以说明雪下了多时,已积得很深,以至于反光到窗纸上。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通过竹子被压断的描写来反衬风雪的猛烈,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点出了夜雪下的时间已经很长,不露痕迹地道出屋内之人深觉寒冷的心情。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感觉,视觉,知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短短四句,不知所起又不知所终的“夜雪”便跃然纸上,韵味悠长。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